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氧水与金属铜反应实验的再讨论
(2020-02-08 14:09:04)
标签:
双氧水金属铜电化学反应实验设计实验解读 |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
对双氧水与金属铜反应实验的再讨论
由于在高考题中出现了用双氧水来“溶解”金属铜的反应,且采用了要有氨水与氯化铵的同时存在,这样比较少见的反应条件。于是一些教师对于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安排了多个对照实验,并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1]。
其实验条件与结果见下表。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基本反应物 |
50ml 30%H2O2 与0.5g Cu片 |
50ml 30%H2O2 与0.5g Cu片 |
50ml 30%H2O2 与0.5g Cu片 |
50ml 30%H2O2 与0.5g Cu片 |
反应条件 |
无其它物质 |
8ml 1mol•L-1 H2SO4 |
8ml 5mol•L-1氨水 |
8ml 5mol•L-1氨水 及0.2g NH4Cl |
反应时间 |
10 h |
40 min |
|
|
反应后的溶液 |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为浅蓝色 |
开始有少量气泡,且气泡越来越多,最后溶液为蓝色 |
立即有大量气泡,最后溶液为深蓝色 |
立即有大量气泡,最后溶液为深蓝色 |
反应后的铜片 |
表面有蓝色沉淀 |
表面仍光亮 |
表面有蓝色沉淀 |
表面仍光亮 |
其中,除了实验3、4没有给出反应的时间外,其它实验的反应现象记录还是比较完整的。
其实,这个记录中的“反应时间”项,似乎也仅有参考价值。因为这些反应都没有进行完全,在每个实验中都还有金属铜的剩余。
这些实验基本上都还属于,定性实验的范畴。
一、
在这4个实验中,“实验4”是模拟生产实际的反应。也就是,在用双氧水去氧化金属铜时,还加入氯化铵及氨,采用了这样的实验条件。
为了探究,“实验4”中所加入氯化铵及氨的作用。该文作者特意安排了3个。经过深思的对照实验。
“实验1”是不加氯化铵及氨的情况。用以证明,在反应中加入氯化铵及氨的必要性。
“实验2”是为了研究氯化铵的作用,而安排的。该文作者认为这里的氯化铵,主要起的是质子酸的作用。这样,加入酸性更强的硫酸为反应介质,其作用将表现的更为清楚。
“实验3”当然是为了考察,氨在这个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这是用“实验4”为参照物,而精心安排的一组对照实验。用来逐个地研究各物质在反应中的作用,来验证“实验4”的合理性。
但是,这个研究思路,也就是实验的设计是有瑕疵的。
那就是,为什么要用硫酸来替代氯化铵?把“实验2”中的硫酸,改为只用氯化铵,不是更能直接反映出氯化铵在反应中的作用吗?
即便不去掉原来的“实验2”。也应该再添加上一个,在有过氧化氢与铜片的情况下,只加氯化铵的实验(可称为“实验5”)。
如果“实验5”进行的不顺利,可说明再加入氨,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实验5”进行的很顺利,则说明氨的加入是多余的。
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实验间的逻辑关系。要注意让每个实验都有最大的“说服力”。
二、“实验1”不是一个电化学反应
这是一个用50ml 30%H2O2与0.5g Cu片、这两种物质,直接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
其化学方程式为,Cu+ H2O2=Cu(OH)2……(1)
由式(1)可以直接看出,两反应物间投料量的理论比值,及实际投料比值的合理性。
如,“实验1”中反应物H2O2的物质的量为,50×30%÷34=0.44(mol)。
而另一反应物Cu的物质的量为,0.5÷63.5=0.008(mol)。
两者的物质的量比,竟然约为56:1。
这与式(1)所给出的,两者间的理论物质的量比为“1:1”相比较。H2O2要过量太多了(多了55倍)。
这可能是,考虑到了H2O2的不稳定性。
因为,H2O2的分解反应2H2O2= H2O+O2,在酸性介质中的E°=1.776-0.692=1.08V。从这个相当大的E°可以看出,该反应有很强的自发进行趋势。
但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看,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也有极大的影响,且在不同条件下H2O2的分解速率相差极大。
H2O2的分解速率主要受四方面的影响:
一是,纯度。极纯的过氧化氢相当稳定(在无机化学教材才中就有这样的数据,90%的过氧化氢在323K时,每小时仅分解0.001%)。
二是,酸碱度。在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要快一些(与酸性条件相比较)。
三是,某些离子的催化作用。像Fe2+、Mn2+、Cr3+、Cu2+等离子,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四是,某些物理因素。如加热,320-380nm的光,这也会加速过氧化氢分解。
这样看,在“实验1”中,“开始无明显现象”(没有气泡),就是其中无或Cu2+离子很少的证明。
而在“实验2”的“开始有少量气泡,且气泡越来越多”的现象,就是Cu2+离子浓度由少变多,对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作用不断增强的写照。
而在“实验3”与“实验4”中产生的“立即有大量气泡”现象,就不但有Cu2+离子、还有溶液呈碱性这个因素的影响。这是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过氧化氢被加速分解的有力证明。
由此不难看出,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的不断分解,这可能就是该作者,要使过氧化氢显著“过量”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也说明,用H2O2来溶解Cu片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在碱性、且产生Cu2+离子的反应中, H2O2必然会有大量的无谓消耗,必须有极大的“余量”。
所以,根本就不应该选用H2O2来做,并且是碱性条件下的,金属Cu的氧化剂。
在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来溶解Cu,应该就可以。
在工业生产中,用空气(其中有氧气)做氧化剂就很好。还记得,最典型生产硫酸铜的方法就是:把废铜填充在一个竖直的反应塔中,从塔底不断鼓入热空气(高温能加快反应速度),从塔的上部淋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防止硫酸铜结晶),在塔底就可以得到有较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从反应方程式(1),还可以看出这个反应之所以很慢的原因:
第一,这个反应中的难溶产物Cu(OH)2,会覆盖在铜片的外表面,要阻碍该反应的继续进行。这会显著影响该反应的速度。
第二,这个反应是一个相当纯粹的化学反应,而不是速度较快的电化学反应。
因为,在这个反应中始终没有一个强电解质溶液作为反应的介质。其中就不可能有明显电化学反应进行。
反应中,过氧化氢作为一个极弱的酸(Ka1=1.55×10-12)。即便其浓度达到8.8 mol•L-1,其中也只有[H+]=[HO2-]=3.7×10-6 mol•L-1,这样很低的自由离子浓度。该溶液的导电能力极弱,算不上是一个电解质溶液。这就决定了,在铜片的不同部位,不会分别地去进行氧化及还原反应。它不满足“溶液中有足量可迁移离子”,这个微电池形成的必备条件,在铜片表面没有形成微电池的可能,
后一因素也是这个反应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也就牵涉到,用什么来来描述反应Cu+H2O2= Cu(OH)2的反应趋势,才最为合理问题。作为一个非电化学反应,用反应的电池电动势E来描述反应趋势,显然是不合适的。用ΔrG°来描述其反应趋势才更严格一些。
为此,可以计算出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ΔrG°=ΔfG°(Cu(OH)2)- ΔfG°(H2O2)- ΔfG°(Cu)=(-249.1)-(-134.1)-0= -115.0(kJ•mol-1 ) 。
进而,由ΔrG°=-RTlnK,还可以计算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44×1020。
这表明,反应(1)实际上是一个进行的相当完全的反应。
对于这样一个进行的很完全的反应来说,再去提高其反应趋势(反应转化率)基本属于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转化率已经足够大)。加快这个反应的速度,才是人们对其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样,为了避免有Cu(OH)2生成,并使其成为一个电化学反应,就可以考虑在较强酸性条件下来进行这个反应。从而,有了如下的实验。
三、“实验2”是电化学反应
相对于“实验1”,“实验2”只是在体系中再加入了8ml 1mol•L-1H2SO4。
发生的反应为,Cu+ H2O2+H2SO4=CuSO4+2H2O……(2)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一是,防止了Cu(OH)2生成。
二是,使溶液变成了一个电解质溶液体系。这使得铜片上,出现了形成一些微型原电池的可能。
也就是,在铜片上电子密度较低的部位,只发生Cu-2e-=Cu2+的反应,产生出来的Cu2+离子由此处不断扩散到溶液中去。而H2O2可以在铜片上电子密度较高的部位(如铜片的边角处),发生反应H2O2+2H++2e-=2H2O,此处缺失的H+离子,可从溶液中不断补充过来。
这两种离子运动的通道相互间没有任何干扰。也就是避免了,欲移开Cu2+离子与欲移来H+离子间的相互静电排斥。这当然会大大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速度。
这个混合溶液的酸度,可以容易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
该溶液中是一个,含有8ml 1mol•L-1的H2SO4的溶液。这相当于,该溶液中硫酸的浓度为,1×8÷(50+8)=0.14(mol•L-1)。也就是溶液的pH=0.86(要按一元酸来计算、不考虑其第二级电离)。
其实,这个体系中硫酸的实际浓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参数。在硫酸铜的制备实验中,这个硫酸浓度就是最后所得的,硫酸铜溶液的最大浓度(当铜过量时)。该硫酸的浓度如果过大,在反应过程中就可能会有硫酸铜晶体析出;如果过小,就需要在后期的结晶中白白消耗更多能量,以便把多余的水蒸发掉。
所以,在设计该实验时,对于这个浓度,一定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起码要查一查在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当然,在硫酸浓度确定的情况下,人们还可以通过金属铜的投料量,来控制反应后所得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这个溶液中所含H2SO4物质的量,也可以算出:
1×0.008=0.008(mol)。
与前面计算出来的铜片物质的量,0.008 mol,相比较。H2SO4恰好为理论量,反应后不会有任何的剩余。
考虑到H2SO4的浓度会随反应进行而逐渐降低,并最终趋近于零。而H2SO4浓度低了以后,就会产生出Cu(OH)2,且它溶解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这不但要大为延长反应的时间,并且使H2O2的分解量相应显著地变大。
所以,H2SO4的起始浓度还是要更大一些才好。即便用8ml 2mol•L-1的H2SO4(也就是浓度再增大一倍),也不会显得“过分”。
四、“实验3”产物的特殊性
相对于“实验1”,“实验3”只是在该体系中再加入了8ml 5mol•L-1氨水。
发生的反应为,Cu+ H2O2+4NH3=[Cu(NH3)4](OH)2……(3)
由于NH3是一个较弱的电解质。所以,这个反应在一开始,也少有电化学反应的成分,反应速度也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实验3”与“实验1”有相似之处。该文作者对“实验3”的反应时间未进行记录,是该实验进程中的一个比较遗憾之处。
但是,它与“实验1”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其反应的产物,是一个可溶的强电解质。因为作为一个配合物,[Cu(NH3)4](OH)2的内界[Cu(NH3)4]2+与外界OH-间是离子键,这个配合物在水中会完全电离。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个反应的电化学成分会不断增加,反应速度会不断的加快。
反应产物[Cu(NH3)4](OH)2不断增加所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溶液中的OH-离子浓度会不断增大,溶液的碱性要不断增强。这就使得,刚生成的Cu2+离子与OH-离子结合,成Cu(OH)2的可能性增大。
当然,从其电极反应来看。H2O2+2e-=2OH-,是产生OH-离子的反应。当附近同时发生反应Cu-2e-=Cu2+时,Cu2+离子是容易就近得到OH-离子,而成Cu(OH)2的。如果是按照这个机理来反应,那就还要有一个Cu(OH)2在氨水中溶解的过程,Cu(OH)2+4 NH3=[Cu(NH3)4]2++2OH-。
不管这个反应的机理到底是什么,也不用再进行什么计算。这个实验的结果“铜片表面有蓝色沉淀”,就是在告诉人们,反应后期确实有Cu(OH)2出现了(这也表明,该实验的速度应该比“实验2”要慢)。
看来“实验3”的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还要弥补,其开始反应慢,及后期有Cu(OH)2生成,这两方面的不足。
五、“实验4”中氯化铵的作用
“实验4”是在加入氨水的同时,还添加了少量的氯化铵。
氯化铵是一个强电解质。NH4+离子与Cl-离子在水中的可迁移性,是使电化学反应始终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其反应方程式为,Cu+ H2O2+2NH3+2NH4Cl=[Cu(NH3)4]Cl2+2H2O……(4)
从中不难看出,NH4Cl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作为质子酸它可以“中和”掉溶液中要不断增加的OH-离子。发生了反应,NH4++OH-=NH3+H2O,使溶液不会显出更强的碱性。避免了反应中有Cu(OH)2沉淀出现。
但是,该实验中各反应物的实际投料量合理吗?
前面计算了,体系中的H2O2为0.44 mol,Cu为0.008 mol。
而8ml 5mol•L-1氨水含NH3量为,5×0.008=0.04 mol。它是Cu物质的量的5倍,足够用于“实验3”与“实验4”中[Cu(NH3)4]2+离子的形成。
“实验4”所加入的NH4Cl为0.2g。这相当于0.2÷53.5=0.0037(mol)。它仅约为Cu物质的量的一半,约是NH3的物质的量的十分之一。
从式(4)看,NH4Cl所占的比例过小了。因为,H2O2氧化0.008 mol Cu时,要生成0.016 mol的OH-离子。为中和掉这些OH-离子,需要的NH4Cl至少要有0.016 mol、即0.86g才行。也就是,NH4Cl的用量应该是Cu物质的量的2倍,而不是其1/2。
NH4Cl加入量的不足,会造成这个反应的后期会有反应(3)的进行。也就是当NH4Cl消耗完后,就会有 [Cu(NH3)4](OH)2生成,在反应后期难免会出现Cu(OH)2沉淀。
在该文“实验4”的反应现象中,铜片之所以还能“光亮”。是由于该反应还未处于反应后期,NH4Cl还未消耗完的缘故。
由于NH4Cl在反应中会逐步变成NH3。由此还应该联想到的是,在增加NH4Cl为反应物的同时,氨水的用量应该进行相应的减少。因为,过量很多的NH3,对反应完全程度不会有显著影响,生产成本却有不必要的增加。
还要注意的是,用“实验4”所给条件来溶解金属铜时,金属银也将可溶(AgCl在较浓氨水中也会溶解)。还要考虑[Cu(NH3)4]2+与[Ag(NH3)2]+ 离子的后续分离问题。这也给“实验4”的适用范围,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总之,对一个化学问题的实验论证,要注意其中的每个步骤。设计好实验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观察与记录好实验信息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解读好实验是问题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化学工作者对这三个方面,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才行。
参考文献
[1] 袁绪富.孙磊. 对双氧水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及问题分析. 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