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多少人?为何这么多?

标签:
东京大学日本诺贝尔奖日本人 |
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系指获奖时、获奖前持有日本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
历史上,日本人得主囊括亚洲第一个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与确实领取的和平奖。
1
概要
最早被提名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是北里柴三郎和野口英世。但1901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只单独颁给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而忽略一同开发血清疗法、主导抗毒素研究的北里,使得诺贝尔奖自始带有歧视现象。
1926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约翰尼斯·菲比格的错误学说,忽略世界最初人工诱发癌症的山极胜三郎、市川厚一。因评委主张“别让黄种人太早获奖”。[1]
1929年的化学奖忽略世界最初成功提取硫胺的铃木梅太郎,因为铃木论文的德文翻译没有标榜“世界首例”。
1951年至1963年间,有6人被提名物理学奖、化学奖。其后,1969年的物理学奖单独颁给默里·盖尔曼,忽略共同提出盖尔曼-西岛关系的西岛和彦。1996年的化学奖忽略世界最初预言C60分子存在的大泽映二,因为大泽论文没有翻译,评委不懂日文。因1998年发现中微子振荡被视为“必将获奖”的户冢洋二,终生没有获奖。
时至21世纪,诺贝尔奖仍多次遗漏日本人。由于日本科学实力被长期低估 ,造成许多日本人未被提名或失之交臂。
首次获奖的日本人,出现于1949年。汤川秀树的获奖,鼓舞了战败后的日本国民的自信心。仅有大学毕业的民间企业技术员田中耕一在2002年的获奖,引起了世界性的话题。
基于《所得税法》第9条13号,诺贝尔奖金无需课税。
2统计
日本近14年13人获诺奖 政府坚持50年30奖计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当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时,外界对这样的目标有不同看法。但日本正在朝着这一目标靠近。在过去14年里,已经有13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奖最多的国家。
以大学毕业生(学士)区别获奖人数:
-
自然科学 - 16人
-
京都大学(包括京都帝国大学) - 5人
-
东京大学(包括东京帝国大学) - 4人
-
名古屋大学- 2人
-
东北大学- 1人
-
北海道大学- 1人
-
东京工业大学- 1人
-
旧制长崎医科大学- 1人
-
神户大学- 1人
-
若东大、名大、阪大、市大算入大学院毕业生,则各加计1人。
3得奖人
物理学奖
获奖年 | 姓名 | 学历/获奖理由 |
---|---|---|
1949 | 汤川秀树 | 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大阪帝国大学) |
介子存在的预想 | ||
1965 | 朝永振一郎 | 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 |
在量子电气力学分野的基础研究 | ||
1973 | 江崎玲于奈 | 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
在量子穿隧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半导体 | ||
2002 | 小柴昌俊 | 东京大学理学部毕业、罗彻斯特大学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
对于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宇宙微子检验有卓越的贡献 | ||
2008 | 小林诚 | 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名古屋大学) |
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CP破坏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 | ||
益川敏英 | 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名古屋大学) | |
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CP对称性破裂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 | ||
南部阳一郎 | 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 |
粒子物理学之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发现 |
https://mmbiz.qlogo.cn/mmbiz/ZXrmjwFW21DQmuvovCBQ2nX4icibdqchE9yRkE8NJovXBHxXTk93icbFsWibnAkHtU9zrTcGx0T5xcbBO3SOlqs55Q/0
化学奖
获奖年 | 姓名 | 学历/获奖理由 |
---|---|---|
1981 | 福井谦一 | 京都帝国大学工学部毕业、工学博士(京都大学) |
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 | ||
2000 | 白川英树 | 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毕业、工学博士(东京工业大学) |
导电性高分子的发现与发展 | ||
2001 | 野依良治 | 京都大学工学部毕业、工学博士(京都大学) |
手性触媒之不对称合成研究 | ||
2002 | 田中耕一 | 东北大学工学部毕业、东北大学名誉博士 |
活体高分子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的开发 | ||
2008 | 下村脩 | 长崎医科大学附属薬学専门部毕业、理学博士(名古屋大学) |
绿色萤光蛋白(GFP)的发现与生命科学的贡献 | ||
2010 | 铃木章 | 北海道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北海道大学)、北海道大学工学部名誉教授 |
发现铃木耦合反应 | ||
根岸英一 | 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普渡大学教授 | |
发现根岸耦合反应 |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年 | 姓名 | 学历/获奖理由 |
---|---|---|
1987 | 利根川进 | 京都大学理学部毕业、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多样性抗体的生成和遗传原理的解明 | ||
2012 | 山中伸弥 | 神户大学医学院毕业、大阪市立大学医学研究科博士毕业 |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创始人之一 |
文学奖
获奖年 | 姓名 | 学历/获奖理由 |
---|---|---|
1968 | 川端康成 |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毕业 |
《伊豆的舞娘》、《雪国》卓越叙述日本人微妙纤细的表情,就像大自然的画 | ||
1994 | 大江健三郎 | 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 |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对于运用现实与神话之间的纵横创造出诗中的世界,现代人所身陷苦痛的姿态,有如当局者迷一般所描绘出的图样的功绩 |
https://mmbiz.qlogo.cn/mmbiz/ZXrmjwFW21DQmuvovCBQ2nX4icibdqchE9ncVUibIx1vckbQHjjTAGaPiaR7PbtnUbaTicW67qINz5RgnrTMlKeiaiccA/0
和平奖
获奖年 | 姓名 | 学历/获奖理由 |
---|---|---|
1974 | 佐藤荣作 | 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 |
提倡非核三原则 |
4具有日本因缘者
化学奖
获奖年 | 姓名 | 学历/获奖理由/与日本的关系 |
---|---|---|
1987 | 查尔斯·佩德森 | 戴顿大学毕业,麻省理工学院 |
高选择性且构造特异的相互作用的分子(冠型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 | ||
母亲为日本人,有日本名“良夫”。曾在釜山、长崎、神奈川县横滨市成长受教育。 | ||
1986 | 李远哲 |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博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日本学士院客员 |
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 ||
出生于日治时代的台湾,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改制的台大化学系 |
以上的都是历史资料,这个记录再次刷新:
10月9日讯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开发了具有实用性的蓝光发光二极体(LED)的名城大学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日裔美籍教授中村修二。
由此,包括日裔美籍的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南部阳一郎在内,已经共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除两名文学奖和1名和平奖之外,自然科学奖项占 了绝大多数,而后来获得美籍的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也是由于其在日本国内研究时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
日本为何出了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坚持教授治校
日本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在江户时代(1603至1868年)末期,江户(现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以上,远远 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都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战后,日本通过立法,实现了教育的均一 化,偏僻乡村都拥有和大城市同等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可以说,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家庭内重视读书的氛围,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投身科研打下基 础。
记者曾走访多所日本名牌大学,包括著名国立大学在内,发现建筑都很朴素甚至简陋,可以说日本的大学重视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而能够出大师,与坚持教授治校,保持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密不可分。
以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为例,该校是日本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在迄今为止22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中,出身于东京大学的就占了7人。东京大学取得的上述成绩,与坚持教授治校,研究人员专心研究,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
东京大学在治学理念上的最显着特点就是将“教授治校”放在学校管理的核心位置。这可以说是东京大学各院系保持高度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项根本保 障。东京大学的各个院系几乎都没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每个院系的管理者,就是它们自己的教授和老师,甚至连学籍管理、网络维护这些杂事都是由教师们亲力亲 为。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每个院系甚至每个老师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的每一个行政措施,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东京大学的学术 自由得到了充分发挥。
其实,除了东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在公立和私立大学中,教授治校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则。
注重基础研究
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都是国立大学毕业,很多人还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大学多属于研究型大学,本身就重视基础研究。东京理科大学知识产权 战略副教授平冢三好指出,日本对于学术研究非常自由,研究也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预测在10年、20年后会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如果没有研究的自由,就不 会出现这种能够引导创新的成果。在制造业领域,严格是可以的,但是在学问领域,过于严格则适得其反。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指出,日本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实是由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是通过积累基础研究、大力培育人才获得的,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育领域,不应该单纯强调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在开发能够赚钱的技术时,还应该注重发展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 需要踏踏实实地花费时间积累的科学技术。简单来说,基础研究(长期)和应用研究(短期和中期)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森康晃指出,在生物工程领域,虽然日本比起美国来有相当差距,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则有一些地方领先于美国。他认为,科学技术的水准和教育的 水准,也受历史影响。日本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相当一部分,是在明治维新前持续了300年的江户时代就奠定了基础研究的基础,并培育了很多人才。虽然当 时日本没有欧美那种产业革命和技术革新,但是在数学等基础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唯一允许进行通商的荷兰这个窗口,也窥见了一些欧美的科学技 术。
科研经费有保障
森康晃指出,在日本,政府向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政府的研究机构(现在大部分都成为独立行政法人)提供研究开发经费。至于日本企业的研 究人员,各个企业都是根据其职务发明的贡献程度,支付相应的报酬。一般来说,由于存在终身雇佣制度,很少有人要求获得巨额的发明奖金而急功近利。
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重视以举国之力投入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 目,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6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日本学术振兴会制定的《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公开招募要领》,涵盖人文社会、理工学、生物学以及新领域等几乎所有科技领域,并详细列出了研究项 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员的资格和办法,研究资金使用方法等。研究金额从500万日元到2亿日元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特别推进的重点项目,则不设上 限。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可以说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充分物质保障。
===========================
欢迎加入我们的线下活动,关注小编的个人微信,了解更多活动信息
======无节操打广告时间======
可在微信502019071朋友圈的微店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