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2017-10-31 18:49:53)
标签:

物理性质

溶解性

离子型化合物

共价型化合物

气体

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与疑难问题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溶解性是化学物质的诸多重要性质之一。在化学问题的讨论中,溶解性会关系到物质的分离、制取、鉴别及使用等方面。同时,在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其规律的研究中,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阐述也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理论,基本还没有被引入到中学化学教学中来,但是对这方面知识的归纳和解释还是十分重要的。

一、化学物质溶解性的

由于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本性及溶剂的本性相关,同时还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中,溶解度主要还是一个从实验得来的感性知识。一般都需要学生在归纳的前提下用记忆的方法来掌握。

教师可以将中学化学教学范畴内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归纳如下:

绝对不溶的化学物质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将物质的溶解看作是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物质的溶解性可以相差很大,一般用溶解度来表示。其单位g/100gH2O”指的是,某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H2O中形成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克数。

用溶解度来讨论物质的溶解性时,通常认为溶解度大于10.0g,是易溶的;介于10.0g-1.0g之间,是可溶的;在1.0g-0.010g之间,是微溶的;在0.010g以下,是难溶的。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微溶”和“难溶”合并在一起,而简称为“不溶”。

对物质的溶解性,最好分为以下的几个类别来进行讨论。

(一)碱、酸、盐及固态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性

在讨论化学问题时,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常被涉及到的。

1. 碱的溶解性:

    NH3·H2OⅠA族氢氧化物、A族的Ba(OH)2,都溶于水。

A族的Ca(OH)2微溶于水。其余氢氧化物大多难溶于水。

2. 酸的溶解性:

H2SiO3不溶于水。其余的酸大多溶于水。

3. 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溶解性:

对于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可溶性酸或碱的氧化物(见上面的12),可以认为是可溶的。

对于不能与水反应的物质(如SiO2),或反应产物不溶于水的(如MgO),应该将其视作为“不溶”。

也就是说,氧化物的溶解性一般要由其相应的碱与酸的溶解性来决定。

4. ⅠA族阳离子的盐,及NH4+盐、NO3-盐、CH3COO-盐,多溶于水。

5. 大多数Cl-盐溶于水。AgClHg2Cl2不溶于水。PbCl2HgCl2微溶于水。

6. 大多数SO42-盐溶于水。BaSO4PbSO4不溶于水。CaSO4Ag2SO4微溶于水。

7. ⅠA族阳离子及NH4+离子的碳酸盐、磷酸盐都溶于水。

其余离子的碳酸盐、磷酸盐都难溶于水。而ⅡA族的HCO3-H2PO4-盐是可溶于水的。

8. ⅠA族阳离子及NH4+离子的硫化物溶于水。

其余过渡金属的硫化物多难溶。

9. AgNO3可溶,Ag2SO4微溶外,其余Ag+盐多难溶。

上述归纳是教材中“碱酸盐溶解性”表的补充。补充的理由如下:

1 氧化物的溶解性只要点一下,就可以与酸及碱的溶解性联系起来。这会更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和记忆。

2. 一些HCO3-H2PO4-盐的溶解性在教材中已有涉及。

3. 硫化物在教学中也常遇到,应指出其溶解性。

4. AgNO3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试剂。所以Ag+盐的溶解性应补充进来。而NaAcPb(Ac)2在教材中也多有涉及,所以对CH3COO-的盐溶解性要有适当的补充。

5. 关于一些盐遇水后的分解,应该在盐的水解部分再突出出来。在这里指出这一问题,既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还会把这一归纳搞得过于繁琐、

此外,还有一些物质的溶解性,要单独地记忆:

1. 随温度的升高,Ca(OH)2CaSO4的溶解性反而要降低。

2. Mg(OH)2的溶解性小于MgCO3NaHCO3的溶解性小于Na2CO3

3. 溶解性排序,AgCl>AgBr>AgICu(OH)2>CuS

4.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CaF2不溶于水。

对难溶盐及氢氧化物来说,除了用溶解度以外,还常用溶度积这个概念来比较其溶解性。

(二)气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对气态物质来说,除了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其溶解性以外,还可以用“吸收系数”来表示其溶解性(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所能吸收的气体体积数)。

对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气态物质,其溶解性知识的要点是:

1. NH3HFHClHBrHI,这几个氢化物都是极易溶的。H2S可溶。

2. 单质中F2与水反应,Cl2可溶。

3. 氧化物中SO2CO2NO2都可溶,并在溶解时会发生反应(NO2的反应特殊)。

4. 单质中的稀有气体、O2N2H2,不成盐氧化物中的NOCO,都是微溶或难溶的。

气态有机物的溶解性,应在有机物的部分来讨论。

气体与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随温度的升高,所有气体物质的溶解性都会降低。

(三)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性

大多数有机物是不溶于水的。如,

1. 烃、酯、高级脂肪酸、硝基苯、多糖,都不溶于水、

2. 乙醚、苯酚、苯胺微溶于水。含有苯环的物质多难溶或微溶于水。

3. 有机酸的钠盐多易溶于水。

4. 较低级(碳原子数不超过45)的醇、醛、酮、酸、酰胺、低聚糖、氨基酸,都可溶于水。

这些可溶有机物的一个特点是,碳原子数要少。另一个特点则是,要有亲水的-OH-CHO-COOH-NH2基团。这两个特点要同时得到满足,该物质才有显著的溶解性。

(四)一些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常见的有机溶剂有,乙醇、甲醇、乙醚、丙酮、甘油、氯仿、CS2、苯等。

不同物质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很大的差别,情况也极为复杂。

教材主要是,依据“相似相溶”原理指出了两点:

1. 有机物多易溶于有机溶剂。

2. Br2I2SP等单质,虽微溶或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如,溴和碘都比较容易溶解于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溶剂中。

硫磺和白磷可溶于CS2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单质在溶解时还可能有一个溶剂化的过程,即生成了溶剂化物。如,被水分子或乙醇溶剂化的碘分子是棕色或棕红色的。而碘在四氯化碳溶液中仍表现为原来的紫色。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在中学化学教学范畴内,所涉及的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主要知识了。

二、影响离子型化合物溶解性的几个因素

对于离子型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来看,一般应该都是易溶于水的。

因为水的介电常数很大,会使阴阳离子间的吸引力大为减小。这样离子就易受热运动的作用而相互分离,而溶解于水。

但,确实还有一部分离子化合物难溶于水。这要从多个角度来解释才行。

1. 离子极化的影响

离子极化会导致其中的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而共价型物质在水中是难溶的(不会受水的介电常数的影响)。

离子极化作用可以从两角度来分析。

一方面是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作用。这个极化能力可以用离子势来度量。离子势(Z2/r)是离子的一个,与其所带电荷的平方成正比,而与其半径成反比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离子的极化能力就越强。

一些主族元素阳离子的离子势如下:

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属于Z2/r<2的阳离子极化能力是不强的,所以其硫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等都可溶于水。只有体积很大的且容易被极化的阴离子,才能被其极化,而生成难溶性的化合物(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涉及)。

属于2 2/r<7的阳离子极化能力居中,所以其氯化物可溶于水。氢氧化物的溶解性依次减弱。而与碳酸根这类较大的阴离子,所生成的化合物就都是难溶的了。

属于Z2/r>7Al3+,其极化能力就更强了。氢氧化物当然也是难溶的。

对于副族元素的阳离子来说,由于其电子层中含有d电子,不但有强的极化能力,还有一定的变形性。这种极化作用可称之为附加极化,要远强于一般的极化。所以,过渡元素的氢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都是不溶于水的。

另一方面,与极化作用相关的是阴离子的变形性。

阴离子的变形性逐渐增强的顺序为:

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由此不难解释,AgF>AgCl>AgBr>AgI,这样的溶解性逐渐降低的序列。它与阴离子的变形性有关。阴离子变形性越大的物质,共价性就越强,溶解性就越差。

正是由于S2-CO32-离子的变形性大,使其盐大多不溶于水。

NO3-Cl-SO42-盐则都是溶解于水的(其阴离子的变形性小,不容易被极化)。

2. 离子半径关系的影响

离子极化理论主要考虑的是离子变形后而不再易被分开。但是,有时离子的半径、水化过程对溶解性也有显著的影响。

A族硫酸盐的溶解性就要从离子半径的角度来解释。

离子

SO42-

Mg2+

Ca2+

Sr2+

Ba2+

半径/

3.0

0.66

0.90

1.12

1.34

从上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

SO42-Mg2+离子间大小相差悬殊,这样的阴阳离子在晶体中是不能十分紧密接触的。所以在MgSO4·7H2O中,Mg2+是被6H2O分子所包围的。这大大降低了SO42-Mg2+离子间的吸引力,相互间易于被分开,在水中易溶。

当离子半径增加到Ba2+时,晶体就很紧密了。H2O不易挤进去,两种离子还都是两价的,吸引力大。故BaSO4就成为很难溶的物质了。

3. 氢键及配键形成的影响

氢键这种分子间的较强作用,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是很大的。

NH4+盐的溶解性异常地大。这可以用NH4+离子与溶剂水分子间有氢键形成来说明。

NaHCO3的溶解性小于Na2CO3,也可以用HCO3-离子间可以通过氢键形成如下的链型氢键体系来进行解释[1]

    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Fe(OH)3Be(OH)2这样的难溶氢氧化物中,其晶体内部就有OH-离子间的氢键。这种额外的键合作用,这也会增强晶体的稳定性、而难溶。

当溶质离子能与水分子间用配键来形成水合离子时,也会有利于其盐的溶解。如,Cu2+离子在溶解时会生成水合的铜离子,而增大体系的稳定性。正是由于稳定水合铜离子的生成,使CuSO4的溶解性要远强于K2SO4(前者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5g,而后者在20时的溶解度仅为11.1g

    4. 从化学热力学角度的讨论

用化学热力学的理论来分析化学问题,是要从体系的能量变化(焓变),及熵变,这样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的。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离子型盐在水中的溶解倾向,与其晶格能及其组成离子的水合能的相对大小有关。晶格能高会降低晶体的溶解性。而离子水合能大则会提高晶体的溶解性。

溶解过程的焓变对物质的溶解性有着主导作用的影响。

但是熵变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起作用。

从熵变的角度看,物质的溶解过程一般都应该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这是单方面从溶质离子被分散开来,这样来看问题所得到的印象。

如果还能看到,溶剂水分子会在溶质离子周围定向排列,变得更有序。那就应该承认,在离子晶体溶解的过程中也包含有一个熵减的过程。

不同离子在溶解过程中的熵变大小,是随着离子半径的减小、及所荷电荷的增加,而变小、甚至于变负的。

这样来看问题,就会明白:

由单电荷、半径大的ⅠA族阳离子组成的盐,其溶解熵往往会是正的。所以许多碱金属盐溶解时虽然会吸热,但是其溶解度仍然不小。这就是熵变在起作用的结果。像半径大、电荷少的NO3-ClO4-盐就是这样,都有较大的溶解度。

对组成为MCO3的碳酸盐来说,虽然CO32-离子与NO3-离子半径相差不大,但其阴、阳离子都带有两个电荷,溶解过程的熵变要负得多。因而,对这类盐来说,虽然焓变项有利于其溶解,但是再综合考虑到熵变,它们也总是难溶的[2]

当然,对PO43-这类盐来说,更是难溶的居多了。

总之,影响离子化合物溶解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是某个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在起作用。需要人们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至于温度对离子型化合物溶解度的影响,已有文章进行过讨论[3]   

三、影响共价型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当共价型固体或液体溶质,分散到某溶剂中而溶解时,从能量方面要考虑三种作用。分别是溶质分子间的作用(越大,其越不易被分开),溶剂分子间原有的作用(越大,其它分子越难进入),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前两者的作用越强,溶解的过程就越难进行。而后者,溶质与溶剂间的作用强,则是有利于其溶解度增大的。

如,氯仿与丙酮的混合,只有很少的能量放出(小于0.5千卡/mol)。这表明,其前两个作用不如后者(氯仿与丙酮分子间)作用强。

另一方面,这一类溶解过程的熵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是一个正值(熵增)。所以,上述溶解过程表现出来的高溶解性,也主要是由熵效应造成的。

总之,这类溶解过程中焓变的较大负值、熵变的较大正值,是与其高溶解度相关的。

1. 极性分子在水中的溶解

对溶剂水来说,由于它是一个强极性的分子,而被称为是极性溶剂。还由于分子间有氢键,而是一个分子间作用力极强的溶剂。

一种溶质要想在这样的溶剂中溶解一般要满足如下的两个条件之一。

一是,其微粒与水分子间也有极强的作用(如水合)。多数离子化合物能溶解于水,就是因为能满足这个条件。而一般的共价化合物就很难满足这个条件。

另一个条件就是,其分子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否则,分子的极性再强,在水中也是难溶的。

如,C2H5Cl的偶极矩为2.05C2H5OH的偶极矩为1.70C2H5OH的极性虽弱,但是它能与水混溶。C2H5Cl的极性大,但不溶于水。这个现象只能用氢键的形成来解释。尽管C2H5Cl与水分子间有很大的取向力,但它不足以补偿水中氢键破坏所需的力。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醇、醛、酮、酸、酰胺、低聚糖、氨基酸,都可溶于水。因为它们都有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基团。

至于碳链稍长后上述化合物的溶解性会大幅度降低,可以从较大的有机R-”基团的屏蔽作用来解释。较大的“R-”会阻碍氢键的形成,导致溶解性减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氢键对其溶解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2. 非极性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

溶质非极性分子与溶剂水分子间不可能生成氢键,而水中氢键的部分破坏也需要很多的能量。这就决定了非极性分子溶质很难溶于像水这样的溶剂。

非极性分子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就不是这样。溶质-溶质分子间、溶剂-溶剂分子间、溶质-溶剂分子间,作用力都不强(都仅有色散力)。是没有较明显的能量因素需要考虑的。这时熵变反而成了最为主要的因素。而这个过程都会是熵增大的。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行。所以,非极性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的溶剂。

由此可得出,当溶质是离子型化或与水能成氢键的分子时,它在极性溶剂水中会有较大的溶解度。当溶质是非极性分子时,它在非极性溶剂中会有较大的溶解度。这就是所谓的“相似者相溶”原理。

四、气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与固体或液体溶质不同,气体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其混乱度都会变小。是一个熵减的过程,是一个不利于溶解进行的因素。

这就要求,气体在溶解过程中是放热的。体系的能量降低,才会有利于其溶解性的加大。

如果,再能假定组成相似气体溶质的溶解熵大体上相同,那么,溶解时有最大溶解焓的气体就是最易溶解的了。

在气体溶于水时,可以用它能否与水生成氢键,或水合物,来判断其溶解焓及溶解性的大小。这样可以解释许多气体的溶解现象:

NH3HF在水中都可以形成氢键形式的水合物。它们会有很大的溶解度。

HClHBrHI、在水中要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也有很大的溶解度。

Cl2SO2H2SCO2,能与水分子反应,及部分的水合。可溶于水。

当然,既不能与水分子成氢键,又不能成较稳定水合离子,还不能与水反应的稀有气体、H2O2N2,就会都难溶于水了。

尽管稀有气体是难溶的,但由于它们的分子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其溶解性也是有区别的。如其在1大气压、0时,它们在水中的最大物质的量分数浓度分别为:

物质

He

Ne

Ar

Kr

Xe

Rn

浓度

0.127

0.174

0.414

0.811

1.94

4.14

这个溶解性依次变大的现象,是由于稀有气体分子与水分子间的分子间力逐渐增强所造成的。因为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它与水分子间的色散力会变大。随原子半径的增大,它也更容易被水分子作用而产生出诱导偶极,与水分子间有较大的诱导力。这样,其它们的分子与水分子间作用力就不断增强,溶解性也就逐渐增大了。

对气体物质溶解度有影响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温度,一个是与溶液平衡的气体分压。

温度越高,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就越小。这可以用溶质与溶剂间只有很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来解释。

由于这个作用力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温度升高一些,也就是分子的动能增大了一些,就有一些溶剂分子能摆脱这个作用力,而从溶剂中逃逸出来。使溶解度变小。

去掉水中所溶解空气的最好方法就是煮沸。在化学实验中学如果需要不含有氧气、氮气或二氧化碳的蒸馏水,只要将存放过一定时间的蒸馏水再加热至沸腾,并能保持沸腾一段时间,就可以认为其中的气体,已被去除干净了。

气体的分压越大,其溶解度就越大,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气体的分压大,就是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多,与液面有接触的分子数也多。这样,它们中能进入溶液中的分子数自然也要多,也就是溶解度增大了。

参考文献

[1]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2

[2] []D.A. 约翰逊著.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译. 无机化学的一些热力学问题.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5

[3] 伍伟夫. 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新浪博客. 化学原理补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