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2017-06-16 13:09:04)
标签:

配合物

配合比值

配位数

配离子稳定常数

溶度积

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与疑难问题讨论

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在上世纪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就引入了配合物的概念。只要一想到当时连“是叫络合物、还是叫配合物”,在学术界都争得不可开交,就知道其相关知识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分量是微不足道。在中学化学中有关配合物的内容当然也更是少之又少,同时也难免有一些不够规范的地方。

在这里只是结合当时教学情况,讨论在教学中出现过的几个问题。

一、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在当时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对Fe3+离子与SCN-离子间的配合反应是这样介绍的,认为它们间“可以生成配位数从16的络离子,[Fe(SCN)]2+[Fe(SCN)2]+ ……[Fe(SCN)6]3-。它们的水溶液都是红色的”。

这意味着,在这个反应中Fe3+离子的配位数能从1变化到6。这使我们不得不查找一下“配位数”的定义了。

在维尔纳的配位键理论中,所谓配位数指的是金属的副价,副价可以由负离子或中性分子来满足,副价有方向性(副价为6时指向正八面体的六个角),在一定条件下金属离子的配位数是一定的。

Fe3+离子配位数可变的说法与这个理论不符。

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中,认为配位键是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配位体提供孤对电子,来形成的。配位数是中心离子所提供的空轨道数,及与其相关的杂化轨道类型。

由此很难想象出,Fe3+离子在与不同数目SCN-离子形成配位键时,还要频繁地改变其中心离子的杂化类型。

配位场理论则主要讨论,中心离子d轨道在配位体场的影响下的变化关系。晶体场稳定化能大小是配合物能否稳定存在的依据。按照这个理论,对同处于八面体场的[Fe(H2O)6]3+[Fe(SCN)6]3-来说,其电子成对能(P)都大于其轨道分裂能(Δ),即P>Δ。所以其d电子都是高自旋型的(dr2de3)排布。

其中也没有因配体种类不同,配体场要改变的说法。

总之,在一般的配合反应中,中心原子配位数要被改变的情况,应该是很少被遇到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Fe(SCN)]2+[Fe(SCN)2]+ ……[Fe(SCN)6]3-。实际上都是如下组成,[Fe(SCN)(H2O)5]2+[Fe(SCN)2(H2O)4]+ ……[Fe(SCN)5(H2O)]2-[Fe(SCN)6]3-的有两种配体的离子。前者只是将后者省掉了H2O这种最常见配体的简略写法。

由后者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些组成不同的配合物中,Fe3+离子的配位数都是6,且始终没有被改变。

应该如何来区分这6个、SCN-离子数目不同(H2O分子数当然也不同)的配离子呢?

可以从中心离子与特殊配体间的个数比值,来直接地区分它们。将这个比值称为配合比值。

这样,在[Fe(SCN)]2+中,Fe3+离子与SCN-离子的个数比是1:1。可以说[Fe(SCN)]2+是配合比值为1:1的配离子。

[Fe(SCN)2]+中,Fe3+离子与SCN-离子的个数比是1:2。可以说[Fe(SCN)2]+是配合比值为1:2的配离子。余类推。

也就是说,对Fe3+离子与SCN-离子间的配合反应,教材应该改为“可以生成配合比值从16的络离子,[Fe(SCN)]2+[Fe(SCN)2]+ ……[Fe(SCN)6]3-。它们的水溶液都是红色的”。

这样才较为合适一些。

二、对一组课堂演示实验的解释

为证明配离子在水溶液中,有与中心离子及配体间构成的解离平衡,中学化学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组实验。

先用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制备出氢氧化铜,然后加浓氨水使其溶解,以得到铜氨溶液。然后用铜氨溶液来进行两个如下的实验。

一个是,在铜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无现象,无Cu(OH)2沉淀析出。

另一个则是,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马上有CuS沉淀析出。

1)关于实验原理的讨论

对一个实验过程的解释来说,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弄清其实验原理。对一个化学反应的解释来说,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写出其反应方程式。

制备铜氨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

    CuSO4+2NaOH=Na2SO4+Cu(OH)2……(1

    Cu(OH)2+4NH3=[Cu(NH3)4]2++2OH- ……(2

铜氨溶液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如果这个反应能进行的话,方程式应该是,

    [Cu(NH3)4]2++2OH- = Cu(OH)2+4NH3 ……(3

铜氨溶液与硫化钠反应,方程式为

    [Cu(NH3)4]2++S2- = CuS↓+4NH3 ……(4

据此,对反应现象的解释应该就会比较容易一些了:

反应(1)之所以能够发生,是有难溶物Cu(OH)2生成。严谨一些说,就是Cu(OH)2的溶度积很小(当然这也意味着它比较稳定),与其平衡的Cu2+离子浓度较低。

反应(2)能够发生的原因一般的解释是,配离子[Cu(NH3)4]2+与难溶物Cu(OH)2相比较,[Cu(NH3)4]2+要更稳定一些(与其平衡的Cu2+离子浓度要更低一些)。

要知道,这个反应的进行趋势(平衡常数),是可以定量计算出来的。

对反应(2)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

       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比较小(4.6×10-7),可见“[Cu(NH3)4]2+Cu(OH)2稳定”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两者的稳定性相差不多,是反应中过量的NH3在平衡的正向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得到铜氨溶液。

在铜氨溶液中加少量OH-离子,发生的反应(3)实际就是反应(2)的逆反应。其平衡常数当然是,

    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虽然不小。但考虑到在铜氨溶液中已有极高的NH3浓度,且OH-离子浓度也不低(反应(2)产生出来的)。在这种溶液中再加少许氢氧化钠,是很难使反应(2)转而逆向进行的(即反应(3)正向进行)。

况且,Cu(OH)2还有两性,在OH-离子较多时,还会有可溶性的[Cu(OH)4]2-离子生成。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设计的并不很好,实验(3)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与实验(4)并列的实验。

反应4)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可见这是一个平衡常数极大的反应。少许S2-离子也会与Cu2+离子发生反应,而生成CuS沉淀。

就此,可以简单地将上两个沉淀反应实验的现象解释为:

[Cu(NH3)4]2+的稳定性也不是很好,其溶液中还存在有少量Cu2+离子。

在加入OH-离子时,由于Cu(OH)2的溶度积还不够小(较大),而少量OH-离子满足不了Cu(OH)2沉淀生成的要求(不能使[Cu2+][OH-]2>Ksp),所以看不到有Cu(OH)2沉淀生成。

S2-离子就不是这样了。CuS的溶度积很小,少量的S2-离子也能够导致[Cu2+][ S2-]>Ksp,而使沉淀产生出来。

对这种配合物浓度相同,沉淀剂不同的两个反应,只要比较两个沉淀的溶度积就可以比较出反应程度上的差别。

2)从两个平衡角度的解释

从两个平衡角度来进行定性的解释,应该是一个比较切合中学实际的教学方法。

以配离子的如下电离平衡为依据,说明溶液中还有较低浓度的Cu2+离子。 

    [Cu(NH3)4]2+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Cu2++ 4NH3  ……(5

当加入硫化钠时,由于Cu2+离子与S2-离子更容易结合,要生成更稳定的CuS。所以会发生反应如下的反应,

    Cu2++S2-= CuS↓……(6

这使得溶液中的Cu2+离子浓度进一步降低,导致[Cu(NH3)4]2+配离子的解离平衡正向移动,直至反应完全。

当加入氢氧化钠时,由于Cu(OH)2沉淀的溶度积较大,一般浓度的OH-离子不足以使溶液中的Cu2+离子沉淀下来。也就是说反应不会发生。

这个解释的不足之处是,作为一个更全面的概括,最后还是要给出如下的总反应才好。

    [Cu(NH3)4]2++S2- = CuS↓+4NH3……(4

应把反应(4)写入教材。

当然还有借用水解过程示意图来解释的。给出的反应间的关系示意图为下左图,

    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这种表述方法不如式(4)简明。还容易与水解过程的示意图(上右图)及其概念混淆。

右图反应进行的是不完全的。而左图是完全、其中的两个可逆符号最后应该都去掉。

右图主要的看点是OH-离子是如何产生出来的,而左图产物端的NH3Na+都得不到人们的关注。

在教学中应避免这种既繁琐,又没有多少新意的解释。

三、两个习题所给的启示

原教材中有一个习题。是要求学生写出AgNO3先与NaCl溶液反应,生成的AgCl再与氨水反应,这样的离子方程式。

在其教学参考资料中给出的解答是,

    Ag++Cl-=AgCl↓

    AgCl配合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Ag++Cl-

    Ag++2NH3=[Ag(NH3)2]+

从较为规范的离子方程式角度来衡量,后两个反应还是如下合起来才好。

    AgCl+2NH3=[Ag(NH3)2]+ +Cl-

还有一个习题是,在前一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在其教学参考资料中给出的解答是,

    [Ag(NH3)2]+ = Ag++2NH3

      Ag++I-=AgI↓

从离子方程式的角度来衡量,也是写为,[Ag(NH3)2]+ +I-= 2NH3+ AgI↓,才更好。

这使不少人会想到,这两个习题合起来描述的是一个,AgCl[Ag(NH3)2]+AgI间的转化。也就是一个“沉淀A→配合物沉淀B”的转化。

尽管用上面的解释,都可以分步解释出这两个反应为什么可以完成。但是综合起来看,对这个变化过程,最好还应给学生归纳为,这是由于三种物质的稳定性不同而造成的。

其实,在化学教学中时常能遇到这些配离子与沉淀间的相互转化。由于不同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可能相差悬殊,不同配合物的稳定性也可能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如何比较多种难溶物与配离子间的稳定性,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定量的比较方法就是,当沉淀中只有一个阳离子时,可将溶度积的倒数(沉淀的稳定性)与配离子稳定常数,来直接进行其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就把不同类物质间的稳定性给统一起来了。当然,也可以用溶度积与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来进行比较。

如用配离子的稳定常数来比较:

可查出,AgCl溶度积的倒数是(1/1.56×10-10=6.4×109),[Ag(NH3)2]+的稳定常数是(1.7×107),而 AgI溶度积的倒数是(1/1.5×10-16=6.7×1015)。

不难看出,AgCl[Ag(NH3)2]+ 的稳定性稍强。但只要NH3的浓度稍大一些,这个沉淀AgCl[Ag(NH3)2]+间的转化就可以顺利进行。而[Ag(NH3)2]+ 的稳定性远不如AgI[Ag(NH3)2]+变成AgI的反应是很容易进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