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八胃足阳明脉

(2024-04-11 02:35:54)
标签:

健康

教育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经脉发展小史

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八胃足阳明脉

冲虚子

 

《足臂十一脉灸经》对足阳明脉的描述是:

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挟少腹,上出乳内廉,出嗌,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趾废,胻痛,膝中肿,腹肿,乳内廉痛,£外肿,頯痛,鼽衄,数癫,热汗出,(左月右坒)搔,颜寒。诸病此物者,皆灸阳明脉。

诠释并讨论:循:沿着,顺着。胻(héng),小腿。股:大腿。少腹:小腹,肚脐下。廉:边沿。嗌:喉咙。废:不能移动。頯(kuí):颧骨。鼽衄:流鼻涕和流鼻血。癫:癫痫。(左月右坒)搔:大腿部瘙痒。足阳明脉沿着小腿外侧正中上行,穿过膝部,再上行到大腿皮下表层。然后一分为二在下腹部两侧上行,经过乳房内侧边沿,在咽喉部位的皮下表现出搏动,再到口的两侧,最后到达鼻部。这条经脉反映出的疾病为:脚中指不能行动,小腿痛,膝部肿,腹部肿,乳房内侧边沿(胸前区)痛,颧骨痛,流鼻涕和流鼻血,出现癫痫,发热并出汗,大腿瘙痒,面部发凉。遇到这些病症,灸足阳明脉足大指间上趺阳脉处(冲阳脉)即可治疗。应当留意的是《足臂》并没有点出足阳明脉的起点。

《阴阳十一脉灸经》里的足阳明之脉:

阳明脉:(系)于骭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膑,出鱼股之外廉,上,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是动则病:洒洒病寒,伸,数欠,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惕然,欲独闭户牖(yu )而处,病甚则欲高而歌,弃衣而走,此为骭厥,是阳明脉主治。其所产病:颜痛,鼻鼽(qiú),颔(hàn)颈痛,乳痛,心与胠(q)痛,腹外肿,肠痛,膝跳,跗上痹,为十病。

诠释并讨论:骭(gàn)骨:胫(jìng)骨,小腿内侧的长骨。廉:边沿。膑:膝盖。鱼股:大腿部。环:围绕。颜:额部正中。洒洒( x x):寒冷发抖的样子。牖(yu ):窗户。鼽(qiú):鼻子不通。颔(hàn):下巴。胠(q):腋下腰上部位。肠痛:大约即俗称的肚子痛。膝跳:膝盖僵直、痛,跳:在这里指僵硬、痛。上:脚背以上。痹:麻木。

足阳明脉的循行路径为:起于小腿胫骨外侧,沿着胫骨往上,穿过膝盖,穿过乳头,再穿过面颊,在眼角表现出搏动,而环绕在额头中心点。原记载的主要病候是:寒冷打战,喜欢舒展身体,不停地打哈欠,面色发黑,身上有浮肿,发病的时候怕人和火,听到敲击木器的声音就大惊,恐惧,关闭门窗藏在屋内。疾病严重的时候,狂躁不安,登高而歌,脱衣乱跑,这就是厥病。这些都是由足阳明脉主治的。后学补充的主要病候为:面部痛,鼻子不通,脖颈痛,乳头痛,心和腹部痛,腹部肿,肚子痛,膝盖僵硬疼痛,脚背以上麻木,共十种病。

《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下均称经脉篇)对足阳明脉的描述: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诠释并讨论:頞中:鼻梁。颐:口角、后腮之下部位。额颅:前额。缺盆:锁骨上窝部。喎wi):嘴歪。胗(zhn):嘴唇溃疡。鼽衄(qiú n):鼽的意思是指流清涕,衄指鼻出血。膺(yng):胸部。伏兔:穴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足跗上:脚背以上。

胃足阳明之脉的循行路径为:从鼻旁凹陷处开始,左右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回出来环绕口唇,向下交汇于唇下沟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客主人穴,沿发际,至额颅中部。再到缺盆再下行到乳头内侧,再向下夹着肚脐(就是在肚脐的两侧)行至气街处。胃足阳明之脉还有四条支脉,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管辖了胃络于脾。腹内支脉,从胃下口出发,沿着腹部下行到气街处与主脉会合后,再下行经过大腿的脾关穴,直达伏兔部,下到膝盖,沿着胫骨前外侧,下到脚中指内侧。胫部支脉,从膝盖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到足中指的外侧。足部支脉,从脚背上分出,进入足大指,直到指尖。

原记载的主要病候是寒冷打战,喜欢舒展身体,不停地打哈欠,面色发黑,身上有浮肿,发病的时候怕人和火,听到敲击木器的声音就大惊,恐惧,关闭门窗藏在屋内。疾病严重的时候,狂躁不安,登高而歌,脱衣乱跑,这就是厥病。这几乎是一字不改地抄录了《阴阳十一脉灸经》里的话。后人已经不理解“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之类话的意思了,故生造出“是主血所生病者”一语,我们现在可以做字面翻译,但不能依此理解,主血所生病在这里是臆造词。为了不误导经友,我在这里仅翻译为本经所易患病是发高热而致发狂的疟疾、温病,自汗,流鼻涕、流鼻血,嘴歪斜,脖子肿,咽喉麻木,腹部因水停而涨大,膝盖胀痛,沿着胸、乳、气街、大腿、伏兔、胫骨外侧、脚背以上都痛,足中指不能屈伸。脉盛的深浅胸腹部都发热,胃热有余使人容易消化善饥,小便颜色发黄。脉虚的,则深浅胸腹部感觉冷而寒战,胃中寒而不能消化,胃中胀满。以上病症,凡是脉盛的都用泻法,脉虚的都用补法,体热的用速刺法,体寒的用留针法,陷下的用灸法,不盛也不虚的就在本经脉上取穴针刺治疗。所谓盛脉,指人迎处比寸口处的脉强三倍的,脉虚的就是人迎处的脉象弱于寸口的。

小结及讨论:

1、和十一脉灸经相比,《灵枢经脉篇》里的足胃阳明脉的变化可谓巨大,一是十一脉灸经并不明确此阳明脉和胃腑的关系,而在《经脉篇》里则得以明确。二是尽管足胃阳明脉的复杂程度略逊于膀胱经,但除了一条从头到脚的经脉之外,还发展有四条支脉,更特别的是体现胃经的经脉并不是主干而是一条支脉完成的。在十一脉灸经时代,医学家们尽管发现了经脉,但并没有发现经脉和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上述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还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里都看不到阳明脉和胃腑的关联。所以,在雷公学派中晚期,雷公学派的医学家们在发展、改造经脉时,一方面遵从了十一脉灸经对阳明脉主干的记录,同时通过增加支脉的办法完成以胃(以及脾)为核心的经脉系统构筑。这样的发展和改造是科学发现还是人为刻划,还是需要再研究的。

2、《阴阳十一脉灸经》继承了《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经脉循行路径,但发展了对易患病的认识,《经脉篇》对循行路径做了大幅度改造和发展,但“是动则病”一段完全抄录了《阴阳十一脉灸经》里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清晰的,也完全印证了我提出的雷公学派是十一脉灸经的继承者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