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共享单车重塑产业秩序”。报道说,共享单车在“改造”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在重塑一些行业的既有秩序,对诸如单车铺、修车行、出租车等行业而言,行业的变革或已来临。而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也为传统制造业创造了新动能,促使一度沉寂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焕发生机。
这件事很典型地反映了互联网带来的全方位的冲击和改变。以共享单车为例,冲击和改变是多方面的:看得见的当然是我们的出行方式,更多的则集中在看不见的领域,主要是我们的人文生态领域:一盘散沙的社会结构因为共享单车的连接而变得紧凑,新型社会建设已然提上议事日程;与此相关,共享单车被冠以“国民照妖镜”的称号,直指我们向来欠缺、一直为世人诟病的社会公德,具有普遍适应性和约束力的规则和规则意识开始变得迫切,可敬的王则楚老先生也适时提出了“共享道德”的概念。而现在,它对行业的“重塑”又见诸报端……我感到很好奇:那些共享单车的创业者们事先有没有想到他们带来的这些变革?
当然也不是没有不同意见。一位资深的网络营销策划和互联网生态研究专家就在朋友圈说“这类商业模式的特点是资本故事很完美,商业模式较幼稚!因为它伤害了最底层百姓的生存机会:自行车销售、维修、摩托车搭客……想想看,这些失去生存机会和生存能力的最底层百姓会做什么?所以,不是国民缺陷而是商业模式的严重BUG!”据说共享单车遭受的种种“迫害”,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这些生存机会受到伤害的“最底层百姓”。但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其损毁共享单车的理由,何况他们始终是少数。最重要的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代的潮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尽管会有曲折、反复。
共享单车在重塑行业秩序,推而广之,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秩序,外在的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形态,内在的就是我们的心智,它带来的是文化的革命、我们固有人性的改变,“化性起伪”呈现出全新的面目和方式,而且更深入、更加“无远弗届”。对这一变革,我们必须正视它,并作好积极的应对。任何的抱残守缺、袭人故智,都是逆潮流而动,万难持久。
2017年2月20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