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对电子数的判别
标签:
不成对电子数轨道表示式电子排布式游离基奇分子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法 |
不成对电子数的判别
随着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只从宏观的视角来描述一化学现象,而要更多地从微观角度来讨论这些化学问题。这样,有时就需要知道,该原子或分子中是否有不成对电子。
因此,化学教师对“不成对电子”这个概念,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与归纳。
一、原子中的不成对电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时,都要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可以用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亚层来区分。每个亚层中只能有特定数目、且能量简并(相同)的原子轨道。每个原子轨道只能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
按上述规则把原子中所有电子都填入原子轨道后,就会出现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情况。这种某轨道中仅有一个的电子,就是不成对电子。
1.
只要能正确地写出某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就能够直接看出原子的不成对电子数。
如,对原子序数为6的C原子。其6个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用轨道表示式可描述为,
。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该原子有2个不成对电子。
如,对原子序数为21的釩V,其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所以,该原子的不成对电子数为3。
2.
画出某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其实,在熟悉电子在各亚层中的填充情况后,就可以从某亚层中的电子总数,直接判断出这个亚层中的不成对电子数。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考虑到如下的3种情况就可以了:
(1)由于s亚层只有1个原子轨道,可能有如下3种电子填入的情况。
|
亚层电子数 |
s0 |
s1 |
s2 |
|
不成对电子数 |
0 |
1 |
0 |
其中,只有当“s1”出现时,会有1个不成对电子。
(2)对p亚层来说,有3个原子轨道,有如下的几种电子填充情况。
|
亚层电子数 |
p0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
|
不成对电子数 |
0 |
1 |
2 |
3 |
2 |
1 |
0 |
也就是说,当电子排布出现中间的5种状况时,都会有不同数目的不成对电子出现。
(3)对d亚层,有5个原子轨道。会有如下的几种电子填充情况。
|
亚层电子数 |
d0 |
d1 |
d2 |
d3 |
d4 |
d5 |
d6 |
d7 |
d8 |
d9 |
d10 |
|
不成对电子数 |
0 |
1 |
2 |
3 |
4 |
5 |
4 |
3 |
2 |
1 |
0 |
其中有9种情况,都会有不成对电子出现。
上述3个亚层的电子填充与不成对电子数的关系可被公式化为:
设,某亚层的轨道数为L,该亚层填入的电子总数为N,其中不成对电子数为M。
则当N≤L时,N=M。
当N>L时,2L-N=M。
这样,在写出某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后,就可以直接根据各亚层的电子填充数,找出该亚层上的不成对电子数了。
如。对26号的Fe原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从其中标有红色的“3d6”亚层可看出,该原子有4个不成对电子。
又如,24号元素Cr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也就是其中的“3d5”与“4s1”亚层,都有不成对电子。这个原子的不成对电子数为6。
3.
由于主族元素进行的都是s亚层与p亚层电子填充,产生的情况还要更简单一些。
可以确定,主族元素的族数与不成对电子数的关系为:
|
族数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
不成对电子数 |
1 |
0 |
1 |
2 |
3 |
2 |
1 |
0 |
其中,有6个族会有数目不等的不成对电子。
当然,这些原子在用不成对电子与其他原子结合以形成化学键时,可以提供的不成对电子数有可能还不止这个数目。也就是,原本成对的电子为了形成更多的化学键,以便使体系的能量能降得更低,原子是允许其本已成对的电子激发到本亚层的空轨道上(或能量稍高亚层的空轨道)的。这样,该原子就有了更多的不成对电子。
如,Be原子的1s2、2s2,本来是没有不成对电子的。但是,为了形成2价的化合物,它可以用1s2、2s1、2p1,这样的形式来成键。
又如,C原子的1s2、2s2、2p2,本来只有2个不成对电子。但是,在成4价化合物时,它是以1s2、2s1、2p3,的形式来成键的。
再如,S原子的1s2、2s2、2p6、3s2、3p4,本来也只有2个不成对电子。但是,在成6价化合物时,它是以3s1、3p3、3d2,的形式来成键。也就是它最多可以提供出6个成单的不成对电子。
这就是元素的最高正价可以等于其主族数的内因。
要注意的是,在讨论某原子的不成对电子数是多少时,是不需要考虑其已成对电子被激发问题的。只有当原子所成的化学键数多于其不成对电子数时,在这样的化合物形成过程中,才要用“电子的激发”来讨论问题。
还要知道的是,这些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都有强烈的,要形成某种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的倾向,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不稳定的。
二、原子团的不成对电子
从共价键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之所以能结合在一起,靠的是其间的共价键,也就是共用电子对。所谓的单键就是其间有一对共用电子对。所谓的双键就是两原子间有两个共用电子对。
当这个键受外部环境影响,要断裂、而分为两个部分时,其间的共用电子对有两种可能的归属。
一种是大家很熟悉的,共用电子对被其间某一原子所获取,从而产生出带有电荷的阴、阳离子。
另一种就是,这一对电子被平分给成键的两个原子。所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有一个不成对电子。
这种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被称为自由基,或游离基。简单命名为××基。
所以,甲基、羧基、磺酸基……,这些自由基中都有不成对电子。
在其表示符号,-CH3、-OH、-SO3H……中,短线“-”(或“·”)代表的都是一个不成对电子。
这些游离基当然也都是很不稳定的。只有在讨论一些反应机理问题时,作为反应的中间产物才会被看到。
三、分子中的不成对电子
与上述两类不成对电子的存在条件不同,人们发现在某些很稳定的分子中,也是有不成对电子存在的。因为用仪器,不但可以测定出分子中是否有不成对电子(是否有顺磁性),还可以确定出不成对电子的数目。
价键理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借助于分子轨道理论才行。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原子在结合成分子时,用其原子轨道组成的是,属于整个分子的、能量有别的分子轨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填充时,在能量简并的轨道上,可能会有电子单独占有某轨道的情况出现。这就是分子中也可能会产生出不成对电子的原因。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除了通常的电子对键以外,还可以有单电子键、及叁电子键。
1.
由实验可确定,O2分子中有2个不成对电子。
其成键情况,用分子轨道式可写为为:O2[KK(σ2s)2(σ*2s)2(σ2p)2(π2py)2(π2pz)2(π*2py)1(π*2pz)1]。
也就是说,这个分子中有一个σ键(红色字体表示),两个三电子π键(一个用绿色、一个用蓝色表示)。总键数为3,键级为2。
其结构式可写为下图中的(1)或(2)。
而严格地说,结构式(3)或(4),则都是不对的。
可以通融一下的是,现在仍有用(3)来表示O2分子的现象。其含义是分子中的键级是2。
2.
作为一个异构的双原子分子,在NO中也有一个叁电子键。
也就是说,N与O原子间有一个σ键,一个普通的π键,一个叁电子π键。其结构式可写为上图中的(5)。
由于仅从组成看,NO中也会有成单的电子(两个原子的价电子数之和为11)。这样的分子也被称为奇(应读为“基”,单数的意思)分子。
奇分子除了有顺磁性之外,还多有颜色,易形成二聚物[1]。
3.
从组成不难推断出,作为多原子分子的NO2、ClO2,也应该是奇分子(它们的价电子总数都是单数)。
在它们的分子中都有比较特殊的,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大Π键。
在NO2中有Π33键。在ClO2中有Π35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