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金属晶体的一些问题

(2016-12-21 16:32:43)
标签:

金属晶体

体心立方堆积

立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

化学教学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有关金属晶体的一些问题

在“金属晶体”的教学中,为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分知识,作为备课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是应该查找一些资料,并思考一些问题的。

一、金属晶体的类别名称

可以将金属晶体看作是由等径的原子球体,按某种方式堆积而形成的。因此,可据其堆积方式,来对金属晶体进行分类。

但是,即使是依据这种并不复杂的方法而得到的金属类别名称,竟然也会各不相同。现将几本有较大影响的专著与教材所使用的常见金属晶体结构名称,列举如下表一。

占有率

68.02%

74.05%

74.05%

周公度[1]

体心立方堆积

立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

北师大 [2]

体心立方紧密堆积

面心立方紧密堆积

六方紧密堆积

武汉大学[3]

体心立方晶格

面心立方紧堆晶格

六方紧堆晶格

大连理工 [4]

体心立方堆积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

金属学[5]

体心立方结构

面心立方结构

密排六方结构

中学教材

钾型堆积(bcp)

铜型堆积(ccp)

镁型堆积(hcp)

这真有些让任课教师无所适从。不知用那套名称才好。

为此,应仔细检查一下这些名称的科学性。

上表中的第一行,是考虑到所有金属晶体,并由此归纳出7种典型堆积形式,而得到的比较严格的金属类别名称。这些堆积形式见下表二。

有关金属晶体的一些问题

从七大晶系的角度来看,表二中与立方晶系有关的竟然有四种堆积形式。所以在对金属的堆积形式进行区分时,只指出晶系的名称“立方”,显然是不行的。

从十四种空间点阵型式来看,有关立方晶系的点阵型式有三种。这三种堆积型式在表二中都存在。它们分别是:第一行的“金刚石型”(实际是面心立方),第二行的“简单立方”, 第四行的“体心立方”,第六行的“立方最密”(实际也是面心立方)。

也就是说,用“空间点阵型式”可以对其中的两种堆积形式来进行命名(“简单立方”与“体心立方”)。

但是,涉及“面心立方”的金属晶体竟然还是有两种。要解决这个矛盾,就不能只是依据“十四种空间点阵型式”了。这就需要,将第一行的晶体用其代表性的物种来命名,称为“金刚石型”。对后一个则突出其“堆积密度”,称为“立方最密堆积”。

在这个“立方最密堆积”名称前面加上一个“面心”,是否能更好一些呢?考虑到“简单立方”与“体心立方”都不是最密堆积,只有面心立方可能是最密堆积(金刚石还不是最密堆积)。就知道,“立方最密堆积”本身就包含了“面心”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面心”,当然也没有错误,但已有“重复”之嫌。

从七大晶系的角度来看,表二中与六方晶系有关的有两种堆积形式。也需要对其进行区分。这就有了“简单六方”与“六方最密”的这样两个名称。

在这个命名体系中,“最密”不止是考虑到了“堆积密度”的大。最重要的其实是,要将同属于一种“空间点阵型式”的两种堆积,彼此间要能被区别开来。

这样看,如将“体心立方”晶体的名称中,还给加上“密”或“紧密”(如表一中的红色字体),显然就是有些多余了。

表一中第五行的“面心立方结构”(绿色字体),显然也不够严格。它没有将 “金刚石型”与“立方最密堆积”区分开来。但考虑到其关注的是“金属的热处理”,不会涉及“金刚石型”金属,这样称呼似乎也还是可以的。

总之,在表一的诸多命名中,以第一行的命名最为科学和严谨。在其中的“立方最密堆积”前加上一个“面心”也可以,只是名称稍长了一些,不够简洁。

二、金属采取不同堆积型式的原因

不同金属的堆积形式为什么会有区别呢?这当然与其内因及外因相关[4]

外因是温度与压力。如铁在室温下是体心立方堆积。在906-1400时,立方最密堆积更稳定。在1400-1535℃(熔点)时,又是体心立方更稳定了。许多金属都是这样,不止有一种堆积形式(见下表三)。

有关金属晶体的一些问题

注:其中为体心立方堆积,为六方最密堆积,为立方最密堆积。某金属的多种堆积形式是按温度来排列的,最下面的是室温的稳定结构,上面的是高温时的稳定结构。

从表三可以看出,NaMgAl分别为BH堆积。于是有人设想,这可能与其价电子数目有关。对MgAl来说,可以认为原子在成键时3s2中的一个电子先被激发到3p轨道上去。

由此,还可以计算出金属晶体形成时的一些能量变化关系。如对Mg可计算如下:

已知,镁的原子化焓(即过程Mg(s)Mg(g)的焓变)为150 kJmol-1

Mg(g 3s2)Mg(g3s13p1),这个电子激发过程所需的能量为264 kJmol-1

这样,Mg(g3s13p1) Mg(s)所放出的能量就是264+150=414 kJmol-1

 

这三个过程间的能量间关系见下示意图。

     有关金属晶体的一些问题

根据前面的价电子数观点,碱金属多属于结构,是因为它们都只有1ns1电子参与金属键的形成。BeMg结构,则与它们都是用ns1np1这样的2个电子参与成键有关。Alns1np2这样3个电子参与成键,所以它是结构。

但是,CaSrBa都是ns2电子构型),为什么也都有结构(与BeMg不同)?这是由于它们都有(n-1)d轨道的缘故。电子激发后形成的电子构型是(n-1)d1ns1。这个(n-1)d1电子离原子核较近,对金属键的形成及原子的堆积密度影响都较小,因而它们都类似于碱金属(都有结构)。

这一观点也被用来说明过渡金属的晶体结构。例如,第四周期的ScTiVCr都与Ca相似(都有结构)。这也是ns2中的1个电子,进入(n-1)d轨道的结果。

其后的Mn3d54s2)和Fe(3d64s2)d轨道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半满(已经没有可以接受成单电子的空d轨道)。d轨道要接受电子的话,就要克服原有电子与激发来电子间的电子成对能。但它们都仍有结构。这是由于,这时形成金属键时所放出的能量,仍足以补偿电子成对能的消耗,并有所结余的缘故。

CoCu,都可以认为是ns2中的1个电子,非但不进入(n-1)d轨道,却进入np轨道中去,并且(n-1)d轨道中可能也有1-2d电子被激发到np轨道中去,形成ns1np2这样的电子构型。它们都是有3个电子参与成键,晶体主要为结构。

至于Zn3d104s2),由于全充满的d电子已不易被激发,只能以ns1np1这样的形式去成键。那就又与Mg相似,又为结构了。

还应提及的是,这里所说的用成单的nsnp电子去成键,绝对不是指仅由两个相邻原子去共用这些电子。而是要用这些轨道及电子去生成一个遍及整个金属晶体的化学键。要从分子轨道理论的角度来审视,以能带理论为其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2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 武汉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4] 大连理工大学.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5] 崔占全等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