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脉诊法创始阶段学术发展简史新编(下)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文化杂谈 |
7、脉诊法创始阶段学术发展简史新编(下)
冲虚子
五、其他的脉诊法
冲虚子认为,古代主流脉法的发展轨迹是清晰的,即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这些主流的脉法构筑起中国古代脉法的筋骨,但不同的医学流派、同一流派内对脉法会有多种的不同认识,这些在内经里也得到了表现。如尺肤脉法、虚里脉法等。
尺肤脉法是通过切出尺部的脉动和皮肤形状来诊断疾病的办法,为脉诊和望诊复合式的诊断办法,为岐伯学派创设的脉法。岐伯学派对此种脉法评价很高,如《灵枢·论疾诊尺》曰:(尺肤脉法)“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意思是说,此脉法不用观察面部颜色和切寸口脉,只切尺部的脉象就可以诊断出得什么病,可以推测出五脏六腑的病情。言外之意,此种脉法是水平最高的脉法。
从内经文章中得知,此种脉法可以诊断出病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介绍说: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但由于对“尺肤”的位置理解不同,后世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诊法,国内绝大多数均认同由王冰注的前臂尺肤脉法,这种诊法在明代成为温病学派的主要诊法之一。而日本的一些汉方学家则根据内经的文字,解释为腹部尺肤脉法,并构建起著名腹诊理论和方法,如日本稻叶克、和九田寅著的《腹证奇览》。改革开放以来,腹诊在我国逐步被重视,腹诊研究被列为“七五”期间卫生部部级科研课题,并有了一些新的成绩。依照前臂尺肤说,“尺”即从前臂寸口到肘部的这一段,尺肤即这一段的表皮。王冰注曰:“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是从尺泽这个穴位的角度对“尺”的解释,其实,应该是先有尺这个概念,才会后尺泽这个穴位名称的。依照前臂尺肤说,上文解释为:季胁(肋骨尽处的胁)两旁的尺部皮肤,外侧可以候出肾脏的病,尺内侧可以候出腹部的病。中段尺肤,左臂外侧可以候出肝脏的疾病,内侧可以候鬲的疾病;右手臂的外侧候胃,内侧候脾。靠近腕部的尺肤,右手臂外侧候肺,内侧候胸中,左手臂外侧候心,内侧候膻中。前部尺肤(靠近腕部)候上腹部,后部尺肤(靠近肘部)候下腹部。上部之上可候胸、喉,下部之下可候腹、腰、股、膝、胫、足。
前臂尺肤说与腹部尺肤说的争论点在于对“尺内两傍,则季胁”的不同理解。前者认为是双臂下垂时,季胁(肋骨尽处的胁)两旁的尺部皮肤就是尺肤,所以候脉点在前臂。后者则认为候脉点就在腹部:自鸠尾至神阙为一尺,居身正中,故名尺中,或尺内、尺里。心下至脐的区域为腹部,故说“尺里以候腹”。脐下以外称尺外。尺外的区域有气海、丹田,故“尺外以候肾”。腹部尺肤理论把所诊察区域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天突至鸠尾为上部,称为“上附上”,鸠尾至脐为中部,称为“中附上”,脐至横骨为下部。称为“下竟下”。且与内在的脏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将腹诊区域划分为胸区、心区、心下、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少腹、右少腹等11个区域,规范了国内的腹诊医学。
六、独取寸口脉法
所谓独取寸口脉法,是只通过切取寸口部位的脉象而诊断疾病的脉诊法。寸口,位于手太阴经渠穴处,即腕上高骨旁桡侧动脉处。《灵枢·本腧》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手太阴也。” 一般认为,独取寸口诊法主要见于《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素问·五藏别论第十一》、《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等篇。
《五藏别论》在通行本中编次为卷三,所谓“别论”,是和正论、主论相比较而言的,是对正论、主论的补充,就是说,《五藏别论》是五藏的补充论述。本篇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藏、腑区分依据,第二部分阐述了气口问题。关于“气口”一词,王冰注曰:气口,则寸口也,亦曰脉口。以气口可候气质盛衰,故曰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曰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这个解释并不妥当。其实,气口、寸口、脉口同部位但名称不同却大有文章。马莳虽已发现《经脉别论》、《灵枢五色》和《四时气篇》用“气口”,《灵枢终始篇》用“脉口”,《六节藏象论篇》《灵枢禁服篇》用“寸口”,但不知其中奥秘。根据冲虚子内经新解构理论,《禁服》是雷公学派的晚期作品,主要是对人迎气口脉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始终》为雷公学派的佚散作品。《五藏别论》先解释了气口的作用、特点和作为切脉点的原因: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简言之,就是“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个解释未必正确,但说明了古人认为气口作为切脉点的必然性。
《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只阐述了经脉的脉象,故名之为“别论”,文章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多种影响脉象的因素以及不同脉象所表达的病症。文中有“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一句,故知讨论的是气口脉法的脉象。
《平人气象论篇》中有尺肤脉法的内容,也有寸口脉的具体记载: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内经虽然并未提出“独取寸口”,但简略介绍了寸口脉法的部位、原理等,标志着脉法变迁的开始,最后由《难经》完成了: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难经·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