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配位键的一些问题

标签:
配位键σ配键π配键配合物氧化数 |
分类: 分子结构 |
关于配位键的一些问题
在讨论物质中各微粒间的成键情况时,常常要涉及到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这样的一些化学键类型。这些键型既常见,也重要,所以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
但是,关于配位键的概念就不是这样的了。其定义模糊,表现形式多样,有关的说法众多,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归纳和解释。其实,它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多被人“忽视”或“遗忘”的难点。
化学教师应该对“配键”这个概念,进行一番较为细致的梳理。
一、不同结构理论中的配键
在不同的结构理论中,配键概念的内涵是有别的。
1. 价键理论中的配位键
在讨论共价化合分子结构的价键理论中,配键是附属于共价键概念的,是共价键中的一个特例。
因为,按照这个理论,“两个原子的自旋相反的成单电子相互接近时,核间电子密度较大,可以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其核心在于,两原子间是否有共用电子对。
当共用电子对,是由某个原子单独提供出来时(另一原子只提供空轨道)。这样形成的共价键,自然就只能是配位了。
从这个角度看,配键当然就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共价键。将其归入共价键的范畴也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
在结构式中,共价键多用“A─B”来表示。而配键则要用“A→B”来代表。箭号方向的涵义是,A原子提供出了一对电子,用以与B原子来共享(要注意的是,这个箭号没有电子对已被“转移”,这样的含义)。
按照这个标准,分子或离子中有配键的化合物还是不少的。如,
下图(a)所示的是NH4+离子。当人们用电子式来表示它的结构((a)的左图),它是由NH3分子提供孤电子对(用“••”标记)给H+离子的空轨道,来形成该离子的。其结构式为(a)的右图,也就是该离子的4个共价键中有一个σ配键。
下图(b)所示的是CO分子。当人们用电子式来表示它的结构((b)的左图)时,其中有一个由O原子提供孤电子对(用“••”标记)给C原子空轨道,所形成的π配键(如(b)的右图中最上面的哪个箭号所示)。
在上图(c) 所示的SO3分子中,中心S原子与其下面一个O原子所成的是双键,与左、右O原子所成的则都是σ配键(如其右侧图中指向左右的两个箭号所示)。
在上图(d ) 所示的SO42-离子中,中心S原子与其上、下O原子所成的都是σ键单键(每个O原子得一个电子后——绿色标记的——就有了7个价电子,相当于F原子)。而S原子与其左、右O原子所成的则都是σ配键。
要注意的是,对于离子中配键的判断,与看问题的出发点,也就是离子的形成过程还有关。角度不同,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对上图(a)中的NH4+离子。如果只考虑其组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判断。把失电子的主体看做是N原子,其价层电子数为,5(原有价电子)-1(失去的电子)+1×4(每个H原子提供一个价层电子)=8。
也就是N原子有4个价层电子对。N原子用4个sp3杂化轨道,去与4个H原子结合。该离子中哪里会有什么配键存在呢?
对SO42-离子也是这样。如果认为,离子的两个负电荷归中心S原子所有,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中也正是这样的。计算S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6(原有价电子)+2(离子所带电荷)+0×4(O原子不提供价层电子)=8。
S原子也是用4个sp3杂化轨道,去与4个O原子结合。离子中的这4个键就会都是配键(而图(d )中只有2个配键)。
不难看出,教师如果一定要问学生,“在NH4+离子中有没有配键”, “在SO42-离子中有几个配键”,严格一些说,这都是不怎么科学与严谨的。
在讨论离子中是否有配键时,最好能统一规定。如何把离子所带的电荷规定给指定原子。
较为合理的做法是,离子所带正电荷只能规定给其中电负性较小的原子,离子所带负电荷只能给其中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这样,在讨论离子中的配键数目时,大家才会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2. 分子轨道理论中的配键
分子轨道理论与价键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再只考虑两个键联原子间的成键情况。分子轨道是多中心的,电子也不再仅限于固定在两个原子之间。
这种处理问题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再承认从价键理论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在一些化合物或离子中仍保留有价键理论中的配键,而在某些化合物或离子中“原有”的配键“消失”了。
如,上图(b)所示的CO分子,其“分子轨道的能级及电子排布图”如下图(e)(与N2分子十分相似)。
据这个价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情况不难看出,该分子中对成键有贡献的是一个σ键(如最上面成键轨道中的“↓↑”),一个π键(能量次高的“↑↓”),和一个π配键(与前者并列的“↓↑”,红色箭号表示,这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都来源于O原子)。
这个分子轨道理论讨论的结果,与上图(b)所示的CO分子结构式,是完全一样、且相当的。
但是,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讨论SO3分子的结构,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上图(c) 所示SO3分子中的S原子为sp2杂化(4个原子共平面),该结构中还有一个双键。这个双键就会与另两个O原子p轨道上的各一对电子,再“肩并肩”地去形成一个Π46键,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大π键。
也就是说,在SO3分子中S与3个O原子间各有一个σ键。此外还有一个遍及整个分子的Π46键。在这个SO3分子中并没有实际上的配键。
同样在上图(d ) 所示的SO42-离子中,中心S原子为sp3杂化。当S原子用这些杂化轨道与4个O原子的px轨道成σ单键后。O原子的py与pz轨道,还要与S原子的dz2和dx2-y2轨道成两个p -dπ键(也是一种大π键)。
也就是说,从分子轨道理论的角度看,在SO42-离子中并不存在什么配键。
从SO3分子与SO42-离子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价键理论中的有些配键,实际上只是分子轨道理论中的某些大π键或p -dπ键。只是它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由此也可以看出,没有明确给出要用哪种结构理论作为讨论问题的前提,就笼统地问某物质中是否有配键,这是命题者对“配键”概念与内涵不清楚的具体表现。
3. 配合物化学中的配位键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分子结构与配合物结构是在不同的章节、用不同的理论来讨论的。
这是由于,虽然都被称为“配位键”,但它是分别针对两类截然不同的物质而言的。因而“配位键”有两个含义,且在本质上也有很大差别。
一种是,与简单分子结构相关的“配位键”。它就是共价键中的一个特例。
另一种则是,在讨论含复杂离子的物质,也就是配合物时,才会遇到的一种特殊键型。
其实,这两个“配位键”概念间的“相似”之处,远不及“互异”的地方更多。
为此可以列表对比如下:
比较内容 |
共价型分子中的配位键 |
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位键 |
涉及的物质种类 |
一般的简单共价化合物 |
组成复杂的离子或分子 |
化学组成 |
主族元素间 |
主要是副族金属离子与配体间 |
与原子价的关系 |
与原子的成单电子数有关的 氧化态 |
与离子半径及电子构型有关的配位数 |
涉及的结构理论 |
价键、分子轨道 |
价键、配位场、分子轨道 |
成键方式 |
只要一个原子有空轨道 另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 两原子共用后就构成共价键 |
中心离子一定有空轨道 配体一定有孤对或不定域电子 不一定非要共用电子对(注) |
注:在配位场理论的基础——晶体场理论中,就把中心离子与配体间的作用,看做是正负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在配体电场作用下,中心离子的d轨道只是发生了分裂,其上的电子进行了重新的排布。在这里,就没有任何要共用电子对的意思。
从上表可见,“配位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在化学教学中,早就应该将这两个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并最好明确地规定:
在共价型分子中的“配键”,是属于共价键范畴的化学键。
而在配合物中的“配位键”指的只是“配合物中心离子与配体间特有的一种化学键”。
与“配键”相比较,“配位键”虽然只是多了一个“位”字,但是差别是很大的。
仅仅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模型中,“配位键”才有一点“中心离子提供空的杂化轨道,配体提供孤电子对”的味道。但是,为弥补这个模型的粗糙与不足,人们接着又提出了这种配位键还有“共价配键”与“电价配键”之分。而在晶体场理论模型中,什么“共用电子对”的概念就被彻底抛弃掉了。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即便对于简单共价分子,由于是从价键理论、还是从分子轨道理论来出发,判断其中是否有配键都要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让中学生来确定某物质是不是配合物,进而确定出其中是否有配位键,这个问题的难度可能就更大了。因为中学生接触到的配合物种类极为有限,况且在简单化合物与配合物间,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
很典型的是明矾类型的化合物。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组成为KCr(SO4)2•12H2O的物质是配合物(作为副族元素Cr一定会有空的d轨道)。而对于常见的KAl(SO4)2•12H2O,一些人却不认为它是配合物。
而在结构化学专著中却明确指出,它们是同晶型化合物,有相同的微观组成。这又该如何来解释,它们一个是配合物,另一个却不是配合物呢?
又比如,人们一般不认为MgCl2•6H2O、KCl•MgCI2•6H2O是配合物。
但是比Mg更难成配合物的CaCl2。在作为干燥剂使用时,并不能用于干燥NH3气,因为会生成CaCl2•8NH3,这种明显的配合物。既然是这样,CaCl2•6H2O及MgCl2•6H2O,为什么就不能被看做是配合物呢?
总之,把过多且过深的配合物知识引入中学化学教学,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二、配键与氧化数间的关系
当共价化合物中出现配键时,最好从组成元素的类别来判断某元素原子的氧化数。
如,在有配键的CO分子中,根据元素种类法,就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出O的氧化数为-。这样,再由分子的总氧化数为0,就可以确定出C的氧化数为+。
如果一定要用共价键中电子对的偏移方向来确定C原子的氧化数,那就比较麻烦了。
因为,CO分子中有三个共价键,如下图(a)所示。其间两条黑色短线表示的是两个普通的共价键(一个是σ键、一个是π键)。由于成这两个共价键时,都是C各只提供了一个成单电子,但共用电子对都要“被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O原子。所以,对每个键来说,都相当于C原子各“失去了一个电子”,对C要分别记为+。这样,C原子的氧化数已经就是“+”了。
看来,图中红色标记的配键,对C原子的氧化数不能再有任何贡献,而只能被看做是“0”。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师必须要知道,简单共价化合物中的由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所产生出来的配键,其氧化数的计算结果,是有如下两种不同情况的:
比较常见的是,由电负性较小的原子(记为X)来提供这一对电子。这时,由于其提供出的两个电子(比单键多一倍)都偏向于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记为D )。也就是对“X→D”这个配键来说,X的氧化数记应该为+,而D的氧化数记为-。
当配键为“D→X”这种形式,由电负性大的原子D提供出一对电子时。由于这一对电子仍会靠近电负性大原子的这一侧,相当于D并没有真正提供出这对电子。所以,这时D与X原子的氧化数,就都要被记为“0”。
按照这个判断方法,上面图(a)及图(b)中的配键,都属于“D→X”型。配键对于各成键原子氧化数的贡献,就都应该是“0”。
而图(c)及(d)中的每个配键,都属于“X→D”型。配键对S原子的氧化数贡献就都是+。
这也是在某些结构式中,可以把配键看做是“双键”的主要原因(如上图(c)和(d)右侧结构式中,各有两个这样的双键)。
同样,对HNO3与H2SO4这样的含氧酸。下面这些结构式,在教学中都可能会遇到,它们也都是合理的。
至于配合物中的配位键,无论是对中心离子、还是配原子的氧化数,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顶多是配体对中心离子的电荷有些许的分散作用,而不会改变它们的形式电荷。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