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铁公祠

标签:
旅游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铁铉靖难之役小沧浪 |
分类: 走进济南 |
xy这几天正读《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讲到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兵部尚书铁铉守卫济南城的故事,感触颇深。
想起大明湖畔建有铁公祠,赶上昨日好天气,遂去凭吊了一番。
由公园西南门进,向北到摩天轮,东边不远处便是铁公祠。
铁公祠现为一处庭院式院落,内有铁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览楼、小沧浪等建筑。整个院落由曲廊相围,东廊壁有各式花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西廊壁嵌有清代铁保、阮元等书法家的题刻,潇洒俊逸,深厚隽永,东廊帧帧小品与西廊幅幅墨迹,珠联璧合,遥相辉映。
祠堂居庭院东北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檐出厦,歇山起脊,堂内四壁有碑刻多幅,正中立有铁铉铜像一尊,供游人参观祭拜。
铁铉(1366—1402),河南邓州人。他深受朱元璋赏识,赐字为“鼎石”,任都督府断事。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登基,任铁铉为山东参政。后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发起“靖难之役”,从北京发兵南下,兵至济南时,铁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师,抵抗燕军南下,几次挫败燕军,并焚毁他们的攻城器械。朱棣久攻不下,只好撤兵,建文帝朱允炆闻报,擢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再次兴兵,绕过济南,攻下金陵,自立为明成祖,然后发兵复取济南。铁铉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朱棣亲审铁铉,铁铉坐在地上,大骂朱棣叛逆。朱棣先后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锅,死时年仅37岁。相关事迹,明史均有记载。
据资料考证,自明代中叶起,当时的官府便先后在华阳宫为铁铉塑像,在纪念铁铉及其他六名为反抗朱棣遇害的人的“七忠祠”为铁铉设立祀位(原址在西门高都司巷以东路北胡同内,胡同就叫“七忠祠”)。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又在大明湖北岸捐资复建了铁公祠。同治三年(1864年),济南知府萧培元重修祠堂,并塑铁铉像,供在祠内。1929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陈调元主持山东事务时,又把张宗昌拟建安澜阁的材料增建“湖山一览楼”及“八角亭”,遂成现在规模。新中国成立后,铁公祠又多次重修扩建。1995年10月15日,铁铉后裔、第二十二代孙铁明正来到大明湖畔,凭吊先祖,捐资修祠。目前祠内铁铉铜像便是铁明正先生捐赠,内壁碑刻也多是这次重修时所镌。
“凡我铁氏后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全民族安定团结,为国家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努力奋斗。”如今,铁明正的铭志文字已被镶嵌在了祠堂内,与公相伴。而这也正是万千济南人民纪念缅怀铁公时的真实心迹啊。
铁公祠南面有得月亭,乃历代名人居士聚会之所。
亭前有小沧浪,是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铁公祠时仿照苏州沧浪亭所建,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长方形式,歇山飞檐,檐下悬山东巡抚觉罗崇恩题写的“小沧浪亭”匾额一块。
庭院西廊壁有古碑刻多块,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院门两侧刘凤诰诗铁保书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石刻,另有张之万张之洞兄弟及书法家阮元等人作品多幅,均属佳作。
(注:得月亭建于1929年,说是“历代名人居士聚会之所”实为不妥,自我检讨。感谢前辈“老济南味儿”批评指正。2012年3月19日10时4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