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标签:
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计算公式法质子条件式平衡常数表达式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谈谈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按照化学知识间的递进关系,在进行完有关化学平衡理论的教学后,才会涉及到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的教学。这是由于“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是化学平衡理论的衍生与扩展。两者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计算涉及的竟然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知识与概念范畴。在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这两类计算都有着天壤之别。两者间,原则上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差别之一是,两者涉及的化学平衡数目不同。
化学平衡部分教学涉及的多是某一个单独的化学平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体系。
而酸碱溶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理论上关系到的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衡。有时它们相互间不但会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且无法简单地拆分开来。
如,在最为简单的一元弱酸HAc溶液中,就有该弱酸的电离平衡HAc=H++Ac-,及水的解离平衡H2O=H++OH-。在这个溶液的讨论中就可能会遇到,其中的H+离子浓度,要由两个平衡共同来决定,这样的特殊情况。
差别之二是,对化学平衡部分的计算来说,只要知道某单一平衡常数表示式和数值,及达平衡时各量与初始时各量间的关系,机械地套用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问题多就可以迎刃而解。
而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则完全不同于简单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推导出一系列的针对不同种类物质的[H+]近似计算系列公式。使他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选用合适的公式来计算。
也就是说,关于“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的教学,强调的是“公式法”。其教学目的与核心在于:
1. 知道问题的复杂性,及矛盾的焦点在于物质的类别,会判断出该物质的类别;
2. 清楚该类物质溶液中[H+]计算有那些近似计算的公式;
3. 清楚各近似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
即便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这些知识和内容全都归纳出来也不是很多的。涉及到的物质、近似计算的公式及适用条件,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一张表来概括:
物质类别 |
计算公式 |
适用条件 |
备注 |
一元强酸 |
[H+]=c(酸) |
c(酸)> 5×10-7mol·L-1 |
计算误差不大于5%(下同) |
一元弱酸 |
cKa≥10Kw |
NH4+、Ag+等离子作为质子酸,也可以用这些公式来计算。 对一元弱碱溶液,公式中[H+]要改成[OH-], Ka要换为Kb。这时该公式也适用于Ac-、CN-等质子碱溶液, |
|
c / Ka ≥ 100、 及cKa≥10Kw |
|||
c / Ka ≥ 100 |
|||
多元弱酸 |
[H+]的计算,一般同一元弱酸 |
同上 |
对二元弱碱,也要进行[H+]与[OH-], Ka与Kb的替换。 |
对二元弱酸H2A,一般有[A2-]=Ka2 |
判别条件较复杂,不用记。一般就套用该公式 |
||
两性物质 |
判别条件较复杂,不用记。一般就套用该公式 |
这里的Ka1与Ka2,指酸的两级相关电离常数。 |
|
同上 |
这里的Ka ',是相关质子碱的共轭酸常数。 |
||
缓冲溶液 |
判别条件较复杂,不用记。一般就套用该公式 |
当然,在一些记忆技巧的帮助下(不必“死记硬背”),这些公式的“重现”,也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这样,在具体酸碱溶液[H+]的近似计算中,通常也只需要这样简单的几步:
第一步,判断出该物质的类别,及可能会涉及的计算公式;
第二步,通过各公式的适用条件,从中选择出允许使用的最简单计算公式(计算误差不大于5%);
第三步,在该公式中代入已知的数值,并计算出结果。
一、一个计算的例题
上述计算酸碱溶液中[H+]的方法并不复杂。但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按常规办事”,而要“独出心裁”的情况。比如下面的例题。
例1.计算0.40 mol·L-1NH4NO3溶液的pH值。
解1,这是一个一元质子酸(其组成中有NH4+离子)溶液。计算时,有最简式、近似式及极弱式可供选择。
需要知道(查出),NH4+离子的Ka=Kw/Kb=1.0×10-14/1.8×10-5=5.6×10-10。
这样,在已知酸的浓度c为0.40 mol·L-1的情况下,适用公式的判断过程为:
由于c / Ka=0.40/5.6×10-10 = 7.1×108,远大于100。
且cKa=0.40×5.6×10-10=2.2×10-10,也远大于10Kw(即1.0×10-13)。
所以,可以用最简式来进行这个计算。
这样就得出了,pH=4.82。
解2,这是一本比较知名的《无机化学解题指导》中的解法[1]。
溶液中的平衡为, NH4++H2O= NH3·H2O+H+。设平衡时[H+]为x mol·L-1。
平衡浓度
可解出,x=[H+]=1.5×10-5 mol·L-1。也同样的有pH=4.82。
由于这个用平衡常数来计算的解2,较解1各有所长,且两者的计算结果还是相同的。有人可能会问,解2是不是也有资格作为该题的另一种解题方法呢?
不行!解2原则上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论证,为什么可以忽略掉水的解离平衡,而只用了一个酸碱平衡来讨论问题。其出发点就不严谨的,所得结果的可信度也是令人怀疑的。
而使用最简式来计算的解1,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该计算公式经过了适用条件的论证),其结果也是可靠的(计算误差一定会在5%以内)。
在《无机化学解题指导》这样级别的出版物中,不应该出现解2这种,有观念性和原则性的错误。
二、关于二元弱酸溶液中酸根离子浓度的讨论
在讨论酸碱溶液中[H+]或其他离子浓度时,一个最为重要的物理模型就是,各种离子的浓度都要同时满足溶液中所有的平衡。只有在,能认定某一个平衡确实占有绝对支配性地位(其他平衡均可以忽略)时,才可以用这个平衡做为讨论的基础。
绝对不能,在用主要平衡计算而得出某确定结果后,而在另一次要平衡的计算中,使其再发生变化。
而在以前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就出现过如下的情况:
例2,计算0.10 mol·L-1H2S溶液中[H+]和[S2- ]。
解1,在以前的无机化学教材中,是用两个平衡来分步进行这个讨论的。
第一步,先考虑H2S的第一级电离,H2S=H++HS-。其电离平衡常数为Ka1=5.7×10-8 。
由于,它相对于H2S的第二级电离,HS-=H++S2-, Ka2=1.2×10-15 ,要大很多(是其4.8×108 倍)。所以,可以将其作为一元弱酸来处理。
由于,c与Ka1都满足最简式的适用条件。所以有,
且溶液中[H+]=[ HS- ]=7.5×10-5(mol·L-1)。
第二步,再考虑HS-离子的电离。设其电离出的[S2- ]为x。
这样就有,
平衡浓度
由此,可以解出[S2- ]= 1.2×10-15 。
这个计算的最为恶劣之处是,在第二步计算中,把第一步计算所得到的结果[H+]与[ HS- ]又都给否定掉了(对其有+ x、及- x,这样的操作)。这是一个观念性的错误。这等于是告诉学生,对于多个平衡共存的体系,可以一个一个平衡的独立地来进行计算。
这当然是错误的。
于是在后来的教材中,就出现了如下的解题方法:
解2,同时考虑所有的平衡。设H2S第一步电离出的[H+]为x,第二步电离出的[H+]为y。而水电离出的[H+]为z[1]。
这样对第一步电离就有,
对第二步电离就有,
平衡浓度
对水的电离就有,
平衡浓度
由于,第一级电离的Ka1,远远大于Ka2与Kw。也就是x要远远地大于y与z。
所以,有x+y+z≈x,x-y≈x。
这些物种的平衡浓度一定要满足第一步电离。也就是说有,
这样就可以解出,x=[H+]=[ HS- ]=7.5×10-5(mol·L-1)。
可解出,y =[ S2- ]=Ka2=1.2×10-15(mol·L-1)。
这个解2的计算虽然复杂了许多,但显然好于解1的第二步。因为,在这个解法中第二级解离中的[H+]与[ HS- ]与第一级中的一样,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考虑到对酸碱溶液中[H+]的近似计算一定要用公式法,这个计算仍有淡化这一解题“要点”之嫌。
标准的计算与解释应该如下:
解3,体系中包含的平衡有:
H2S的第一步电离,
及其第二步电离,
还有水的电离,
由于,第一级电离的Ka1,远远大于Ka2与Kw。也就是溶液中的[H+]与[HS- ]要远远地大于[OH-]与[ S2- ]。
所以,溶液中的[H+]与[HS- ],主要取决于第一级电离。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个溶液当做一个一元弱酸来处理。
也就是,[H+]=[ HS- ]=7.5×10-5(mol·L-1)。
接着,最为关键的着眼点是,溶液中这两个离子的浓度,当然还要满足和操控其他的平衡。
对第二级电离,由于溶液中有[H+]与[ HS- ]的近似相等,所以必然会有
这样,就有[ S2- ]= Ka2=1.2×10-15(mol·L-1)。
从水的电离平衡角度考虑,由于有[H+][OH-]=7.5×10-5×[OH-]=Kw=1.0×10-14。
当然就有,[OH-]=1.3×10-10(mol·L-1)。
这样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解3,不但强化了公式法在这类计算中的主导地位,还告诉学生平衡常数有哪些其他的用处。
三、对质子条件式的看法
作为酸碱溶液体系中,讨论多个酸碱平衡时的有力工具,与物料平衡方程,电荷平衡方程式一样,质子条件式也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也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一直没有能侵入无机化学的教学领地。其原因在于:
一是,质子条件式主要用于各酸碱物质溶液中[H+]近似计算公式的粗略推导。从这个推导过程,也得不到各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个推导方法也并不比其他推导方法,更高明与直观。在一般的化学教学中并没有更多的理论价值。
其次,由质子条件式可以得到精确的[H+]计算式。但是,在实际的化学计算中却很少有这种需求。因为,精确的求解不但繁琐,通常也不会有这样的必要。
比如,对于一元弱酸HA。在考虑水分子要解离的情况下,不难写出的质子条件式为:
[H+]=[A-]+[OH-]。
但是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与用处呢?
当然,可以由此而推导出这个体系的一些[H+]近似计算公式。
如,忽略水的电离,质子条件式就会变成[H+]=[A-]。再用到物料关系式[HA]=c-[A-]=c-[H+]。这样,HA的电离平衡表达式,就能够变成
。这个式子就是计算该类溶液中[H+]的近似式。
但是,这种推导方法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因为,只要承认[H+]主要来自于HA的电离(也就是[H+]=[A-]),及物料关系[HA]=c-[A-]=c-[H+],从电离常数的表达式,同样也可以导出这个近似式。
质子条件式可以直接用于[H+]的计算吗?
也不能用。因为,即便利用了两个平衡常数表达式,将质子条件式改写为,甚至是
,它也无法用于实际的计算。因为,其中的各项都是平衡浓度。
而真正将分布分数,带入上式后。是可以用计算机直接求出其数字解的。但是,如果是要想得到其常见的数学关系式,那它又是如下的一个、很难得到其数字解的、令人生畏的高次方程了。
从质子条件式也得不出,各[H+]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所以,在一般的无机化学教学中一般不会有,要引入“质子条件式”的需求与动力。无论是无机化学教材,还是在其课堂教学中,都是不会出现“质子条件式”的。
但,奇怪的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却讲起了“质子条件式”,并把它当成了高考的一个考点。
“质子条件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不会有任何后续的理论扩展与实际用处。它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也是完全脱节的。
让相当的一部分高中生(等普及高中教育后则将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质子条件式”,这确实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一个深度“普及”。可是,让人们都去掌握这样一个特殊、生僻、且有相当局限性的分析化学概念与方法,难道这不是在耗费许多人的青春,让一些人去做无用功吗?
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在高考指挥棒的唆使与带动下,据化学理论与实际的需要,已经相去的越来越远了。
参考文献
[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解题指导.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