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解与电镀”实验思考题和习题的解答

标签:
电解食盐水电解氯化铜饱和溶液电解法精炼铜铜表面镀银思考题与习题 |
分类: 无机化学实验 |
对“电解与电镀”实验思考题和习题的解答
这是北师大等校编《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教材中的一个实验项目。内容不多,只包含电解食盐水,电解氯化铜饱和溶液和镀锌,这样三个实验内容。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也不太好回答。为此,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供大家讨论。
一、思考题
1. 在电解食盐水的实验中,接通电源后两电极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电解产物是什么?如何解释?写出电解方程式。
解:阳极现象:在电极表面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可闻到刺激性气味。用KI-淀粉试纸变蓝可检验到Cl2的生成。反应为Cl2+ 2e- →2Cl-。
电解液中向阳极迁移的应该有Cl-离子和OH -离子。其Φ°(Cl2/Cl-)=1.358V、Φ°(O2/H2O)=1.229V,似乎在说明H2O的还原性强于Cl-离子,在阳极析出的不应该是Cl2。
如果考虑浓度的影响,对O2 +
4H+ + 4e- →2H2O,在氧气分压p=0.21atm
、[H+]=10-7,这种情况下的能斯特方程为。则更应该是O2先析出。
之所以能析出Cl2,是因为O2在石墨电极上有极大的超电压。而Cl2的超电压要小很多,所以先析出的是Cl2。
阴极现象:表面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电极附近溶液变为红色(溶液中有酚酞)。
电极反应为2H+ + 2e- →H2。析出的气体是氢气。
溶液变红是由于:在阴极上H+离子得电子,被反应掉后,电极周围的H+浓度大为降低,从而使水的电离平衡H2O = H++ OH-,正向进行。在H+离子不断提供给阴极的同时,溶液中聚集了更多的OH-离子。即,OH-离子是在阴极周围产生出来的。
同时也趋向于阴极的Na+离子之所以能不放电,是因为其Φ°太负。而对H+离子来说,即使考虑到Φ°、离子浓度的影响、超电压的因素,Φ还是不那么小,氧化能力强于离子Na+,所以析出的是H2。
电解的方程式为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2. 在电解氯化铜饱和溶液的实验中,接通电源后两电极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电解产物是什么?与电解食盐水的实验比较有何不同?为什么?
解:阳极有黄绿色的、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可验证为氯气。
阴极有红色固体析出,是金属铜。
电解的反应方程式为 CuCl2 = Cu + Cl2。
与上一反应的不同之处为,阴极的产物有别(没有H2产生,而是析出金属铜),没有H2O参与电极反应。
这是由于Φ(Cu2+/Cu)远大于Φ(H+/ H2),Cu2+离子比H+的得电子能力更强。
二、实验习题
1. 原电池的正极同电解池的阳极,以及原电池的负极同电解池的阴极,其电极反应的本质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解:电池的正负极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根据电池对外电路电流方向的影响来规定的。以正电荷的移动为准。正电荷流出的电极为正极。正电荷抵达的电极为负极。电流i从正极流向负极。如下图一所示。
在电化学中是根据所发生反应的本质来确定与命名电极的。发生氧化反应的是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阴极。
理论上,当一个原电池与电解池构成一个回路时(如图二),在外电路中实际是电子在移动(与电流方向相反)。由此不难看出:从右至左的4个电极中,
第一个A一定是阴极。因为它要通过化学反应来结合外电路中的电子,这个电极应该有能够得电子的氧化剂,以便发生还原反应,所以必定是阴极;
第二个B一定是阳极。因为要保持电子流在外电路中向左流动,它必须给出电子。该电极一定要有还原剂,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所以是阳极。
第三个电极C,是一个原电池的正极,是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所在的电极,当然要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从电化学的角度看,它是一个阴极。
对第四个电极D就不再分析了,它当然是一个阳极。
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规律:
在由多个电化学装置串联成的一个电路中,阴极与阳极永远是交错排列的。相邻两电极的反应本质截然不同(一个是氧化反应,一个是还原反应)。这是电流能通过电化学装置的基本保证。
在已知原电池正负极的情况下,与原电池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阳极,与原电池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这正是题目所问的,由上一规律可知,它们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原电池的正极在电化学中也可以被称之为阴极,负极可以叫阳极。
举例说明:
对铜-锌原电池来说,
正极为Cu,电极反应为Cu2+ + 2e- →Cu,发生的是还原反应,本质是一个阴极。
负极为Zn,电极反应为Zn - 2e- →Zn2+,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本质是一个阳极。
对电解氯化铜来说,
阳极的电极反应为2Cl- - 2e- →Cl2,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阴极的电极反应为Cu2+ + 2e- →Cu,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可见,原电池的正极同电解池的阳极,以及原电池的负极同电解池的阴极,由于其直接相连,其电极反应的本质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2. 为什么电解法精炼铜能除去粗铜中的Ag、Au、Pb、Ni、Fe、Zn等杂质?
解:精炼铜时要用粗铜作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用电解铜薄片为阴极,电解液则主要含有CuSO4和少量的H2SO4。
可以从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这两个部分来分析电解精炼铜的原理。
(1)阳极过程(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接通电源后,粗铜不断溶解。活泼的金属(还原性强的)先溶,按Zn、Fe 、Ni、Pb、Cu,这样的顺序,以离子的形式进入溶液。
发生有如Fe - 2e- →Fe 2+, Cu - 2e- →Cu2+,这样的反应。
但是,比铜更不活泼的Ag、Au等金属是不会进入溶液的。因为它们原本就不多,且混杂在金属铜的原子之间。当周围的铜还存在时,它们不能失电子(它们不如铜活泼),当周围的铜都没有了时,它们实际上也就脱离了与电极的接触,无法再参与电极反应。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它们还要与粗铜中那些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杂质(如炭粒、沙子),一起沉降到阳极的下方,而被称之为阳极泥。
在阳极,粗铜中的铜及比铜活泼的金属,都可以进入电解液,而比铜更不活泼的金属则不能溶解、与铜离子分离、沉积到阳极泥中。
(2)阴极过程(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接通电源后,电解液中原本就有的Cu2+是氧化性最强的物种,要首先得电子,发生反应Cu2+ + 2e- →Cu,而在阴极析出。
在电解液中,由于电场的作用,向阴极的方向,则是有由阳极金属溶解所生成的离子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过来。使电解液成为一个有大量Cu2+离子,同时还有少量Pb2+、Ni2+、Fe2+、Zn2+离子的混合溶液。
但是这些离子来到阴极后,也只有Cu2+离子能得电子而析出。其他金属离子,由于氧化性都不如Cu2+离子强,没有结合电子的机会,只能留在电解液里,而不会进入所得的精铜中。而精铜才可能有极高的纯度。
也就是说,从粗铜来的Pb2+、Ni2+、Fe2+、Zn2+离子,被留在电解液中,也被精铜给“除去”了。
3. 如果铜器表面需要镀银,将铜器放入可溶性的银盐溶液中,铜器的表面是否能镀上一层光亮的银?如果不行,请查资料写出简单的镀银工艺流程。
解:铜器放入可溶性的银盐溶液中,最容易进行的是一般的置换反应。
由于Φ°(Ag+/Ag)与Φ°(Cu2+/Cu)原本就相差较大,银盐溶液的浓度还不能过小,所以置换反应的趋势很大。使生成的Ag颗粒大,不致密、无光亮,与基体结合力差(稍有接触就会脱落下来)。所以不能用“置换”的方法来“镀银”。
从成本和效率等方面考虑,“镀银”首选的还是“电镀”。但在铜件上镀银还有一个难题。即,不得把铜件直接放入含有银盐的电解液中,因为在未通电时,还是有Cu与Ag+间的置换反应发生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电镀,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必须进行“镀前预处理”,使镀件表面先沉积一层质量较好的薄银层(防止置换),然后再电镀。“镀前预处理”的具体方法有:
(1)汞齐化:用含汞溶液浸泡,得到的是铜汞齐。在这个金属铜的汞溶液中,单位表面积上的铜原子数相当于被减少了,使Cu的还原性大幅度降低。这样,置换反应就不那么容易进行了。
(2)浸银:用AgNO3与络合剂的稀溶液浸泡,得银镀层。因为Ag+与络合剂结合成难解离的配离子后,Ag+离子的氧化能力大幅度降低,与Cu的置换反应就会进行的十分缓慢,而可以得到较致密的镀层。
(3)预镀银(冲击镀银):必须带电下槽。并用短时间、大电流,来进行冲击镀。使电镀的速度远快于置换反应的速度,而来不及发生置换。
在经过这样的“镀前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电镀了。
看来,在活泼金属的表面要镀出一个不活泼金属镀层,可能都要想想,是否要防止置换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 程永红 铜合金直接镀银工艺. 电镀与环保.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