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原子序数确定某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标签:
原子序数周期数族序数教育 |
分类: 原子结构及周期表 |
据原子序数确定某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几种方法
已知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即其所在周期及族的名称),是了解原子的外电子排布情况,及熟悉元素周期表本质和结构的一类较好的练习。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先写出电子排布式,然后用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的关系来判断;也可以完全从周期表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一、电子排布式法
该方法核心在于能熟练地写出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清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与周期表的关系。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两点。
一是,最外电子层的层数就是周期数。
另一点是,族数与价电子层的结构及电子数有关。具体的关系为:
当最外层电子有1-6个np电子时,该元素肯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ns电子数与np电子数之和)为m,则该元素就属于m主族。
当最外层电子无np电子,而只有1-2个ns电子时,则还要根据次外层及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分为五种情况:
次外层为0、2时,该元素肯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ns电子数)为m,则该元素就属于m主族。
次外层为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为2、8、18个电子时,该元素也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ns电子数)为m,则该元素就属于m主族。
当次外层为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电子数多于18电子时(有f电子填充),该元素应属于f区的元素。
当次外层为9-17电子时,价电子数[(n-1)d电子数与ns电子数之和]为m,则m为该元素的副族数(当m=8-10时都属于第Ⅷ族)
当次外层为18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2时,最外层电子数(ns电子数)为m,则m就是副族数。
例1. 第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写出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4。
最外电子层数是3,该元素在第三周期。
由于最外层有6个电子(2个s电子+4个p电子),该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且位于ⅥA族。
例2.
写出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54s1。
最外电子层数是4,该元素在第四周期。
次外层电子数是13,价电子数为6(5个d电子+1个s电子)。该元素位于ⅥB族。
例3.第30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写出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2。
最外电子层数是4,该元素在第四周期。
次外层电子数是18,最外层为2个电子。该元素位于ⅡB族。
该方法建立在对周期表结构的把握上。完成这类练习所必需有的知识如下面的元素周期表结构示意图所示。主要由以下几点:
周期表的被称之为周期的每个横排,都以希有气体来结尾。这七个周期由上而下所包容的元素种类数不同,依次是2、8、8、18、18、32、32(如示意图左侧数字所示),而依次归为特短、短、短、长、长、特长、不完全周期。这样,每周期结尾的希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是2、10、18、36、54、86(如示意图最右列的数字所示)。
周期表的每个.纵列被称为一个族。族的名称,即所谓的“族序数”(或族名称),实际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一半的罗马数字,可称为序数号。后一半用A和B来区分其属于主族还是副族的,可称为族别。
对短周期来说,只包含有主族元素(短周期元素都是主族元素)。在一个周期中,与其相关的8个纵列的名称依次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ⅧA(也称为0族)(见元素周期结构表示意图中的第3、4行)。
对长周期来书,其每个周期包含有18个纵列。关系到的族序数依次是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B(也称为Ⅷ族,包括3个纵行)、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ⅧA(也称为0族)(见元素周期结构表示意图)。
其族序号的规律为,前10列的族序号为依次由Ⅰ增加到Ⅷ——第Ⅷ族占3个格,后8个列(第11至18列)的族序号又是由Ⅰ增加到Ⅷ。这样,前8列的列号与族序号相等,而后8列的列号的个位数字的数值与族序号也完全相等。
在长周期中族别的排列规律为,这18列中的最前两列及最后的6列为主族,中间的10列为副族元素。

清楚了上述的这些知识,就可以直接根据原子序数来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族数与周期数。
但具体应用时,还有因对象不同及思路不同而引起的处理方法的区别。
(一).十指法
十指法就是用自己两只手的十个手指来帮助判断,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的方法。
该方法的第一步为,确定希有气体。
看所讨论原子的原子序数在哪两种希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之间。确定这两种希有气体元素的周期及原子序数。
第二步,确定所属的周期数,知道所处的周期是长周期、还是短周期。
当其刚好小于或等于某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时,它就属于该希有气体所在的周期。
第三步,用十指来计数,以确定该元素所在的族序号及族类别。
具体的计数方法为:默想出原子序数稍小的希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张开平放的双手、手心面对自己、使手指由左到右依次代表1-10个族序号。接着计数,将数字依次分配到每个手指上(如十个手指不够用,第11个数应再分配给第一个手指,余类推)。
对短周期来说,已知的原子序号落在第几根手指上,该元素就属于第几主族(如下图)。
对长周期来说,已知的原子序号落在第1-2根手指上,该元素属于第ⅠA-
例1.第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和族数
对比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比第3周期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略小,所以该元素属于第三周期(是短周期元素)。
前一周期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10。由10开始计数,11分配给左手的大拇指(最好弯掉),12分配给左手的食指,13分配给左手的中指,14分配给左手的无名指;15分配给左手的小指;16弯掉了右手的小指。计数结束。
右手的小指是从左到右弯掉的第6个手指,所以该元素属于ⅥA族。
例2.第24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对比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比第4周期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略小,所以该元素属于第四周期(是长周期元素)。
前一周期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18。由18开始计数,19分配给左手的大拇指,20分配给左手的食指,21分配给左手的中指,22分配给左手的无名指;23分配给左手的小指;24分配给右手的小指。计数结束。
右手的小指是从左到右的第6个手指,这是长周期的元素,所以该元素属于ⅥB族。
例3. 第30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对比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比第4周期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略小,所以该元素属于第四周期(是长周期元素)。
前一周期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18。由18开始计数,19分配给左手的大拇指,……28分配给右手的大拇指,10个手指都用完后,只好重新张开双手,29再分配给左手的大拇指,30再分配给左手的食指;计数结束。
这是长周期的元素,且是再一轮计数到左手的食指,是从左到右的第2个手指,所以该元素属于ⅡB族。
十指法反映出来的,长周期18个纵行的族序号与所填充的电子数的关系是一个很意思的“巧合”。即随与电子数有关的纵行数从1—8增加,族序号也是从1—8增加,使电子数与族序号同步增长。正当人们为第9、10两个电子的填入,又要产生两纵行,苦于无Ⅸ、Ⅹ族与其对应时,恰好又赶上Ⅷ族有3个纵列。正是由于有这两个纵列的存在,也就是10数完了之后,使11—18电子数的增加,正好又对应了族数从1—8的增加。
当然用十指法,就有可能要数10多个数,还是比较麻烦的。仅在短周期有其优越性。但对熟悉在一个周期中各族序数的排列情况,还是有价值的。
(二)余数法
所谓的余数法,就是将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某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相减,而得到一个余数,然后根据余数的数值再来决定其族序数的方法。与十指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步,确定希有气体。
看其原子序数在哪两种希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之间。确定这两种希有气体元素的周期及原子序数。
第二步,确定所属的周期。
当其刚好小于或等于某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时,它就属于该希有气体所在的周期。
第三步,确定所在的族类别及族序号。
对短周期元素来说,将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减去较小的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后,剩余的数值(余数)就是该元素的主族数。
对长周期元素来说,将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减去较小的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要看剩余的数值是多少。具体的
当其为1-2时,该元素就位于ⅠA、ⅡA族;
当为3-7时,该元素就位于ⅢB、ⅣB、ⅤB、ⅥB、ⅦB族;
当为8-10时,该元素就位于ⅧB族;
当为11-12时,该元素就位于ⅠB、ⅡB;
当为13-18时,该元素就位于ⅢA、ⅣA、ⅤA、ⅥA、ⅦA、ⅧA。
可看出,当余数小于8时,族序号数与余数在数值上完全相等。当差值大于10时,族序号与余数个位数字的数值也完全相等。
族别的变化规律为:当余数不大于10时,是由主族(前2列)向副族过度。当余数大于10后,是由副族(前2列)向主族过度。
在已知原子序数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其所在周期及族,还是很方便的。
例1.第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和族数
对比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比第3周期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略小,所以该元素属于第三周期(是短周期元素)。
将其原子序数(16)减去稍小一些的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10),余数为6。这样就可以说,该元素属于第ⅥA族。
例2.第24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对比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比第4周期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略小,所以该元素属于第四周期(是长周期元素)。
将其原子序数(24)减去稍小一些的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18),余数也是6。考虑到这是一个长周期,可以认定该元素属于第ⅥB族。
例4. 第30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对比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比第4周期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略小,所以该元素属于第四周期(是长周期元素)。
将其原子序数(30)减去稍小一些的希有气体的原子序数(18),余数为12。由于是一个长周期,只取个位数的值,该元素属于第ⅡB族。
对属于第五周期的第41、45、47、50号元素(在36-54号元素之间),减去36后的余数分别为5.、9、11和14,。所以它们分别属于ⅤB、ⅦB的第二个格、ⅠB和ⅣA族。
对属于第六、七周期的元素,当余数为1或2时,该元素属于ⅠA或ⅡA族;当等于或大于3时则要进入f区。f区后元素位置的判断,只要将原子序数先减掉前一希有气体序数后、再减掉14即可。然后仍用如上的方法判断。
如对第六周期的56、65、73、79、82号元素(有可能位于f区)。减去54后,余数分别是2、11、19、25、28。考虑到余数要等于或大于3才会进入f区,这样余数为2的56号元素还是位于第ⅡA族,余数为11(不够再减14)的65号元素就属于镧系元素了。余数为19、25及28的元素,应再减掉14,得5、11、14,这样它们就应该分别属于ⅤB、ⅠB及ⅣA族。
这一方法比电子排布式及十指法都要简单的多,出错的机会也要少很多。。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