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9年高考理综1卷第10(化学)题的解析

标签:
冰氯化氢吸附溶解示意图 |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
对2019年高考理综1卷第10(化学)题的解析
之所以要把这个第10题,放在整个理综1卷的最后来进行解析。是因为它不仅表述“模糊”、内容“前沿”,而且是教师最不好“解析”的一道考题。大家很难把握好,其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如何给学生讲清楚这些内容。
应该说,它在“新知识及新概念”导入,对化学教学的“冲击与震撼”,对教师“学习与进取”紧迫感的强化,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但在本卷中,就是在近几年的化学考题中,恐怕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典型题。
该题内容如下。
一、对各选项的解析
这个题有4个备选的答案。
1.
从字面理解“在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是就“该层中是否有HCl分子”,而做出的一个自己的判断。
由于在示意图的第一层中,不但用“棍球模型”标记出了3个HCl分子。在该层化学组成实测数据“HCl::H2O=10-3:1”中,还给出了HCl分子所占的份额。也就是用“图形”和“化学式”表明了,在第一层中确实有HCl分子。
所以,这个是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题。
示意图表明,选项A的说法是对的。
由于本题要求找出叙述错误的说法,所以选项A不是本题的答案。
如果学生一定要将这个说法理解成,“其中只有HCl分子,而没有Cl-离子”。那就要稍微麻烦一些了。
它需要通过对第二层的观察,找出代表Cl-离子的“符号”,它是中间涂有浅灰色的直径不小的“圆圈”。
而在示意图的第一层中,明显地没有画出这样的圆圈。况且,在表明该层化学组成的数据“HCl:H2O=10-3:1”中,也没有Cl-离子的踪迹。
据此,他还可以进一步得出,其中没有Cl-离子。也就是,“第一层中,所有HCl都以分子形式存在”,这样的结论。
这样“严格”一些看,选项A的说法还是对的。
2.
这是一个需要进行计算,据计算结果才能做出判断的选项。
由于要计算的是,H+离子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所以,最好取1.0 dm3(也就是1.0 L)的冰来进行这个计算。因为在该体积中某溶质的物质的量,在数值上就等于其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其中水分子的物质的量近似为(其中HCl的量很少),0.9×1000/18=50(mol)。
从图中还知道“Cl-:H2O=10-4:1”,所以Cl-离子的物质的量就是,[Cl-]=50×10-4=5×10-3(mol)。
再考虑到,HCl分子电离会导致[H+]=[Cl-]。当然就有,[H+]=5×10-3 mol·L-1。
从这个计算看,选项B的说法是对的。
还要看到的一点是,由于第二层中的[H+]一个是从上倒下而逐渐变小的量(它不会在到达第三层边界后,才突然从“5×10-3 mol·L-1”变为0)。那样,就只有将数据“5×10-3 mol·L-1”看做是“第二层中的平均[H+]”。选项B的说法才能成立。
如果,将该数据当做“该比值标记处的[H+]”,那用它来代表整个“第二层”的状态和[H+],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选项B的一个“模糊性”。
3.
这又是一个“看图说话”题,它仅涉及晶体第三层中,水分子的排列情况。
从该示意图的第三层来看,其中的水分子确实被排列的整整齐齐。并且而在其中找不到任何HCl分子、或Cl-与H+离子的踪影(它们的出现,都会“改变氢键结构”)。
这两点都应该是“氢键结构网络保持不变”的表现。
因此,C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它也不是这个题的答案。
如果有学生“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那就比较麻烦了。
从该图的数学含义看,所谓的“第三层”,它其实就是该冰晶体中的第6层水分子层(表层是1层,第二层中实际上包含有4层水分子)。
而为了保持住这个第三层水分子的“纯净”状态。那就需要,Cl-离子与H+离子在扩散并达到冰的第5分子层后,就会一齐做出同样的决定,谁也不要再进入第6水分子层(也就是示意图中的第三层)。Cl-离子与H+离子只准在第二层内的4个水分子层间迁移及扩散。
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如果不可能,C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看来只能把该示意图理解为,这是HCl气体在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一个极为初期的阶段,浓度还不大很的Cl-与H+离子还未来得及进入第三层。
从命题意图看,这个图就是要告诉学生,H+离子与Cl-离子在冰中的扩散都极为缓慢。在第二层中尽管都达到了[H+]=5×10-3 mol·L-1,经过了2-3个水分子层的“阻碍”后,就能够在第三层中将[H+]降为0。
当然,事实是否就会如此?考生还是过后再去怀疑吧。在考场中你们只有看图说话的资格和权利。
4.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三个限定条件。即,各层间(不是层内)、可逆反应、和电离过程HCl
这样,判断该说法对错的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任意两个层之间,只要缺少后两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特征,这个判断D就是错误的。
其实,“各层之间”这个要求就很难满足。难道没有任何接触的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也能会有什么可逆反应吗?
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认定,D的说法是错误的。
退一步说,即便在第一与第二层间有可逆反应(有弧形的双箭号),并且也是关系到了电离过程HCl
由此,也同样会得出“D的说法错误”,这样的结论。
D的说法既然是错误的。它就是符合该题要求的唯一选项。
在一道高考题的4个选项中,竟然有3个可以用“在图中找出直接证据”的方法将其判断出来。它还能算作是一个化学题吗?
在教师们按照示意图的要求,给出上述解析后,当然还会有一些抱怨。这个示意图绘制的过于粗超。
教师应该以其为“范例”来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比较科学的示意图画法。
二、示意图绘制中的一些不足
该题的题干主要是一张“HCl在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其间只夹杂了两个不够完整的所谓实测数据。
作为晶体结构的示意图,学生自然是接触过很多了。其最大的特点是,为了看清楚图中各微粒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将晶格中的微粒体积缩小(也就是将微粒间的距离拉大),以避免相互间的遮挡与干扰。像这个图中的,水分子间有较大空隙,气相中分子间距离又较小,这些现象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一些与“科学性”相关的知识和原理,在图中还是应该有比较明确地体现。
在本图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科学性”问题是:
1.
作为两相间分子相互作用的一个示意图,气相与固相间,只有一个唯一的界面(固体的外表面)。它的一侧是气相,另一侧是固相。
即便固相表面对外界某气体分子有吸附(这种现象应该很常见),固相的表面也不应该就自发地“扩展”到气相中去。而顶多是在固体的表面,再加上一个由气体分子定向排列,而构成“吸附层”。
“吸附层”中的分子与固体表面质点间的各类作用,才是导致该分子被“解吸”,还是“溶解”,还是“反应”,这种种不同变化过程得以进行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示意图中,命题者人为地将“吸附层”划进了固相中,并把它与晶体外表面的第一水分子层,强捏在一起,而起名为“第一层”。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该图的分层情况应该如下图左端的文字所示。
在上述分层的基础上,考虑到分子间仅有的几种相互作用情况,可以推测出HCl分子在冰表面发生的变化,也就是HCl分子在冰晶体中进行的溶解情况(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且示意性的过程)。
吸附层中HCl分子,与冰表面第一水分子层的H2O分子间的氢键生成,是导致HCl分子在冰中的“溶解”的主要原因。
其过程可图示如下。
上过程中的图(a)表示,HCl分子在“取向”(分子极性所导致)的同时,向冰的表面靠近。
图(b)代表,HCl分子与H2O分子间发生了化学吸附。也就是有“O-H…CI”与“Cl-H…O”,这样两个氢键的形成。
图(c)是这两个氢键削弱了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后,这3个分子构成的一个“过渡态”。
图(d)是过渡态中的H-Cl键断裂,从而得到一个水合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当然,这两个离子在其浓度还小的情况下,很难再复合成分子而回到气相中去。而只能是进入与其仍有静电作用的冰晶体的第一水分子层中。然后这些离子再向冰的内部逐渐扩散开去。
由此可以看出,原示意图中联系着第一层中HCl分子与第二层中Cl-离子与H+离子的弧形“双箭号”,有一点“大写意”的味道。
它回避了晶体表面的第一水分子层中,到底有没有HCl分子、及H+离子和Cl-离子的问题(在这层中实际上只画出了7个水分子)。这个示意图让HCl分子越过“第一水分子层”直接进入冰晶体的内部(HCl分子是通过冰中氢键的间隙过去的?)。也没有表示出,HCl分子在何处电离成了H+离子和Cl-离子。
实际情况应该是,HCl分子的电离发生在冰的吸附层与第一水分子层之间。在冰的第一水分子层中就已经有了H+离子和Cl-离子,而不会有HCl分子。且第一水分子层中H+离子和Cl-离子浓度,要比其下任何一层水分子中的离子浓度都高(在这种未达溶解平衡的情况下)。
2.
在液态或固态中,极性分子相互间通常都会有“取向”和“诱导”作用。也就是分子会按一定的方向排列。这个示意图显然没有照顾到这个物理因素。
如,原图第一层中最左端HCl分子与H2O分子间的“吸附”方式(如下左图),就是教师无法解释的。因为这两个分子不可能用各自的H原子,且采用相向的方式来接近、并被“吸附”住。
再如,原图第二层右上部的几个分子和离子(如上右图),也有氢离子与氢原子的“扎堆”,及氧原子在“相吸”的问题。
这种注意到分子的极性,只需将某些分子原地旋转一个合适角度的工作。不是绘图难度问题,完全是意识问题。
3.
在第二层中有4个代表H+离子的4个空心小圆圈。
这个H+离子的表示方法,存在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即,H+离子作为一个极小的质子,它不可能这样“孤零零”地存在。它起码也要结合上一个水分子,而成水合氢离子“H+3O”(如下图)。
命题者之所以没有这样画,可能是为了让同学们,数起H+离子个数来,能看的更清楚一些的缘故。
但教师在讲解这个图时,应该指出这一特殊绘制方法的“原因”。
4.
虽然是示意图,但是其中原子或离子的相对大小,也应该基本符合实际。
查得相关数据为:
元素种类 |
共价半径 |
范氏半径 |
离子半径 |
Cl |
99 |
181 |
181 |
O |
66 |
140 |
132 |
半径比Cl/O |
1.5 |
1.3 |
1.4 |
体积比Cl/O |
3.4 |
2.2 |
2.6 |
从中不难看出,Cl的各种半径都要显著地大于O。而体积,则起码都有一倍以上的差别。
而在该示意图中,Cl的各种半径与O比较,不只是相近,由于明暗的不同,还有Cl-离子略小于O原子的感觉。这不但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学生对Cl-离子数的快捷观察。
应该把Cl-离子画的比O原子大两倍(是181与66的关系)。这样,Cl-离子的存在也会被表述的更清晰一些。
另外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有哪个学生真的数了示意图中的离子数,他就还会有一个困惑。
在原图中从左到右,就近找出3对半径大小不同(也就是电性相关)的离子后(如下图左),还会看到3个单独的离子(如下图右)。
这3个单独离子中的前两个,如果是一对的话,那剩下的一个会是什么离子?它为什么要成单呢?这应该算是绘图工作中的一个疏忽。
5.
冰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是受氢键制约的。即便在冰中溶解有了一些Cl-离子与H+离子,也只能是使氢键结构发生局部性的改变。整个晶体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不会有大的变化。
但在这个示意图中,第一层与第二层间出现一个水分子排列方式的突变(在原示意图的左部,如下左图),在第二层与第三层间又有一个突变(如下图右)。
要知道,这些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层,实际上都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在各层背景明暗已显著区分的情况下,还有必要置晶体整体的氢键结构的一致于不顾,而只把某些层的分子排列做这种刻意地“调整”吗?
除了上述绘图中的问题外,从指示性文字要规范和清晰的角度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气相”两个字,它与“层数”的作用相同。将其右移到“层数列”上端才更合适。
再如,第二层中表示部分组成关系的数据“Cl-:H2O=10-3:1”,其含义也不够清晰。它是第二层中某个指定点的组分关系,还是整个第二层的平均组分关系?要知道,即便在这一层中,从上到下,Cl-离子的浓度必然是在逐渐减少的。
总之,高考题在化学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不亚于教材。其中的示意图,也一定要精心设计与绘制,要经得起所有人的端详与推敲,要成为教学中的模板与典范。何况,它还是中国化学教育水平的代表,是中国化学教师治学精神与学术水平的标志。
三、给化学教学带来的思考
这个考题,不但示意图不规范,给出的解题条件模糊,其描述的现象也多是教师们很生疏的一些内容。
但这都不算什么。它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对一系列化学基本原理的“挑战”与“颠覆”。
1.
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用如下的图来描述酸分子(如HCl)在溶剂水中的电离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由,“离子化”与“解离”这样的两个步骤来组成的。
教师在解释后一个的“解离”步骤时,一般还要附加上“由于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样的解离条件。好像没有这个条件,两个带有异电荷的水合离子就无法被分开一样。
看来,这是教师们有些多虑了。因为在冰的外表面上,HCl都可以离子化。在这里,哪里会有什么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水合离子不是照样摆脱掉静电作用,各自分散到冰晶体中去了?
2.
通常人们都人为晶体是致密的。一般情况下一种物质不会进入另一种物质晶体的表面,并进而能穿越过该晶体。
当然,在讨论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运动中时,教师也可能会举出如下的例子。
将一块Pb板与一块Au板严密地叠放在一起,并压上一块重物。经过很长的时间(当然是经年累月),在Pb板中就可以检测到Au,反之在Au板中也可以检测到Pb。
再如,在Cu的表面电镀Au时,一定要先在Cu的表面先镀上一个镍镀层,作为金与铜间的阻挡层。就是为了防止金与铜间的相互扩散。
对于上述现象,作为化学工作者比较好理解的是,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键是弥漫在整个金属晶体中的。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热运动没有什么明显的阻力。浓度梯度或熵效应就是这种运动的源动力。
而分子对晶体的“穿透”问题,也是有一些实例的。像,电镀时镀件的“氢脆”现象,就是氢气分子进入金属晶体后,导致的金属晶体强度降低。像,更高温高压下氢气可以穿透氨气合成塔的外壁。这写也都是教师可以解释的。因为氢气的分子与金属原子相比较,实在是太小了。
其实,作为化学工作者更多考虑的是,这种变化的量、及变化的时间。因为在常温常压、且有限时间内,氢气穿透过钢铁容器壁的量是如此之慢、且如此之少。以至于,人们可以认为,上述现象并不是氢气或单质铁的一个典型性质。
对于这个HCl分子进入冰晶体的“事实”,也应该这样来对待。因为,在这个实验中,HCl分子才只是进入到了冰晶体的第六分子层。
一些教师如果继续外推的话,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Cl-离子与H+离子就会继续向冰的内部扩散,并直达其另一个外表面。如果另一外表面处没有HCl分子的话,Cl-离子与H+离子就会再变成HCl分子而逸出。这实际上就是完成了,HCl分子对该冰晶体的一个穿越。
这是可能的吗?关键在于速度与时间。如果要经年累月的话,这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也就没有这样“外推”的必要。
教师对其难于处理的是,示意图所示的实验是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的,命题者又没有挑明。在没有查找到该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化学教师们还是应该谨慎一些讨论后续问题为好。
3.
Cl-离子能够进入冰晶体。作为一个实验事实,也会引起一些教师的恐慌。
因为,在讨论海水结冰时,教师都会指出。由于,在海水降温时先析出的是冰、这个固相。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淡化海水。
但是,在这个“溶解”实验中,Cl-离子不是没有任何阻碍地进入到了冰晶体中吗?这样怎么还能得到不含NaCl的冰呢?
从离子半径来看,问题更是棘手。因为Na+离子的半径才97pm,比Cl-离子的181pm,小了近一半。Cl-离子可以通过的空隙,Na+离子似乎都可以无障碍地通过。
看来,在海冰中是否还含有少量NaCl的事实,在没有弄清楚之前。一些所谓的“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
除了上面这些问题之外,这个溶解实验给人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如,氢离子及其它离子在冰中运动的形式,还有哪些分子可以溶解在冰中,是否有类似溶液的依数性现象,对南极冰盖钻探所得“冰芯”的解读,都有可以谈论与探究的余地。
但是,作为一道需要在化学教学中不断“曝光”的高考题,是不是距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也过于遥远了。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