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南泉寺遗址 太甲山造像

标签:
旅游济南南部山区南泉寺遗址南山梨园太甲山摩崖造像 |
分类: 走进济南 |
2008年6月12日,“走遍济南—南部山区”驴计划继续进行,驴友一行5人驱车前去探访了南泉寺遗址,徒步攀登寻找了精美的太甲山摩崖造像,下面便是此次行程的流水记录。
除去以往的驴小组成员,本次又加入另外一位超级驴友,即左边开怀大笑者老陶,此公乃一兼职户外拓展训练师,有丰富的户外经验。往右依次为阿强、小一、老马,拍照者是姜老,依然是本次活动的召集组织者。
“丫丫社区—济南周边景点”里是如此介绍南泉寺的:“10南泉寺
简介中将南山梨园的名号放在显要位置,不虚,南泉寺周边就是一片结满了果实的碧绿梨园,苍翠欲滴,与尽头的南泉寺及太甲山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而所谓的南泉寺,实际上为南泉寺遗址,原有建筑早已毁掉,其上由当地人投资建起了一座小有规模的“梨源山庄”,开发旅游经济,也算是先人为后世所留的一点惠泽吧。
南泉就在旁边,虽常年流淌,然由于保护不力,混沌杂乱,完全没了想象中的清澈剔透,实为憾事。
据百度《锦绣川流域泉池》的描述,可见南泉历史上的繁盛:“南泉
南泉边角有太甲亭,太甲山望亭之意。左下方有一“太甲亭重修碑记”,字已模糊,是一个关于太甲山的民间传说,大体意思如下:
“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後继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於歷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仲宫)。
太甲的儿子非常不孝顺,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太甲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太甲死的时候,找看风水的给他挑了块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怕儿子和他对着干,太甲告诉儿子一定要把墓建在山顶上。结果儿子在太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愧对父亲,父亲活着的时候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就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上,所以太甲陵就建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阴差阳错的故事中,深含对后人孝义的警示。
说起此次登山,开头就遇到了难得的失误,兄弟五人沿着眼前的山峰披荆斩藜走了一大段没有路的山路后才发现“此路不通”,无奈下只得返回原处,欲打探清楚后再行前进。
由于携带物品较多,亦临近午间,遂决定野餐,先填饱肚子以补充体力,同时也是为了减轻负荷。
看上去风景倒不错,垂柳、小池、石凳,远处是俺等的野餐:纯净水、面包、饼干、榨菜、凤爪、鱼罐头、羊蹄...还有阿强和老陶从附近寻来的冰镇啤酒,虽简单,却乐趣,闻着清香气息,看着巍峨青山,聊着笑谈逸闻,真是快意人生啊:)
瞧,这就是俺等野餐的地方,风景如画,何等的惬意,唯一可惜的是远处的山峰未能踏及,那就是一开始失误走错路的地方。
餐毕,小憩,瞥见一只藏在石洞里的青蛙,情趣盎然——这就是山间的乐趣。
不敢耽搁,收拾完残羹,带着懒散与轻松,开始另一条路的跋涉,去寻找藏在山中的太甲山摩崖造像。登山前,先行瞻仰了南泉寺遗址,实际上就是梨源山庄,算是对先人的敬仰。
山庄内有一自筑泉池,用流自山腰的清泉泡酒,羡煞人,看吧,生平好酒的姜老不由自主地仔细端详,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要是不登山不驾车,估计他非得痛饮几杯不可,呵呵
这就是由南泉寺遗址通往太甲山的小路,三驴的身后墙壁上写着“严禁带火种上山”“看佛”的红字,是对山客的劝导和提示。“看佛”中的“佛”估计就是太甲山上的摩崖造像了。
说实话,登过不少山野,太甲山不算艰难,只是有点险要。由于小有名声而为世人知晓,自然或人为的山路多已形成,山驴只要沿着指引前行即可。
图中的山石上写着前辈留下的“走南别上东”的白字,看得出此处岔路常导致的混乱。
一路上,类似图中的红箭头标志很多,一直到山顶的摩崖石刻,感谢前人,使后人少了很多的迷失。
“丫丫社区”里提到太甲山“半山腰险道,令人眼晕,心惊肉跳...”这是此次登山唯一令人有些许恐惧之处,看看图中这几处山道吧,左边是悬崖,右边就是深渊,绝不能三心二意的,要不然...别要不然了,不受啦,后怕!
提到山路,还有一幅反映下山时情景的照片,一并发在此处,作为对照,可以清晰地看出路途的艰辛。人的力量虽大,然,融在山野,顶多就是一撇一捺两条腿,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站稳——人生何尝不是?!
登上平行的山腰间,累,热,小憩,姜老、老马,何等的形神兼似,嘻嘻,雕塑了都!
仰视,悬崖,清秀、苍翠,颇有小江南韵味儿。
慨叹“壮丽山河”的同时,不由得敬佩劳动人民的辛勤——远处山脚下的“月”形淡色是一片新开垦的农田(前面迷路时俺等曾到过),真正地“粒粒皆辛苦”啊!
前面休息处不远就是本次山驴的主要目的地——太甲山摩崖石刻,三尊隋唐佛像,呈倒“品”字型排列,数量虽少,却很精致——当然,像图中右边塌陷的地方是不是之前也有佛像,不得而知,然,能历经千年存留下来,作为文化的传递,同应引起后人的敬仰和膜拜。
由于坐落在山阴,少了风化的侵蚀,佛像保存地较为完整,除了下面一幅造像鼻子有被破坏的痕迹外,其余皆保存完好,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的结晶,1995年该造像被列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正有了佛道的存在,太甲山凸增了几分灵气。
山脚下南泉旁边竖立的“太甲山摩崖造像”石碑。
(甚为可恶的是,常有不法贼人为谋私利而打这些文物的主意。2012年5月份,太甲山上的这三尊造像就险些被人偷走,所幸未能得逞。7月份,长清莲花洞的两尊佛像头被人盗走,三个月后被追回。如何对这些户外的历史文物进行妥善保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反思。)
再跨过几段刺激的山路,便到达了此行的终点,即图中休息的地方——然,这并是目的地,俺等本来是要沿这块山石下面的缓坡前行一直通达图中远处的悬崖处的,可惜同样是“此路不通”——不,说错了,压根儿就没路,即使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的鲁大先生来了也白搭。
按照地理学说,南北方的山区别是明显的,最大一点就是南山多秀丽而北山则大都险峻且棱角分明但却不美,用小一的理解就是“光秃秃的,除了松树就是柏树...”然,此处的太甲山却不同,烟雾氤氲,气势不凡,秀丽异常。
站在上顶朝下看,来时的山门和南泉寺遗址依稀可见,大好山河尽收眼底,何等的气魄!
“山高人为峰”往往是每一次攀登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次攀登的起点。
路在脚下,前方还需要我们去开拓和发现,生活就是如此,永无尽头,永没结束,一切都是终止,一切又都是开始。
南泉寺、太甲山,不也是吗?!
(注一:2008年06月12日,与姜老、老马、老陶、阿强一同探访济南历城仲宫南泉寺遗址、太甲山摩崖造像。)
(注二:此文原发于“小一和尚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yihe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