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8年高考理综3卷部分考题的解析

标签:
氧化还原滴定置换反应阳极反应化学平衡电子排布的稳定结构 |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
对2018年高考理综3卷部分化学考题的解析
在2018年理综3卷中,有几个知识比较“冷僻”及类似“超纲”,而较难于回答的化学考题。为减轻教师在“解析”这些题时的困难,笔者仔细梳理了一番。现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简述如下:
这是一道有关Na2S2O3化学性质的试题。
1. 对第(1)题的解析
这个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要知道H2S2O3的不稳定性。
利用这个性质。在含有大量S2O32-离子与少量SO42-离子的溶液中,加足量的HCl后,S2O32-离子就会全部转化成不稳定的H2S2O3。继而发生分解反应,H2S2O3= SO2↑+ S ↓+ H2O。从而,S2O32-离子可从溶液中被全部去除干净。
当溶液中只留下SO42-离子后,就可以用通常的方法来检验SO42-离子了。
2. 对第(2)题的解析
该滴定实验的过程分为了两个实验步骤:
第一个步骤,准备被滴定的I2溶液。“取0.0095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
Cr2O72−+6I−+14H+=
这一步骤是在制备一个,将要被滴定的氧化剂(对S2O32−来说)I2的溶液。且其中I2的物质的量已被精细的确定(已知)。
第二个步骤,是用待测的Na2S2O3溶液来滴定,从上一步骤制得的I2溶液。
要注意的是,这个滴定的过程又被人为地分为了三个 “小节”。
第一个小节是,先用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直至其呈“淡黄绿色”( 其中I2已很少,该反应已接近终点)。此时,便要停止滴定。
第二个小节,往呈“淡黄绿色”被滴定液中,加入数滴淀粉溶液。在淀粉指示剂作用下,溶液变为很明显的深蓝色。
第三个小节,然后再用Na2S2O3滴定至溶液“由蓝色变绿色”(绿色是CrCl3的颜色)。而完成整个的滴定操作。
其实,这一步骤中的3个小节,涉及的都是同一个反应,I2+2S2O32−=S4O62−+2I−。它与普通滴定操作的显著差别在于,不是滴定前在被滴定液中先加好用于判断滴定终点的指示剂,而是在滴定接近完成时才加指示剂。
这是因为,如果不加指示剂,只用根据溶液是否还显棕黄色,来确定I2是否被消耗完全,这是极不灵敏的(在水中都很难看清还有没有棕黄色,何况是在一个绿色的溶液中)。必须要借助于淀粉做指示剂(蓝色是否消失)来确定滴定的终点。
而将淀粉指示剂过早加入了,则会有大量I2的与淀粉结合,成蓝色的包合物。包合物中的这一部分I2是不容易与S2O32−反应的,因而会导致滴定有较大的误差。
所以,为了避免滴定中这个因包合物所造成的误差,就要将淀粉指示剂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再加到被滴定液中。加完淀粉(溶液呈蓝色)后,马上再接着用S2O32−来滴定,直至溶液中的蓝色刚好褪去,就完成滴定操作了。
二、第27题
这是一个主要与KIO3工业制法有关的题。
1. 对第(2)题的解析
所谓的“KClO3氧化法”,涉及的是一个很难看到、也比较奇特的化学方程式。
在无机化学教材中可以看到酸性溶液中的如下的反应,
2ClO3-+2H++I2= 2HIO3+ Cl2 ……(1)
教材还特意指出,这个 “I2在置换Cl2”的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Φ°(ClO3-/ Cl2)= 1.47V,而Φ°(IO3-/ I2)= 1.19V。即,Φ°(ClO3-/ Cl2)> Φ°(IO3-/ I2)。由于,ClO3-离子的氧化性要强于IO3-离子,而I2的还原性又强于Cl2,所以这个反应能自发地进行。
它与通常的“Cl2在KI溶液中能置换I2”的反应,似乎是截然相反的,是“不活泼的I2在置换活泼的Cl2”。
其实不是这样的。通常的“Cl2能置换I2”,指的是“Cl2的氧化性强于I2”。而在这个“KClO3氧化法”中,I2是作为更强的还原剂来置换Cl2的,表现出的是“I2的还原性强于Cl2”。
在这个置换反应(1)中是不会有KCl生成。所以,“酸化”用的应该是盐酸。这样,体系中就还会有如下复分解反应:
HCl+2KIO3= KH(IO3)2+ KCl……(2)
将反应(1)与(2)相加的结果为:2KClO3+HCl+I2= KH(IO3)2+ KCl+ Cl2 。这个方程式,就是“KClO3氧化法”的基本原理。
2. 对第(3)题的解析
这是一个与“电解法”制备KIO3相关的考题。教师在解析时的难点在于,阳极上的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从如下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在左端的阳极a上,可能进行失电子反应的不是OH-离子,就会是I2分子。因为溶液中只有“KOH+I2”。
但是,这两种物质中的哪一个,都不会在阳极上放电。因为,即便是OH-离子在阳极上放电了,产物也不会是IO3-离子。而作为“非电解质”的电中性I2分子,又怎么能自动地趋向于阳极,以便能在其上不断发生失电子的反应呢?
其实,这个示意图中阳极室电解液标注的只是生产原料的组成。而实际上,这两种物质进入溶液时就会马上发生歧化反应,6KOH+3I2 =KIO3+5KI+3H2O。阳极室中的溶液,是一个由KI、KIO3与过量KOH,混合而组成的溶液。
这样,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该溶液中带有负电荷的I-离子会不断地趋向阳极,并在其上失电子,变成IO3-离子。相应的电极反应为,I-+6OH--6e-=IO3-+3H2O。
三、第28题
本题以SiHCl3,这个很难见到的化合物为载体。
1. 对(1)题的解析
书写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SiHCl3的水解方程式。
由于限定了水解的产物是(HSiO) 2O,这个方程式是不难被配平的。
但是,有学生要是问道,这个(HSiO) 2O分子的结构,那就比较麻烦了。
考虑到Si有4价的成键特征,似乎应该有如下的结构(这只是笔者的推测)。
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含有H原子的Si-O四面体,通过3个O原子的共面,而构成的。在分子式(HSiO) 2O中的括号(HSiO),并不是一个有该组成的真实结构单元。
2. 对(3)题的解析
这个小题中有两个问题。
第一问
问的是“在343
K下,对于反应2SiHCl3(g)
这里“欲提高”的是“平衡转化率”,还是生产过程的“实际转化率”呢?
(1)如果指的是“平衡转化率”,则要考虑的是:
对一个可逆反应,所谓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就是改变外界条件,使平衡能正向移动。那么,无非就是从浓度,温度,压强,这样的三个方面来着手。
温度不让变(题目规定了)。改变压强也没有用,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的数目相等。
这样,就只有改变浓度,这个方法是可以考虑的。但是,改变浓度还有多个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增大另一反应物的浓度。但是这个反应只有这一个反应物。增大了它也没有用,只是相当于增大了压强。
第二个方法是,减小产物的浓度。在标准答案中被表述为“及时移去产物”。
但是,在反应物及产物都是气体物质的情况下,要怎样操作才能只让反应产物被“移去”呢?
打开反应容器的阀门,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反应物也同时被“移去”了。
在温度还不得改变的情况下,要从这个气态体系中精准地 “移去” SiH2Cl2,或SiCl4,或两者都“移去”,实在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事情(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分子筛,恐怕也还没有吧)。
这样的不切合实验与生产实际的问题,及仅仅有理论意义的答案,是不宜于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
(2)如果指的是未达平衡时的“生产过程的转化率”,则可以考虑的措施是:
第一,由未平衡,是正反应起主要作用的区间。增大反应物的压强(浓度),使反应物分子浓度的增大,有效碰撞一定会增多,转化率会提高。
第二,要让反应处于图中a线的尽可能靠上的位置(最好是其水平直线的区域)。这样,就要“尽可能延长反应物与催化剂接触的时间”。
命题者应该注意到,这两个“转化率”的区别,及所给出答案的不同。
第二问
问的是,“在343K下,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
提高反应温度无疑是一个最常用的加快反应速度的方法。但是这里规定了“在343K下”,也就是温度不能被改变。
“改进催化剂”是一个有难度的方法(不知能否找到这样的催化剂)。但是,这终归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改进反应速度时可以考虑的方向。这个回答是可取的。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标准答案还给出了一个,一般人想不到的“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
用“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的方法,能“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吗?在无机化学教材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在物理化学教材中,似乎也没有这个方法的推导、甚至于是介绍。
这个所谓的“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的 “标准答案”,其可信性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命题者单方面看问题造成的。他们只看到了“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后,正反应的反应速度会加快;这样,反应产物的压强也会较为迅速地增加;这就导致逆反应的反应速度也随之迅速增加。这样,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就被“缩短”了。
他们没有看到,“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增大的只是“正反应”的“初始速度”。“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的另一方面影响将是,反应到达平衡状态需要有更长的反应进程。没有看到“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对正、逆反应的速度可能会有不同倍率的影响。
把一些还没有定论的个人看法,通过高考题而强行灌输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也极为有害的做法。
3. 对(3)题的解析
其后一问是:对反应,2SiHCl3(g)
已知,反应速率。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
从图中可以读出,在“a处” SiHCl3的转化率为“20%”。也就是此时的,x(SiHCl3)=0.80,x(SiH2Cl2)=0.10,x(SiCl4)=0.10。
将这3个数值,及前面计算出来的平衡常数数值K=0.02,均带入上式(3)。
当然,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些曾在高考题中出现过的系列问题。这是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来直接写出反应的速率方程吗?将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式“”,对任意反应来说都能成立吗?
四、第35题
命题者选择了副族元素Zn为试题的载体。
1. 对(2)题的解析
副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其变化规律本来就是十分复杂的。
如,作为第B的Zn的I1=9.394eV。而其下面的Cd的就变小为I1=8.993 eV。而再下面的Hg,又变成了该族三个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I1=10.437 eV。
又如,作为第四周期的S区及副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据如下表所示:
元素 |
K |
Ca |
Sc |
Ti |
V |
Cr |
Mn |
Fe |
Co |
Ni |
Cu |
Zn |
I1/eV |
4.34 |
6.11 |
6.54 |
6.82 |
6.74 |
6.77 |
7.44 |
7.87 |
7.86 |
7.64 |
7.72 |
9.39 |
序数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它们相互间大小的比较,用如下的图来表示时,会更直观一些。
从这个图不难看出,在第四周期的前12个元素中,随原子序数增大,有第一电离能总体上要变大,这样的一个趋势。也就是说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核电荷数是一个明显在起作用的因素。
虽然在这一周期中,K与Ca,Cu与Zn间较大的I1差值,确实也是S能级上电子全满,能量要降低的表现。但是,只强调这一点,肯定是不够,也是不完整的。
对这个“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Cu”原因,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解释:
只说“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Zn的核电荷数大,对外层电子的作用力强”。这是可以的。起码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同时考虑“ Zn的核电荷多(对外层电子的作用力强),其3d与4s能级为全满(有特殊的稳定性)”。这就更好了。这是能全面地看问题的表现。
而只说“ Zn的3d与4s能级为全满结构(有特殊的稳定性)”。就不大好了,有遗漏主要矛盾之嫌。
至于说“Zn核外电子排布为全满稳定结构”。则更不严格,也更差了。因为,它在化学术语的使用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了。要知道,“电子排布为全满稳定结构”通常是用来描述稀有气体元素的ns2np6,这类电子构型的。
化学教师都应该知道,需要强调“在等价轨道上电子排布为半满及全满,会导致体系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这是有“场合”与“背景”。那就是,在用“核电荷递增的规律”解释不通时,才要用到“电子排布的全满与半满”。在一般情况下,则没有必要考虑电子排布的因素。
如,对如下第二周期元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据,总体上当然也是体现了“核电荷”的影响(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元素 |
Li |
Be |
B |
C |
N |
O |
F |
Ne |
I1/eV |
5.39 |
9.32 |
8.30 |
11.26 |
14.53 |
13.62 |
17.42 |
21.57 |
但是,其中有两个数值是特殊的(用红色的字体表示出)。它们均稍大于其后面的一个元素。只有在解释Be的I1大于B、N的I1大于O时,人们才需要用“全满”与“半满”,为工具。而在与其前面元素比较I1时(如,Li与Be、C与N),是没有必要涉及什么“全满”与“半满”的,只要能指出“这是核电荷增大的影响”就可以了。
2. 对(3)题的解析
由于该题第一问涉及的是“化学键型”。
所以,人们在考虑第二问时容易习惯性地,仍然从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ZnF2不溶于有机溶剂,而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的原因。并表述为,“ZnF2为离子化合物,ZnCl2、ZnBr2、ZnI2的化学键以共价键为主、极性较小”。
其实,这里讨论的是固体物质的溶解性,要突出“相似相溶原理”与“晶体类型”才对。
比较完整的答案应该是,“据相似相溶原理,作为离子晶体的ZnF2在非极性溶剂中是难溶的。而ZnCl2、ZnBr2、ZnI2都有一定的分子晶体成分,所以易分散在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
3. 对(4)题的解析
讨论的是CO32-离子的构型。标准答案是,其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其中C原子的杂化形式是“sp2”。
当然,学生要是能指出这是“正三角形”,是“等性sp2杂化”,那就是认识与表述的更精准一些的了。
总起来看,这份试卷中的化学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超纲的内容多,模糊不清的理论多,答案的准确性也较差。
与理综1与2卷中的化学题相比较,这张卷的质量要差一些、难度也更高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