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广州市治水办首次全面公布全市最新的市级和区级河长名单,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等13位市领导成为42条省、市主要河道以及重点黑臭河涌的河长。南都记者同时获悉,广州市治水办在4月2 8日针对南都报道的天马河污染问题,开出了河长问责第一单。
这充分显示了广州水环境治理的决心。当然广州一直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这次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力度更大了,市领导亲自挂帅,并且将市领导在内的所有河长公之于众,这种做法以前似乎没见过,决心和诚意都足够。
水环境治理的确不容易,有两件事我印象深刻,一是市长温国辉前几天到天河区调研督导水环境治理工作时强调,“水环境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我认为这是科学的判断,同时也揭示出局面的复杂、任务的艰巨,因为岸上就涉及到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了,而不仅仅只有水这一个对象。
再就是上个月25号到市水务局参加一个有关违法排水行为有奖举报办法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水务局领导反复强调要查清每一个污染源,甚至用了“扫楼”这个词。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攻城拔寨、落地生根的态度和做法,值得肯定,它表明政府治水杜绝浮于表面,而是切切实实地接地气,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然后“逐个击破”,加以解决。
尤其是,这次还真正开始对河长进行问责。依照省、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有关规定和《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一是启动对天马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不力相关工作人员责任追究,再就是启动对白云区和龙水库混凝土搅拌站违法排污事件工作不力相关工作人员责任追究,这些都是积极的气象。但是究竟应该如何问责,恐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河长毕竟不是“河仙”,那么多的问题要他一个人负责也不太合理。
政府可以说开始不遗余力,下一步或许应该发动社会参与了。水务局制定违法排水行为有奖举报办法表明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而且据说还有设立民间河长制的设想。水环境治理没有社会力量参与是不行的,何况广州社会环保组织众多,市民参与意愿强烈,这方面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动员、组织,政府如何与他们对接。从另外一个角度,水环境治理的社会参与其实也可以当做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的一个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具体实践,社会的转型、发展、进步才有了抓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理论口号上。
2017年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