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在

(2022-06-12 15:19:06)
“存在"和"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概念,非常的抽象并难以理解。

海德格尔本人也说,“存在”是无法定义的。

“存在”无法定义,“此在“也无法定义。

有人论述说:”此在“的概念,相当于为“存在”本身加上了一个定冠词——“主体的存在”也就是由“存在”(sein)发展而来的“此在”(Dasein)。这个定冠词就是“Da".

某个名词被加上定冠词,意味着它被定位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被其所处的时代赋予意义的的存在。

定冠词”Da",通常指这里、那里,这时,那时。

海德格尔把这个词解释为“Lichtung",也就是密林之处的林中空地,我国的学者解释为”澄明“,也有人将其解释为“场”或者“敞开之境”。因此,"此在”就具有某种境域性。被置入境域之中的此在亦即被赋予时代内涵的主体。

如何理解?

比如,我家养了一只小乌龟,已经三岁了。

现在它就在我的面前,我正在注视着它。

看到小乌龟,我就想,人就象这只小乌龟,小乌龟想出去获得只有,但是外边的小乌龟还想获得衣食无忧。

这只小乌龟“此时”、“此地”给我的感受,就是“此在”。

如果我关注小乌龟的前世今生、去过哪里等等,则是“存在”。

此在诠释学,也就是本体论诠释学,读者进入到画中,进入到文本中,唤醒自己的经验,激发自己的美好想象,就好像那些美好的一切就在眼前。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看到这两句诗,我马上想起了和“ta"在一个月圆之夜爬磁山的情境,这个场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亲切,恍如眼前。

明月照在松树上,清泉在石头上流淌,就好像美妙的音乐。

我的爬山的经验虽然是过去的,并且我不在磁山。

但是,这个情境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清晰,和我爬山的情境并无二致,换言之,完全相同,因此,感受也完全相同。

此时,这种我和我过去的经历的距离感消失了。我和王维的距离感也消失了,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这就好像:

"ta"我的面前,很清晰。

现在我闭上眼睛,我感觉“ta"还是在我面前,还是那么清晰。

这两者完全相同。这就是”此在“。

再比如一幅画。

看到这幅画,我马上想起了我爬黄山的情景。看到画,就感觉我进入到画中。

”进入画中”。有一个电影《哪吒》,其中有一副《山河社稷图》,进入这幅图,必须有太乙真人的“神笔”,拿着神笔进入画中,可以随心所欲,和现实中完全相同。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山河社稷图》本是女娲法宝,其有“无穷之妙”:思山即山,思水即水,想前即前,想后即后。

笔者的理解是,当我思山的时候,山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关于山的经验让我感觉山就在我的眼前。

子曰:我欲仁,则仁至矣。

佛说: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缘起缘灭。缘起性空。

这应该是对“此在”的最好诠释了。

现在兴起了元宇宙技术,笔者的理解是,元宇宙就是让人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真实世界的感受,或者在现实世界里或者一种虚拟世界的感受,两个世界高度融合,难以区分彼此。

有人采用虚拟技术,让邓丽君再次登上舞台演唱《今日君再来》,舞台上的邓丽君和真人几乎完全相同,甚至还能够和现实中的人对话交流。

日本有人采用这项技术,让一个失去女儿的妈妈再次看到了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和真人几乎完全相同。

元宇宙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人们利用脑机接口等技术,进入沉浸式体验的数据世界,切换另一种身份,体验第二种生活。

元宇宙技术深刻诠释了海德格尔的“此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