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三小肠手太阳脉
(2022-11-07 17:18:56)
标签:
历史文化健康育儿 |
分类: 经脉发展小史 |
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三小肠手太阳脉
冲虚子
手太阳小肠经在《足臂十一脉灸经》(本系列文章均简称为《足臂》,以下不再注明)中名为臂泰阳脉,在《阴阳十一脉灸经》(本系列文章均简称为《阴阳》,以下不再注明)里称为肩脉,到了《灵枢经经脉篇》时,为小肠手太阳之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对臂泰阳脉的描述是:
臂泰(太)阳脉:出小趾,循骨下廉,出臑下廉,出肩外廉,出项(此处缺失三字,冲虚子注)目外渍(眦)。其病:臂外廉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太)阳脉。
诠释并讨论:臂泰阳脉从手小指外侧开始,沿着外侧掌骨在小臂肚脉动,再到肩头外侧的皮下表层,再从脖颈处在皮下表层到眼睛的外角。臂泰阳脉易得病记得很简单,就是手臂外侧痛。治疗的办法是灸臂泰阳脉(的外踝之后)。描述简洁、简单是其明显特点。
《阴阳十一脉灸经》里称为肩脉:
肩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臂外,腕上,乘手北(背)。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臑以(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领〈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诠释并讨论:和《足臂》臂泰阳脉的循行路径不同,《阴阳十一脉灸经》肩脉的循行起点不是手小指外侧,而是耳后。从耳后开始,下行到肩头,再到小臂肚外侧的皮下表层,再到手臂外侧的皮下表层,到手腕,到手背结束。两者最大的不同除了方向相反外,肩脉和耳朵相关和眼睛无关。看过拙作《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一膀胱足太阳脉》的已经明白,“是动则病”和“所生病”虽然都是对病种的总结,但两者既非同一作者,更非同一时间。前者是原创者的记载,后者是后学的再一次的总结、补充和确认。对肩脉的相关易得病记载里,原创者记载的和《足臂》的臂泰阳脉比有了明显增加,后学也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喉痹。
《灵枢经经脉篇第十》对这条脉的学术发展是巨大的,首先其循行路线发展为: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眥,斜络于颧。(《灵枢经经脉篇第十》)
诠释并讨论:首先,名称改为小肠手太阳脉。其次,主脉继承了《足臂》臂泰阳脉从小指端开始,但终点却到了胃部并属管小肠。对循行路径的观察已经由粗枝大叶到了细致入微的状态,如:出踝中、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等描述都是极为细致的。除此之外,小肠手太阳脉还增加了两条支脉,从缺盆到颈到颊至目终于耳的可以说是综合、保留了《足臂》和《阴阳》的相关描述。另一条从颊开始到鼻到目内眦终于颧骨则是新的发现。
小肠手太阳脉对经脉的循行有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对易得病的认识则还停留在《阴阳》的状态,比如,已经发现了主脉和脏腑的关联:“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但没有发现心、胃、小肠和这条经脉在疾病上的联系,这不得不说是令人疑惑的。或者提示我们说小肠手太阳脉刚刚完成了经脉循行路线改造、发展,尚缺少疾病方面的实证。
(请关注冲虚子公众号“非阴阳五行”。学习科学的中医,让中医护佑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