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酸碱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标签:
氧化还原反应ph电极电势弱酸含氧酸根 |
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
溶液酸碱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化学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氧化性或还原性,除了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外,还与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以至于许多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在一定的pH条件下才能得以进行。
由于pH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应该讨论与归纳如下。
一、pH对反应自由能变的影响
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当然还是应该用反应的自由能变(也称吉布斯函数变),或相应的电池电动势,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当反应的自由能变有较大的负值,或电池电动势有较大的正值时,氧化还原反应将会有较大的进行趋势。
据此,就可以在写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后,据此来讨论pH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具体的做法是,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找出其中H+(或OH-)离子所在的位置(在反应物端、还是产物端)。从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难知道,当H+离子出现在反应物端时,降低溶液的pH(增大H+离子浓度),将会有助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向进行;当H+离子出现在产物端时,再增大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就会不利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向进行了。
也就是说,可以把H+或OH-离子当做氧化还原平衡中的一个物种来看待。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有利于平衡的正向移动。反之,反应则要逆向移动。
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体验一下这个方法的使用。
例1,重铬酸钾与盐酸的反应,Cr2O72-+6Cl-+14H+=2Cr3++3Cl2+7H2O。这是一个反应物端有H+离子的反应。这样,当溶液的酸性增强时,反应就会有更大的进行趋势。
例2,亚铬酸盐与过氧化氢的反应,2CrO2-+3H2O2+2OH-=2CrO42-+4H2O。这是一个反应物端有OH-离子的反应。也就是说,该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才有更大的反应趋势。
例3,少量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Cl2+2I-=2Cl-+I2,其两端都没有H+或OH-离子存在。这就意味着,在相当大的范围内,pH的改变对这个反应没有影响(在碱性较强时,会有别的的反应要产生,那就属于另一种性质的问题了)。
当然,上面介绍的都是从宏观角度,讨论pH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影响时,所采用的方法。
二、pH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当想要知道pH所影响的,到底是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还是还原剂的还原性时。那就要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后,对其组成中的两个电对,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
由于,在某物质所处电对的电极反应式中,通常都是将氧化态物种写在前面,还原态物种写在后面。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为,。加之,某电极反应的氧化态物种的浓度越大时,其电极电势值就越大;还原态物种的浓度越大时,则电极电势值就越小。而电极电势值的大小又直接关系到,其氧化态物种的氧化性强弱,及其还原态物种的还原能力的大小。
所以,也可以从电极反应式,用同上的方法,直接看出pH改变,对某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影响。
例1的反应方程式可以被拆分成如下的两个电极反应,
Cr2O72-+6e-+14H+=2Cr3++7H2O……(1)
Cl2+2e-=2Cl-……(2)
从电极反应(1)可以看出,H+离子位于反应物端。这就意味着,溶液中H+离子浓度增大,会使Cr2O72-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在电极反应(2)中根本就没有H+离子。这也意味着,溶液中H+离子的变化对该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没有影响。也就是说,Cl2的氧化性及Cl-离子的还原性,均与溶液中的H+离子无关。
综合这两个电极反应来看,溶液中H+离子浓度的增加,会使Cr2O72-离子的氧化性增强,而对Cl-离子的还原性没有影响。这样就把H+离子浓度增大,导致该反应趋势变大的原因,具体地落实到Cr2O72-离子上去了。
可以更准确一些地说,是H+离子使 Cr2O72-离子氧化性增强,导致了整个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大的反应趋势。
例2的方程式所拆分成的电极反应为,
H2O2+2e- =2OH-……(3)
CrO42-+2H2O +3e-=CrO2-+4OH-……(4)
从电极反应(3)来看,OH-离子在反应的产物端,OH-离子的增大会减弱H2O2的氧化性,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从电极反应(4)来看,OH-离子也在反应的产物端,OH-离子的增大会降低CrO42-的氧化性,但是会增强CrO2-离子(这才是反应物)的还原性。这是有利于反应进行的。
综合电极反应(3)与(4),OH-离子使CrO2-离子得还原性增大的更多(居主导地位),而使H2O2的氧化性降低的并不多(处于次要的位置)。OH-离子增大的总体效应,还是使反应进行的更容易了。
例3的两个电极反应为,
Cl2+2e--=2Cl-,
I2+2e- =2 I-。
不难看出无论是增减H+离子浓度,还是增减OH-离子浓度(即pH有变化),对这两个电极反应都不会有影响。pH改变对这个反应也不会有影响。
总之,这个对电极反应的分析,与前面对整个反应的分析,从采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来看,都是一致的。只不过,从电极反应进行的分析,要稍麻烦也更细致一些罢了。
三、pH对弱酸(或弱碱)相关电极电势的影响
由于在一个电极反应中,无论某弱电解质位于其中的哪一端(它是有氧化性、或是有还原性),其存在形式的必然要受到溶液酸碱度的影响(受分布分数,或溶度积的约束)。这就使pH的变化,一定会改变该电对的电极电势大小。也就是pH变化会影响到氧化态物种的氧化性,或还原态物种的还原性。
例4,就电极反应,HClO+H++2e-=Cl-+H2O,讨论pH对其电极电势的影响。
查得,Φo(HClO/Cl-)=1.49V。作为标准电极电势,其含义是,在溶液中各物种的平衡浓度([HClO]、 [H+]及 [Cl-])均为1.0 mol·L-1时(这时HClO的电离可以忽略不计),该半电池的电极电势值为1.49V。
从电极反应式可看出,其电极电势值一定会随着溶液中[H+]的改变而变化。
[H+]的改变对这个电极电势值的定量影响,可以用能斯特方程描述为,。
其中[HClO]的值,在已知分析浓度c=1.0
mol·L-1,及HClO的电离常数Ka为2.95×10-8的情况下,可以用分布分数写成。
这就是溶液中[H+]与其电极电势Φ间的关系式。只要知道了溶液的具体[H+]值,就可以知道其对应的电极电势数值。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个电极电势Φ随[H+]变化的情况,也可以用其pH-电势图来表述。那就要先计算出一些,pH取某一数值时的Φ值。这样就可以作出如下的图一[1]:
可见,随溶液中[H+]的降低,其电极电势Φ是要逐渐降低的,也就是HClO的氧化性要降低。
这是一条曲线,但是可以近似地看做是两条直线段构成的。两直线段交于pH=-lg Ka处。两直线斜率的变化意味着,随pH的增大,Φ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
对于其他的有氧化性的一元弱酸,也会有类似的pH-电势曲线。只不过是斜率变化点的位置有所不同罢了。
不仅对于弱酸,对于弱碱也是这样的。
例5,就电极反应,Fe3++e-=Fe2+,讨论pH对其电极电势的影响。
在溶液的pH很小(即[H+]很大)时,这个电极反应的电极电势,确实是与其中H+离子的浓度无关,只与其中的Fe3+离子浓度及Fe2+离子浓度有关。
但是,当pH稍大一些时,就不是这样了。因为Fe3+浓度还要受沉淀反应,Fe3++3OH-=Fe(OH)3,的制约。
查得,在酸性介质中的Φo(Fe3+/ Fe2+)=0.771V,Fe(OH)3的Ksp=4×10-38。
考虑到当pH更大时,这个Φ还会受到Fe(OH)2生成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作出如上的pH-电势图(图二)。它也是一条曲线,可以近似地看做是由三个直线段所构成的[2]。
可见,当溶液中[H+]很大时,Fe3+的氧化性、及Fe2+的还原性,均不受[H+]变化的影响(如图中最左上的水平直线段)。当pH=1.53时[H+]的影响就开始显现出来了。此后,[H+]的降低会导致,Fe3+的氧化性减弱、及Fe2+的还原性增强。
这也是Fe2+在[H+]较低溶液中,稳定性会降低(还原性增强后,更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的根本原因。
四、pH对含氧酸根氧化能力的影响
当含氧酸根以氧化剂或还原剂的身份参与化学反应时,其电极电势值一般也要受溶液pH的影响。
这是由于,其中心原子的价态发生变化后,所结合的O原子数通常就会发生变化。而这就一定会导致H+离子或OH-离子的参与这个电极反应。
如,因化合价降低含氧酸根要去掉一个O原子时,就需要有2个H+离子与它结合;或者是,在这个O原子结合一个H2O分子的同时,产生出两个OH-离子。
既然这样,其电极反应过程中就必然会有H+离子或OH-离子的参与或生成,那么pH当然就会影响其电极电势了。
例2中的电极反应(4),CrO42-+2H2O +3e-=CrO2-+4OH-,就是一个含氧酸根要给出了两个O原子的例子。
例4中的电极反应,HClO+H++2e-=Cl-+H2O,是一个含氧酸根给出了一个O原子的例子。
亚硫酸根作为还原剂的电极反应为,SO42-+2H++2e-=SO32-+H2O(一般的电极反应总把氧化态物种写在前面)。这时,一个SO32-被氧化(逆向看)要结合一个H2O分子,而给出2个H+离子。
从这些反应可看出,当高价的含氧酸根离子作氧化剂时,增大溶液中H+的离子,确实都会导致其氧化性增强。于是,一些人就试图归纳出“溶液的酸性增强,会提高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有利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这样的结论。
这是试图将对含氧酸根总结出的结果,推广到其它所有不同类别的氧化剂中去。这当然是片面,经不起推敲,且常常要“碰壁”的。
如,前面提及的电极反应(2),Cl2+2e-=2Cl-,其电极电势值(也就是Cl2的氧化能力)就不会受溶液中H+离子浓度的影响。
即便是含氧酸根中,也有不遵循这个“结论”的例子。如过二硫酸根离子。其电极反应为,S2O82-+2e-=2SO42-,在反应过程中就没有O原子的丢失,没有H+离子的参与。其电极电势值当然也就不会受到pH的影响了。
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为,S2O82-+2I-=2SO42-+I2。其中也确实没有H+离子及OH-离子的位置。
作为这个有关含氧酸根“规律”的一个逆“定理”就是,在用非含氧酸根类的氧化剂,而要将金属的低价物质变成其高价物质时(价态变化与上面的过程相反),一般都要采取碱性的条件才行。
如,用氯气氧化Bi(OH)3成NaBiO3的反应方程式为,Bi(OH)3+Cl2+3NaOH=NaBiO3+NaCl+3H2O。教师要能看出,碱性条件会使得Bi(OH)3的还原性更强。因为其电极反应为,BiO3-+3H2O+3e-=Bi(OH)3+3OH-(要逆向看Bi(OH)3的还原性)。
在碱性条件下的Fe(OH)2与O2的反应,4Fe(OH)2+O2+2H2O=4Fe(OH)3,也是极易进行的。一些学生看不出这个反应中有OH-离子的存在,这是由于其不熟悉电极反应的缘故。写出,其电极反应式“Fe(OH)3+e-= Fe(OH)2+OH-”之后,他们才能看出,OH-离子浓度的增大,是有利于Fe(OH)2还原性增强的。
工业上二氧化锰被空气氧化成铬酸盐的反应,也是在有强碱存在的情况下完成的。反应为,2MnO2+4KOH+O2=2K2MnO4+2H2O。尽管这个反应是一个熔融条件下的固-气反应。它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因而不能用电极电势对它来分析或讨论。但从方程式还是可以看出,强碱性物质的存在,是这类反应得以进行的必备条件。
五、pH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影响
上面的这些,关于pH改变对某些物质的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有影响的讨论,还只是从某一个电极反应来考虑问题。
当某物质有多个可能存在的价态,而使它可以关系到两个以上的电极反应时,pH的变化就会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也要发生变化。
像大家极为熟悉的高锰酸钾与亚硫酸钠溶液的反应就是这样的。反应时pH的不同,会导致反应产物的有别。
其原因可以用如下的“Mn-H2O体系的Φ-pH图”(图三)来讨论。
图中紫色线段表示的是氧化剂MnO4-离子的一个电对,Φ(MnO4-/MnO2)与pH的关系。而绿色线段表示的是MnO4-离子的另一个电对,Φ(MnO4-/MnO42-)与pH的关系。红色线段表示的是还原剂所在电对的Φ(SO42-/ SO32-)。灰色线段表示的是两个有关MnO2的电极反应。
用这个图三,可以将溶液处于不同酸度时,它们反应产物不同的原因,分别讨论如下:
在酸性介质中(其pH如图三中左侧竖直的粉色虚线所示),MnO4-离子要先与SO32-离子反应,被还原成固体的MnO2。但是MnO2还会与溶液中SO32-离子反应,最后被还原成可溶的Mn2+离子。
在中性条件下,由于反应刚一进行,溶液的pH就会急剧地升高,溶液实际的pH可如图三中间竖直的黄绿色虚线所示。这时,MnO4-被SO32-离子还原成固体MnO2。尽管这个MnO2还有氧化性,可以氧化SO32-离子。但是由于其还原产物Mn(OH)2也是难溶的,它会包裹在MnO2的表面,使反应无法继续顺利地进行下去(也可以把这看作是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所以最终的反应产物就是MnO2。
在强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情况,如图三右侧竖直的浅蓝色虚线所示。这时,MnO4-离子关系到的电对已经是Φ(MnO4-/MnO42-)了。反应得到的是绿色的MnO42-离子。
不难看出,在不同酸度溶液中MnO4-离子关系到的电对是不同的。在酸性溶液,它关系到的是Φ(MnO4-/MnO2)及Φ(MnO2/ Mn2+),在中性溶液中只有Φ(MnO4-/MnO2),在强碱性溶液中又变成了Φ(MnO4-/MnO42-)。
当然,从根本上来看,这还是pH对各电对电极电势值Φ的影响不同,所造成的一个结果。
参考文献
[1] 伍伟夫. 弱酸pH电势图的特殊性. 新浪博客. 化学原理补正.
[1] 伍伟夫. 与金属离子相关的电势-pH图绘制问题. 新浪博客. 化学原理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