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2018-01-20 10:56:33)
标签:

高考化学题

化学平衡

平衡常数

质量作用定律

作图法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能这样推导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吗?

 

——对2015年高考理综1284)(化学)题的几点看法

化学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化学原理。在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各类考试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与其相关的考题。由于一张考卷要同时照顾到诸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所以关于化学平衡的考题,无论是在其中所占分值的高低、还是对难易程度把握的有些失度,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考题不能脱离科学研究的实际,不能脱离化学教学的实际。最近才注意到,“2015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中的第28题(4题,在某些方面似乎是有点“过头”了。

为讨论方便,还是把原题摘录如下:

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其中有一个原始的实验数据表,及一个数据处理图(称为原始图)。

下面分为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题。

一、平衡常数的类型

在一般的化学教材中(哪怕是《无机化学》教材),也只是从三个角度来使用平衡常数。一个是与活度相关的标准平衡常数(也称热力学平衡常数),一个是压力平衡常数(一般是对气相反应而言的),再一个是对溶液中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

所谓的混合平衡常数,是对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溶液反应而言的。也算不上什么新概念,只不过是压力平衡常数与浓度平衡常数的自然结合而已。

而这个考题在给出平衡体系中各物种物质的量分数基础上,要求的是让学生写出“平衡常数的计算式”。

要写出“计算式”,总要先有平衡常数“关系式”吧?这个关系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对化学教师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因为讨论的对象是一个气相反应“2HI=H2+I2,首先应该考虑其压力平衡常数Kp。并有平衡常数关系式,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其后,教师就会再想到,在已知总压p的情况下,计算某物质的分压,要用到分压定律。就是,某物质的分压pi,等于其物质的量分数Xi乘以其总压p。即,有关系pi=Xi·p。因此,应该将每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都经过这样的变换后,再代入上述的压力平衡常数关系式。

再考虑到,这是一个特殊的气相反应其反应前后的气体分子数相等。所以,变换数值单位所用的因子,在关系式的分子与分母项中的个数都会相同,可以相互抵消掉。也就是说,用物质的量分数替代其分压,来表示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也是可以的。且这个反应的压力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在数值上都相等。

人们甚至于可以戏称,这个平衡常数就是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表示为,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可能是没有多少人会有兴趣接受它的。严格的写法最好还是,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但是,让对分子物理学知识知之甚少的中学生写出这个式子,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呢?

于是,命题者用了一个掩人耳目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写其“计算式”,以避免出现那样明显的有一定理论性的推导过程。

但是,这个理论性的推导,在思考过程中是避免不了的。否则,学生虽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网上还看到,有部分化学教师见到这个题后的“感想”竟然是“要把物质的量分数引入到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来”。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第一点,这并不是理论上的“创新”,也不是知识的“扩展”。当初,之所以没有设立“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画蛇添足”。

因为,在这个题所给的条件下,所有的物质的量分数数值,其实都可以看做为(或就是),以大气压(atm)为单位的分压。这样,所有的讨论和计算,仍可以照样进行,而不必有任何改动。

第二点,这种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关系式,是没有普遍意义的。它仅对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的气相反应才适用。

如,对常见的平衡2NO2=N2O4”。其平衡常数就是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如果只给出各物质的量分数而没有给出体系总压的话是不可能得到其压力平衡常数具体数值的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与压力平衡常数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

同时上面这个式子也表明对该反应来说如果其压力平衡常数确实是一个常数的话那么其所谓的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就不会有一个固定的值要随系统总压的变化而变化)。

可见,不管是对中学化学教学,还是对无机化学教学,都没有引入“物质的量分数平衡常数”的可能与必要。

二、关于平衡常数与正逆反应速度常数间关系的问题

很早以前(笔者还是学生时),关于平衡常数的概念,确实是从三个角度来引入的。

第一种方法,是从正逆反应速度相等的角度,来引入化学平衡的。

因为,对于一个任意的溶液中的可逆反应,aA+bBdD+eE……(1

其正反应的速度方程如写为,v=k·ca(A)·cb(B)……(2

逆反应的速度方程为,v=k·cd(D)·ce(E)……(3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的速度还要相等。就自然会有

k·ca(A)·cb(B) = k·cd(D)·ce(E)

从而可以得到,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由于其中的kk都是常数,所以Kc也是常数。

这个方法的操作核心是:先将一个化学方程式机械地分为反应前后、这样的两截。据反应物端的各物种写出正反应的速度方程,据产物端的物质种类写出逆反应的速度方程。化学方程式中的各化学计量数,就是其速度方程中,相关浓度项的幂指数。

这个方法似乎还是有一定“理论性”的。可以将这个推导平衡常数的方法,简称为“速度方程法”。

第二种方法,是从实验数据导入的。

在某温度下,对一系列反应比不同(反应物间物质的量比不同)的某一反应,测得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计算出的平衡常数,竟然都会是某一个常数。

这属于用实验数据来“说话”,让学生去接受这样的客观“事实”。

可以将这个方法称之为“实验法”。

第三种方法,就是从一个严格的物理化学公式来导出平衡常数。

具体做法是,从等温方程,ΔrGm=ΔrG°m+RTlnJα来入手。

其中的为反应的活度商,对于一个任意的如(1)式那样的反应,可以根据该方程式而直接写出其活度商为,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这样,当该反应在某温度下达平衡时(ΔrGm=0),ΔrG°m项还是常数,自然也就是常数了。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这个方法可称为“公式法”。

当笔者从教后,情况就有了一些变化。这时的教材,在增大了化学动力学方面的内容后,已经尽可能地“回避”上述第一个的“速度方程法”了。因为,这个方法与化学动力学理论中的“基元反应”概念是直接相抵触的。

在《无机化学》的化学反应速度部分,对化学反应速度方程的介绍是[1]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bBdD+eE……(1

当反应物AB的浓度用c(A)c(B)来表示时,其速度方程一般情况下可表示为,

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4

要特别指出的是,(4)式中的指数mn(反应级数),可能与方程式(1)中的ab相等,也可能不等。

如果反应(1)是基元反应,那就可以根据反应物的种类及化学计量数,直接从反应(1)写出其速度方程(2)。也就是说,对于基元反应来说,质量作用定律是适用的。

如果反应(1)就是一个一般的化学反应(非基元反应),那就不能套用质量作用定律来写其速度方程了。而只能是通过实验来确定其速度方程(4)中的k,及mn的具体值。

教材还指出,仅含一个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并不多。因此,一个化学方程式,除非特别注明,都是属于化学计量方程,而不代表基元反应。

言外之意是,不要根据一般的化学方程式来写反应的速度方程式。这公然就是把(2)及(3)式的可信性从原则上给否定掉了。对导出平衡常数的“速度方程法”来说,相当于是判了“死刑”

应该承认,在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之间,似乎是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这个试题中的问题是:

1.在试题所给出的两个(正与逆)速度方程式前,最好都加上“由实验测得”这样的字样。尤其是学生通过后面关于平衡常数与速度常数间关系的“推导”,更容易产生,根据化学反应式就能写出速度方程的联想。

其实,在化学教学中,有一个当时很有震撼力的事件,就是与这个试题所给反应相关的。

还在上一世纪初期,人们就测得了气相中反应,I2+H2→2HI(就是这个考题中反应的逆过程)的速度方程为,v=kX(H2)X(I2)。并由此就一直认为这个反应是一个基元反应。

到上世纪中叶,人们才弄清楚了,原来反应I2+H2→2HI,并不是一个简单反应(基元反应)。是不能从化学方程式直接写出其反应速度方程的。

2. 反应速度方程中速度常数(k)与平衡常数K间能有简单关系的,只是个案。大多数的可逆反应,其正逆反应的速度常数与平衡常数间是没有这样、或者是类似关系的。

也就是说。对于考题所给的反应,2HI→I2+H2,确实有,k=k·K。但是,对其他多数的反应,这个式子并不能成立。

比如,《无机化学》的理论及实验教材中都涉及到其速度方程的一个反应是,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为,(NH4)2S2O8+3KI=(NH4)2SO4+K2SO4+KI3

离子方程式为,S2O82-+3I-=2SO42-+I3-

在某温度下实验其速度方程是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如果,要找出其平衡常数K与这个k关系的话,那是还需要知道k的。为此,可以写出其逆反应的一般速度方程,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当两者相等时,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通过上一等式整理出的只能是,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也就是说,逆反应的速度方程中必须是m2n1。且kkK的关系中,还必须要有一个[I-]2项。

这个较复杂的平衡常数与反应速度常数间的关系式也告诉我们,反应达平衡时正逆反应的速度虽然要相等,但是kkK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按试题要求,学生得出的哪个简单的所谓“关系式”,并没有什么普遍意义。

3.要求学生用正逆反应的速度方程导出其平衡常数,有命题者试图要复活“速度方程法”之嫌。这显然是对化学动力学中质量作用定律的冒犯。

似乎是“变天”了。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之间的“鸿沟”已不复存在。

总之,教师在给学生讲这个题时,一定要强调出,这个常数间关系的局限性。

三、关于v-X图的一些问题

该试题就实验数据给出了一个物质的量分数(X)对反应速度(v)的关系图(见原始图)。

但是,该题目的编写者采用了一个非常规的表示方法。

一是,在用X(HI)v来作图的同时,还用X(H2)v来作图。也就是说,该图横坐标有两重意思。对正反应它是X(HI)(反应过程是从右上角向左下进行的),对逆反应是X(H2)(反应是从左下向右上进行)。这是将物理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图,生硬地叠加在一起而得到的一个结果。

这个图,除了也能表现出平衡时正、逆反应速度会相等外(变化终点的纵坐标相等),一个比较突出的作用在于,还能表示出各物种间量的变化关系。

即,体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其中都有X(HI)+2X(H2)=1”。在平衡时也是这样。

即便是平衡条件改变了,也是这样。所以,图中的F点的0.2,与C点的0.6,描述的是同一个状态。DB描述的又是一个状态。而EA描述的是另一个状态。

像有的复习资料中,随意给出了如下的“反应速度-物质的量分数”图(图一)。其中的DEAB纵坐标不等,加之组成的表述还有问题(点的位置有不合理的偏移)。学生据此是无法作答的。

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要知道,用作图法来表达实验结果,除了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外,更主要的是可以用来对数据进行后续的运算及处理。

这就要求人们,无论作什么图都必须要按规则来进行,都要体现出其科学性及适用性。

从这两点来看,这个原始图更是有许多的不足。可以说是给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及作图,作了一个相当“负面”的示范。

其问题主要是:

第一,图纸的全部面积只用了1/4也不到。既谈不上什么美观,也反映不出实验数据的精度。

第二,将两个图(横坐标含义不同,分别是X(HI)X(H2))不合理地安排在了一起。

这就造成,反应的两个起始点分别位于坐标系的坐下角(这个点正常),及最右上角(这就极为反常了)。

不但两个反应(正、逆)中间过程的状态点很难对应上。即便达平衡状态,也是要用两个点,才能描述出这一个状态。

第三,这种即缺乏科学性、也没有实用性的图,恐怕学生一生再也不会遇到第二个了。用这样的图来考学生,只能被看做是一种游戏和刁难。

其实这个实验所得的数据是不多的,所作出的图也不会很复杂。

一般的习惯是,用正、逆反应的速度,同时对时间作图。

相关的数据表为:

t/min

0

20

40

60

80

120

X(HI)

1

0.91

0.85

0.815

0.795

0.784

v/(10-3·min-1)

2.70

2.24

1.95

1.79

1.71

1.66

X(H2)X(I2)

0

0.045

0.075

0.0925

0.1025

0.108

v/(10-3·min-1)

0

0.29

0.80

1.21

1.49

1.66

这样,就可据上表中的第一、三、五行数据,作出如下的v-t图(图二);

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这就是常见的由实验数据作出的,反映正逆反应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其实,如果一定要作出v-x(化学反应速度对物质的量分数)图,也是有更合理的办法及表现形式的。

针对原始图的一个不足,没有把另一组分X(I2)也同时表现出来。应该用“X(H2)+X(I2)(也就是2X(H2)v来作图

针对原始图的另一个不足,应将其右半部水平翻转到左半部。

所用的数据表为:

t/min

0

20

40

60

80

120

X(HI)

1

0.91

0.85

0.815

0.795

0.784

v/(10-3·min-1)

2.70

2.24

1.95

1.79

1.71

1.66

X(H2)+X(I2)

0

0.09

0.15

0.185

0.205

0.216

v/(10-3·min-1)

0

0.29

0.80

1.21

1.49

1.66

据上表中的三、四、五行数据,就可以作出的如下的v-x图三;

对一道高考化学平衡题的几点看法 

这个图把考卷中的图放大了三倍都不止。横坐标是物质的组成,其与某组成对应的两个状态点,都位于同一横坐标的垂线上(对应情况一目了然)。

当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在这个图中只能用一个点来表示(正逆反应速度相等的、两种颜色线的交点)。

该图也可以表现出,单纯温度变化及平衡移动时,平衡状态点的变化情况。如,仅升高反应的温度,平衡点的位置会上移。反之,降低反应的温度,平衡点的位置会下移。

当平衡常数变大时,平衡点会右移。反之平衡常数值变小时,平衡点会左移。

这个图,比考卷中的图,显然是要好上许多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