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这样计算晶体中的离子半径吗

标签: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鲍林离子半径有效核电荷 |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
能这样计算晶体中的离子半径吗
——对2017年高考理综3卷35(化学)题的解析
对中学化学教学来说,高考试卷的命题有着指挥棒性质的作用。它直接告诉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有强制性,与专断性。比起什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新标准,它不但要更具体且详尽,实际上还有重新“定义”及“扩展”,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权。所以,一定要严控高考试卷的命题范围,绝对不得“超纲”。
但真实的高考化学试卷 ,却是不断地游走在所谓的灰色地带,并时常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2017年高考理综3卷35题也基本上是这样的一道题。该题如下:

一、对这个题的解答
作为一个高考题,它当然是有其可操作性的。教师们也应该像学生一样,先把这个题中的逐个小题,认真地回答一遍。
1. 考虑到Co是27号元素(第三周期结尾的稀有气体是第18号);或者知道Co是第四周期第族中的第二个元素。
就都可以知道。其价电子数是9,也就是价电子构型为3d74s2。这样,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就不难写出来了。
至于Mn与O中,哪个的“第一电离能”要大些,则有一些“超纲”了。因为,只有短周期元素、或作为典型金属及非金属代表的主族,它们的第一电离能才有比较规律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典型非金属的A中B(硼)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就小于其下面的Al,就有“不规律的现象”)。
随便挑选一个副族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相比较,是需要学生单独去记忆的(如Hg的第一电离能就大于S)。
这个题既然一定要这样来“考”,教师也只好再给学生归纳出,“一般典型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要大于金属元素”,这样的所谓有结论性的论断。当然,随之而来的,又会有一些学生不能满意的“特例”了。
2.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去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多个方法。笔者原来以为,只要给出元素种类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就够用了。
但是,元素种类法只适用于简单的,只有一个中心原子的ABn型分子。
从这个题中的小题(2)看来,只掌握这个方法还是不够的。因为,在这个题中就出现了一个CH3OH分子。这是一个有两个中心原子的分子。要想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讨论其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就必须在“元素种类法”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
最为简单的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的基团可以当作一个原子来对待。如,-OH、-NH2、-CH3,都可以看做是一个Cl原子(等电子)。它们都只向中心原子提供出一个价层电子。
另一条路就是,告诉学生如何用结构式来判断,各键连原子向中心原子提供的价层电子数。这完全是另外的一套办法,有加重学生负担之嫌。最好不要采用。
总之,这个题有触碰灰色地带的味道。
3. 关于共价化合物的沸点的问题
在已知共价化合物的沸点,让学生来解释其不同的原因时,可用的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分子间作用力(也称之为范德华力),另一个就是氢键。
在一般情况下,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的同类物质的凝固点或沸点的变化情况(如HF、HCl、HBr与HI的沸点先降低,再升高),都要用这两个理论来解释。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族或周期间、及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间,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无法直接去进行比较的。但是,在这个试题中,就有了这样的一个题。问,CO2、H2、CH3OH、H2O间,“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
这对于有很多化合物性质知识的教师,当然是很容易作出其沸点高低的判断。但是对于这方面知识极度缺乏的学生来说,就有相当的难度了。
因为,对归属完全不同的四类物质来说,其沸点的高低用任何“理论”都是无法“判断”出来的。如果谁要说可以的话,那就再加进一个硝基甲烷分子(CH3NO2),在你不知道其沸点(101.2)的情况下,你来试着比较一下,它与H2O间的沸点,是高些还是更低一些呢?
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解题”只能是用其中,某些已知物质的沸点,来进行推导:
根据H2O常温下是液体, CO2与H2是气体。可知H2O的沸点要比后两个物质的沸点高。
CH3OH则要借助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乙醇了。学生应该知道乙醇的沸点约在80左右。由于甲醇是乙醇的同系物,可以用分子量来判断。甲醇的分子量比乙醇的小,分子间作用力要弱,沸点会比乙醇还低少许(64.5)。这样,前两个就是,H2O> CH3OH。
剩下的CO2与H2中,CO2是比较容易液化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其沸点还是较高的。这样,才可得出,H2O> CH3OH> CO2> H2,这个所需的排序。
试题所要求的“原因”就是,找出这个序列所体现出来的“影响沸点不同的因素”。
对H2O与 CH3OH,只能说是“氢键数目的不同”(前者每个分子平均有两个氢键,而后者只有一个)。
对CH3OH> CO2,只能说是“有没有氢键的差别”。
对CO2于 H2,则是“分子量大小的差别”。
这样,严格地回答就应该是,针对序列中的三个大于号,给出“氢键数目不同,是否有氢键,及分子量大小不同”,这样的三个比较的标准。
4. 化学键的分类
就一个属于含氧酸盐的化合物Mn(NO3)2,通常人们从整体到局部,多是先将其分解为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这样的两个部分。并最先想到,其中有一个离子键。
接着,再考虑酸根离子中N与O原子间有共价键。
这个考题不满足于学生,只知道“共价键”这个类别名称。在越过“离子键与共价键”这个分类层次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到含氧酸根。指出酸根中有σ键,问学生“还存在什么键”。这就是让学生回答出“π键”或“大π键”了。
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思维被引入酸根后,可能会把“离子键”这个大的类别给“遗忘”掉。
当然,从主次关系来考虑,填写“离子键,π键”,似乎也没有错。但是,从逻辑关系看“σ键,离子键,π键”,这样的三个词排列在一起,有类别混淆的嫌疑。
最好还是填写“π键,离子键”。就按照命题者的思路,先看局部的细节,再看整体吧。
5. 离子半径的计算
在第(5)小题中,需要计算的是一个阴离子,及一个阳离子的半径。这两种离子半径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不同的。
(1)阴离子半径的计算
在指出MgO具有NaCl型结构,其中阴离子采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方式(就是阴离子要一个挨一个的排列,彼此相切),还知道晶胞参数为a=0.420 nm,这样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计算O2-离子半径,这只是一个立体几何范畴的问题。
据晶胞参数计算阴离子的半径,按题意可看出,其顶面对角线的长度,是阴离子半径r(O2-)的4倍。
这个计算出来的r(O2-)数值,与公认的文献值140 pm,有一定的误差(+5.7%)。用它计算出来的r(Mg2+)为62 pm(文献值为65 pm,有-4.6%的误差)。这可能就是由于O2-离子,在实际上并没有相互直接接触(相切),而造成的。这也意味着,不应该把顶面对角线,就看做是阴离子半径的四倍。
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来处理的话,学生也无法用其它的方法来进行这个计算。
(2)阳离子半径的计算
在网上看到,对MnO中Mn2+离子半径的计算,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认为“Mn2+离子构成的是体心立方堆积,体对角线是Mn2+离半径的4倍。面上相邻的两个Mn2+距离是此晶胞的一半”。
因此就有,。其数字形式的结果是,r(Mn2+)=0.137
nm。
说句实在的话,这个解题的思路及方法,笔者也没有能看懂。只是摘抄与此罢了。
第二种解法
还认为阴离子还是最密堆积(与MgO一样,阴离子仍彼此相切),即这里的(nm)。
由于晶胞参数a=2
r(Mn2+)+2 r(O2-)。所以有,。
其数字形式的结果是,r(Mn2+)=0.066 nm。
第三种解法是
认为阴离子不会相切,且r(O2-)在MnO及MgO应该有同一个数值,都是上一问计算出来的0.148 nm。
这样就可以计算为,a=0.448=2 r(Mn2+)+2 r(O2-)=2 r(Mn2+)+2×0.148。
有,r(Mn2+)=0.076 nm。
这三种解法中的那个更合理一些呢?只要将这3个计算结果,0.137、0.066、0.076,与公认的Mn2+离子半径0.080 nm比较一下。马上就可以知道,第三种解法是其中“最合理”的解法。
而,其它的两个解法都是错误的。
二、对现行离子半径计算方法的质疑
由于晶体结构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日益增加,一些人已不满足于对金属晶体的这种很低级的讨论(其实它有没有用都不好说)了。他们还试图将金属晶体讨论中的一些结论,直接引用到离子晶体中来。
其实,这里就犯了一个大忌。在金属晶体中所涉及的都是数学问题,而在离子晶体中涉及的将是化学问题。在金属晶体中原子间可以尽可能地靠近,而在离子晶体中,同种离子间是相互排斥的。两者怎么能等同来对待呢?
所谓“阴离子采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方式”(如下中图),就是不准考虑带有相同电荷的阴离子间的斥力,而试图将其先一个个排列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模糊两种晶体间区别和界线的,非常“恶劣”的做法。
因为这种阴离子间的紧密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介稳状态(只有下左图是稳定的。下右图是不稳定的,有成四配位的倾向)。对具体的离子晶体来说,也只有先认定了它确实属于这种介稳状态后(下中图),才可以认为图中的ac是阴离子半径的四倍(对下左图就不行)。
对一般的离子晶体来说,即便测出了晶胞参数或核间距,要想计算出离子半径,也不会是像上面三种方法那样,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就可以解决的。
鲍林就曾给出过一个很有名的,从离子的核间距,来计算离子半径的方法[1]。
其理论依据是:离子大小由它最外层电子的分布所决定,而最外层电子分布与有效核电荷成反比。而有效核电荷等于核电荷(Z)减去屏蔽常数(σ)。所以离子半径r可由下式表示,。
(其中Cn为由量子数决定的常数,对于等电子的离子或原子,Cn要取相同的数值。σ可由量子力学估算,类氖离子的σ=4.52)
实验测得,r(Na+)+ r(F-)=2.31(埃)。
解这三个方程。可得,r(Na+)=0.95(埃), r(F-)=1.36(埃),Cn=6.156。
用这个方法推引1-1价晶体,所得的半径称为单电价半径。它适用于一价离子的场合。对于一价以上的离子,则还需要加以适当的校正。
鲍林就以这个NaF晶体,及KCl、RbBr、CsI和Li2O晶体为基准,用半经验的方法推算出了大量的离子半径(至今仍在使用的就是这个半径)。
其中的r(O2-)= 1.40(埃),r(Mn2+)=0.80(埃),r(Mg2+)=0.65(埃)。
这个方法才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离子晶体,及计算离子半径的标准方法。
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这个试题中强迫学生接受的,“所谓”的阴离子半径计算方法,“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特例”,没有任何的普遍性。绝对不能将其用于任意的离子晶体。
还有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是,MgO与MnO间看似组成相近,但是在化学键的本质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Mn是过渡系元素,Mn2+离子的极化能力与变形性都很强。也就是说,Mn2+与O2-离子间有很强的极化及附加极化(相当于Mn2+部分地钻入O2-离子中),Mn-O键有相当多的共价成分。这个影响在讨论阴阳离子半径的划分时,也是要考虑到的。
参考文献
[1]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