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分步化学反应与总反应间关系的几种方法
标签:
能量守恒盖斯定律单参照物法多参照物法玻恩-哈伯循环 |
分类: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
确定分步化学反应与总反应间关系的几种方法
与能量守恒有关的盖斯定律,其物理意义简单且明晰。通常被表述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为数步完成,这个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但对不少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却是一个学习中的难点。难在如何找出其分为数步的分步反应与总反应间的数学关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出几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供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来选择。
一、单参照物法
既然反应是分步进行的,要将这些分步反应组合起来,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将分步反应逐个(一次只添加一个)地相加起来,这种解题方法。
如何将分步反应逐个“相加”起来,而得出所需的总反应呢?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的解题思路,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如何地被简化。
例1,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 ΔrH°= -25 kJ·mol-1,
求:反应FeO(s) +CO(g) =Fe(s)+CO2 (g)的ΔrH°。
解1:将上述反应依次排序为1、2、3、4。
由于需要找出的是反应(1)、(2)、(3)与有未知量的反应(4)间的关系。可以称反应(4)为目标反应。
观察这些反应后不难看出,在每个反应中都有CO与CO2项,但是Fe元素的存在形态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Fe元素存在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反应,Fe是核心的元素。
由于在目标反应中Fe元素是以FeO的形式作为反应物来存在的,且其系数为1,所以可以用它做起始的参照标准,从“1mol的反应物FeO”来开始这个讨论。
参照物FeO所发生的第一步反应是哪个反应呢?是排序为“1”的反应吗?不见得。拟题人通常都是随机写出这些分步反应的次序,有的还会故意制造一些麻烦。所以你要找一找,在这些分步反应中哪个反应中含有FeO。
在反应3的产物端可以找到FeO,且还有系数3。这当然不符合“1mol的反应物FeO”的要求。要将反应(3)的两端互换,并通除以3。这个操作记为-1/3×(3),最好还将这个操作符号写在该变换后反应式的前面。这样,就得到了如下式一中的第一行。这就是“1mol的反应物FeO”发生的第一步反应。
第一步反应的产物既然是“1/3Fe3O4”,其作为反应物接着应该进行的反应(即第二步反应)是哪个反应?当然是要从另外两个分步反应中再去寻找“Fe3O4”。在反应2中的产物端看到有“Fe3O4”,它不是在反应物端,系数也不是“1/3”,这个反应也需要调整。操作记为-1/6×(2),变换后的反应如下式一中的第二行。
这样,这两个经过变换后的式子就可以直接相加,而消去中间产物“Fe3O4”了。消去同类项后有下式一中的第三行。
这样,就完成了两个分步反应间的“相加”,组合后反应的产物端变成了“1/2Fe2O3”。但这还不符合目标反应的要求,还要用它与另一个分步反应相加来消去“1/2Fe2O3”。先将这个组合所得的结果抄写如下式二的第一行。
欲消去其中的“1/2Fe2O3”,也只能借助于剩下的反应1了。在反应1中,Fe2O3正好位于反应物端,只是系数不同。可将反应1进行操作+1/2×(1),变换后的反应如下式二中的第二行。
这两式相加后得到的第三行,已经就是目标反应4,是所需的结果了。
由式二左侧对反应的“操作”部分可见,反应间的关系就是,
反应(4)= 1/2×(1) -1/6×(2) -1/3×(3)。
所以有ΔrH4°=1/2×ΔrH1°-1/6×ΔrH2°-1/3×ΔrH3°=1/2×(-25)-1/6×(-47)-1/3×19=-11(kJ·mol-1)。
这是一个用四则运算中的竖式,表示逐次相加,所得的思考和“计算”结果。
解2:考虑到将分步反应分两次相加,与合在一起来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可以把解1中的两个式子合写为(思考的过程并没有变)下面的形式。
仍保留中间反应物,则有如下的式三:
不保留式三中写有中间产物的第三行,则有式四:
这个两个表示式与解1两个竖式的区别仅是,可以少写一些分步相加的结果。
解3:注意到式三中第一步反应(第一行),及与分步反应依次相加所得的诸结果式中(第三行、第五行),不但必有反应物FeO项,并且其系数不会改变。只有产物的形式在变。所以,该竖式还可简化为下面的关系图。
该图的三个横行实际上表示了,FeO依次进行的三步反应。每一行给出的是该方程式中的主要反应物与主要产物(其他的物种可以不必考虑,它们自然可以平衡,而不影响方程式的正确性)。
第一行表示,方程式的反应物端为FeO,产物端为1/3 Fe3O4。方程式是由反应(3),经过倒置及除以3的操作得到的。
第二行表示,方程式反应物端为FeO,产物端为1/2Fe2O3。方程式是在考虑前式的基础上,再将反应(2)倒置及除以6,两者相加起来而得到的。
第三行表示,方程式反应物端为FeO,产物端为Fe。方程式是在考虑前两式的基础上,再将反应(1)除以2,综合起来而得到的。
这样,只看箭号线上标注的操作,也可以直接写出目标反应与各分步反应间的关系。
当然,将上关系图写为如下的形式,书写起来会更简单一些。
解1、解2和解3的处理问题的思路是一样的。只是表示方法有些区别。
单参照物法的解题思路是:以目标反应中的某反应物及其量为参照物,确定出它依次进行的是哪个分步反应,并将这些分步反应改造成参照物所需要的形式。将这些改造后的分步反应相加(可一步步地加,也可以一起加),直至得到目标反应。
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当然是,所有的分步反应都要围绕着,某一种元素的不同存在形式间来进行。
当分步反应涉及的是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变化时,用单参照物显然是不方便的。
二、多参照物法
如果分步反应涉及到的元素存在形式彼此间完全不同时,用单参照物法,就不大方便了。如下面的这些分步反应,就好像在“各说各话”。
例2,已知:反应 CO(g)=C(s)+1/2O2(g)的焓变为ΔH1°,
求:反应3CO(g)+Fe2O3(s)=2Fe(s)+ 3CO2 (g)的焓变ΔH4°,
其中,第一与第三个反应,都只涉及C的存在形式变化。第二个反应则关系到的只是Fe的存在形式变化。
对这样的情况,最好采用多参照物法来进行讨论。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确定有未知热效应的反应为目标反应后,将目标反应中的各物质依次作为参照物。看该参照物所在的分步反应,是否能满足目标反应中参照物的要求。即,分步反应中该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简称系数)及它在方程式中的位置(反应物端、还是产物端),要与目标反应中的参照物相同。
如所处的位置相同,则该分步反应的方向无需变动(相加后仍在该端),可以与其他分步反应去“相加”;如果所处的位置不同(分别位于反应物端及产物端),则要将该分步反应倒过来,并标记为“相减”。
如系数相等,则对分步反应的系数无需变动;如系数不等,则要将该分步反应通乘以某数值,使其能与参照物的系数相等。
下面就用这个方法来讨论例2。
解1:将反应依次编号为1、2、3、4。
目标反应(4)中第一个物质是CO(g)。做为第一个要比较的参照物,它只出现在了反应(1)中。它在(4)与(1)这两个反应中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反应物端),只是系数不同。将反应(1)通乘以3后,两者中的CO项就完全相等了。这样,用“+3×(1)”来标记这个操作,就可以写出下面式五中的第一行(先不要管斜线)。
目标反应(4)中第二个参照物是Fe2O3(s)。它出现在了反应(2)中。在两式中位置相同,系数也相同。用“+(2)”来标记未进行任何操作,反应(2)可直接抄出,如下面式五中的第二行。
目标反应(4)中第三个物质是Fe(s),它还是出现在反应(2)中。由于反应(2)已被讨论过,也必然会满足Fe(s)参照物的要求,不能再重复书写。
目标反应(4)中第四个物质是CO2 (g),它出现在了反应(3)中。它在(4)与(3)两个反应中的位置相同(都处于产物端),系数不同。将反应(3)通乘以3后,就又完全相等了。这样就可以写出下面式五中的第3行。
将目标反应中的四个物质都讨论完后,就可以“相加了”。即,消去等号前后的所有同类项。C(s)项(红线划去)和O2项(绿线划去),都可以抵消掉。得到的第四行就是反应(4),这个目标反应式。
其实,不进行这些消去的工作,也应该会得到反应(4)的。这步消去工作实际上还带有“验算”的意味(如果得不出反应(4),则说明前面的计算或抄写工作有错误)。
由于,反应(4)=3×(1) +(2) +3×(3)。
所以有ΔH4°=3×ΔH1°+ΔH2°+3×ΔH3°。
当某个分步反应中的主要物质,在总反应中根本就没有被直接涉及到时,用多参照物法处理起来是要麻烦一些的。如例1就是这样的。
三、图示法
图示法就是将各分步反应与目标反应的关系,直观、形象地用图表示出来,的一种讨论问题的方法。其关键在于能写出合适的中间产物。
如对例2,可给出如下的解。
解2:将目标反应(下图一中的第一行)中的反应物端所有物种,参照分步反应,拆解成合适的中间产物。
由反应1可看出,CO应被拆分为“C”与“1/2O2”。由于反应物中是3CO,所以整个反应1要被扩大到三倍。箭号表示了反应1的方向,“3×(1)”为扩大的倍数。
由反应2可看出,Fe2O3应被拆分为“2Fe”与“3/2O2”。由于反应物中Fe2O3的系数与反应2中相等,可在表述反应方向及反应倍数的箭号上直接标记为(2)。
这样反应物就都变成“中间产物”,而被讨论完了。
中间产物与上面反应产物端的关系又如何呢?
可以看到“2Fe”项在“中间产物”及“产物”中都已存在,无需再进行什么变化(它就是最终的产物)。
而“中间产物”里的其余物质恰好可以组成“3 CO2”,是反应3的3倍。在表示反应3方向的箭号上应加3×(3)。
这样,从图一左端“反应物”到“中间产物”,再到右端“产物”的箭号、及所标记的操作符号,可以清楚地看出,反应(4)=3×(1) +(2) +3×(3)。
在使用循环法是,要特别注意各箭号的方向。画箭号时,要与分步反应的方向严格对应。观察与判断反应间关系时,与目标反应方向相同的分步反应,可直接用操作标记去相加;如与目标反应方向相反,则要对操作标记取负值。
可以要求学生就图一做一个这样的练习“把反应3作为目标反应,直接判断出其他反应与目标反应3的关系”。
以图一中绿色箭号的方向为标准。反应(4)与其是同向的,而两个红色箭号都是反向的。所以有3×(3) = (4) -3×(1) -(2) ,即(3) =1/3 (4) -(1) -1/3 (2)。
图示法多用于涉及元素种类不多,反应相对也简单,但反应数目较多的一些反应间关系的讨论。
如,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的反应。其分步反应是与原子及分子的一些性质联系在一起的。可图示如下图二。
在化学的理论研究工具中,这个图实际上已被称为“玻恩-哈伯循环”了。
其中的Na(s)→Na(g),是金属钠的摩尔升华热(或摩尔原子化热),用符号ΔHat°来表示。
1/2Cl2(g)→Cl(g),是D(Cl-Cl)键能1/2。
Na(g)→Na+(g),是Na的电离能I1。
Cl(g)→Cl-(g),是Cl的电子亲合势E。
Na+(g)+ Cl-(g)→NaCl(s),是NaCl的晶格能U。
用这个循环就可以计算出NaCl(s)的标准生成焓ΔfH°(NaCl)了(最上一行反应的焓变)。
但是,不能直接这样写出,ΔfH°(NaCl)=ΔHat°+1/2D(Cl-Cl)+ I1+ E +U。
因为,定义这些化学概念的时候,多是用文字代替了数值的符号。而在计算中这个符号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一定要先检查一下,所选用的数据与图中各箭号的方向是否一致。
查得:ΔHat°(Na)=109 kJ·mol-1,D(Cl-Cl)=242 kJ·mol-1,I1=502 kJ·mol-1,E=355 kJ·mol-1,U=780 kJ·mol-1。
从数据与箭号的附和情况看,ΔHat°(Na)、D(Cl-Cl)、电离能I1,都是吸热过程。在热化学中也规定吸热为正。两相吻合,没有问题。
对E就不是这样了。电子亲合势是放出的能量。其给出的数值,从反应热的角度看,应该是带有负号的。应该在图二的“E”处添加一个负号。或将箭号反过来画。
晶格能也是这样,是“1mol 的离子化合物中的正负离子,由相互远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作为反应热,它也是应该带有负号的。
该玻恩-哈伯循环的正确表示方法应该是如下的图三。
所以实际的算式应该是,ΔfH°(NaCl)=ΔHat°+1/2D(Cl-Cl)+ I1- E -U。
这样就有,ΔfH°(NaCl)=109+1/2×242+502 -355 -780 = -403(kJ·mol-1)。
与查得的ΔfH°(NaCl)= -411(kJ·mol-1),还是相当接近的(这个计算所用的数据应该都源于同一化学手册)。
参考文献
[1] [澳]G·H·艾尔沃德. T·J·V·芬得利编. 周宁怀译. SI化学数据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