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原电池概念的教学

标签:
原电池置换反应伏打电池丹尼尔电池化学教材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法 |
有关原电池概念的教学
原电池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引入及深化,自然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如何合理且自然地给出原电池的概念,讲出它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步步深化。这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在设计其教学过程时都要考虑到的。
但是,从一些教学方法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比较粗糙,有一些认识与观点还需要商榷[1]。
一、简单原电池与置换反应的关系
原电池的教学一般都是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间的置换反应来引入的。
在现行教材中改成了锌片与稀硫酸的反应(与以前的例子没有本质的差别)。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到,在铜片上有氢气泡生成,在外电路中有电流产生。并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这也是一个置换反应,两者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本质上相同,这样的结论。
既有事实为依据,主要的观点也一览无余。
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讲出,简单置换反应的微观反应过程,不但对这个反应本质的认识要大打折扣,还可能会引申出一些错误的看法。
对如下的简单置换反应,Zn+CuSO4=ZnSO4+Cu。一些人就认为,这是“Zn与运动着的Cu2+离子直接接触”而完成的电子传递。而与原电池不同,后者“不让电子直接转移”[1]。
其实,这个说法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两者的异同,并且模糊了简单置换反应的真实进行情况。
教师真的想讲清楚原电池的概念,最好还是从简单置换反应的微观反应过程讲起(先不要进行原电池出的演示实验)。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及如何将这个置换反应改造成了一个原电池。
当把一个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发生的就是学生熟知的置换反应。这个反应进行的并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简单与顺利。因为,当置换反应有极微量进行、而有少量单质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后,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三个问题:
一是,锌片周围的Cu2+离子(反应物)浓度会急剧减少,及Zn2+离子(产物)浓度显著增大。置换反应的速度当然要随之大幅度下降(如下图)。
二是,这些带有同号电荷的Cu2+与Zn2+离子相互间还是相斥的。两种离子的扩散都很难进行(Zn2+离子出不去,Cu2+离子进不来),离子的扩散速度成为了制约这个反应继续进行的主要因素。
三是,锌片的表面被析出的单质铜部分覆盖(但覆盖层不会是很致密的),锌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机会要变得更小。
所以,真实的置换反应会采取更“合理”、也更“经济”的方式来进行。以尽量回避上述问题的出现。
这就是,将得失电子的过程分开,在锌片的不同部位上来进行。其拆分后的这两个反应如下图。
一个是,锌原子把电子留在锌片上,Zn2+离子通过两个Cu颗粒间的空隙(其专用通道)进入溶液。
另一个是,锌片上的多余电子,会同时出现在铜颗粒的顶端(电子间要尽力相斥),并在那里被Cu2+离子获取。
电子得失过程就这样,不断持续进行下去。
这种形式的反应速度,比起人为规定的“Zn与Cu2+离子直接接触”,不知要快上多少倍了。
这个反应形式当然还告诉我们,在这个置换反应中,实际上会有“微电流”在锌片与铜颗粒间的局部产生出来(当然,此刻还不能说微电池之类的术语)。
从这个简单置换反应的微观“反应机理”不难推断出,其产物铜是很疏松的(颗粒间必有空隙),反应中会有很多的热量放出(相当于电流被短路后的热效应)。
要怎样才能使这个反应进行的更快,并尽量避免溶液中Zn2+与Cu2+离子间的相互干扰呢?当然,就要人为地将锌片与析出的铜分开的再远一些,在锌片与析出的铜间连接一条可以让电子通过的导线。使Zn成离子进入溶液,与Cu2+离子的得电子,能在溶液的两个不同区域来进行,两个过程互不干扰。由于溶液中的Zn2+离子能自行移动到Cu2+离子较少的区域(这就是离子导电),也可以保持溶液中各处的电荷平衡。
这个特殊的反应装置,就是如下的伏打电池(图A)。
这个装置不但能使置换反应进行的速度更快,在外电路中还可以检测到具有一定电压的直流电流。
也就说,在简单置换反应中被电流短路成热能的那部分能量,在这个装置中几乎都变成可以被人类能加以利用的电能了。
这样的装置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最大程度转换,人们将其称为“原电池”。
原电池反应的最大看点,不仅它也是置换反应,而在于,其被置换出的铜是在铜电极上出现的。当然,这也证明,在简单置换反应中单质铜就是在微小铜颗粒表面形成的。在原电池反应中,它只不过是被剥离开来,并被放大了而已。
在教材的由锌片、铜片与稀硫酸构成的伏打电池中也是这样。教师一定要指出氢气析出位置的变化。指出氢气泡本来也是在锌片表面微小杂质处形成的。在原电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氢气是在铜片上逸出。
对这个简单置换反应及用其设计出的原电池间的异同点,可以比较如下:
比较内容 |
原电池 |
置换反应 |
异同 |
反应本质 |
Zn+Cu2+=Zn2++Cu |
Zn+Cu2+=Zn2++Cu |
完全相同 |
电子转移方式 |
直流电 |
微电流 |
部分相同 |
能量转换方式 |
化学能变电能 |
化学能变热能 |
不同 |
反应条件 |
特殊装置 |
直接接触 |
不同 |
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反应条件(装置)的不同,导致了“电子转移方式”的差别、及“能量转换方式”的不同。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也是一个说明“外因有时也会起很大作用”的例子。
二、伏打电池与丹尼尔电池的关系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介绍完伏打电池就就算完成任务了,丹尼尔电池是排除在教学范畴之外的。因为,如果不讨论离子浓度对电池电动势的具体影响,不涉及一些化学热力学常数测定的话,是不会用到丹尼尔电池的。
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也加入了丹尼尔电池的内容。
教材还是按老套路,从置换反应来导入丹尼尔电池。其实,在学生已经有伏打电池概念的情况下,还这样重复地实验及讲解,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其在注释中将伏打电池与丹尼尔电池进行对比时,也只是笼统地指出,前者的“效率不高,电流衰减”。这也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谁都知道,如果断开伏打电池的外电路,锌片也不会停止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岂止是“衰减”的问题。
难道将锌电极事先就泡在一定浓度的硫酸锌溶液中,就会使电池的效率升高吗?答案可能是相反的吧。
其实,这两种电池间的最主要差别在于,是否需要将半反应截然地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来进行。
也就是说,丹尼尔电池的导入最好还是从伏打电池开始:
对伏打电池A来说,随着锌片的不断溶解,溶液中Cu2+离子浓度要减小,原电池的电动势会不断降低。此时,在锌电极的附近,肯定是Zn2+离子多、Cu2+离子少;而在铜电极区域,则是Cu2+离子相对较多、而Zn2+离子还没有出现或极少。
为了研究这个体系中各离子浓度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人们想到将两个极区的溶液截然的分隔开,也就是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当然,这样也就切断了Zn2+离子向铜电极的迁移的通道(相当于在溶液中发生了断路),两极的反应也就无法进行了。
那就需要人为地再给溶液中离子的迁移设置出一个通道,这就是盐桥。盐桥中有足够多的阳离子及阴离子,其移动也足以保证溶液中各处离子的电荷平衡。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丹尼尔电池,如图B。
这一改进可以使人们,精确地控制电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可以对化学反应进行多方面且更深入地研究。
其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电极反应,来单独地加以测试及讨论。
认为这个电池的特点是,“锌没有溶解在硫酸铜溶液中”的说法,是比较牵强的[1]。
因为,即便是短时间的反应,也会有相当量的K+离子会进入硫酸铜溶液,以补足Cu2+离子浓度的降低。
如果是长时间反应、当盐桥中的K+离子消耗殆尽(都迁移完)后,Zn2+离子也一定会通过盐桥到达阴极区,而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从丹尼尔电池的构造,也不难推断出,如果是长时间地放电,盐桥也是无法阻止两极区离子的迁移或混合的。
这也是丹尼尔电池在测定实验中,经常要保持电流强度为零的一个原因(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董力夫. 置换反应和原电池的关系. 化学教学. 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