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河、荔湾、海珠等多区纷纷公布了公办小学地段招生微调方案,对此很多业主难以接受:由于地段微调,部分业主血本购买了“学位房”,却无法入读心仪学校。尤其是天河的一位业主,提早几年举债花近700万买下了学位房,最后竟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媒体甚至用了“悲催”这样的字样。
首先必须明确,所谓“微调”是相对于去年的调整,并不是先公布了一个今年的方案,结果却“出尔反尔”,如果真是这样教育部门可就被动了。“微调”方案其实就是今年的招生方案,只是相比于去年有一点变化,而且从报道来看,这些变化似乎年年都有,也就是说,每年都有“微调”。
我相信教育部门作出这样的“微调”肯定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正如天河教育局有关人士所说,一些新增楼盘最近的小学已经没有学位提供,“根据楼盘周边学校学位情况及相对就近原则,划分地段对口小学。”而家长的说法则是“学位划分应以就近原则并非楼盘新旧为标准”。一个要“就近”,一个却说就近的学校已经没有学位了,矛盾于是产生。
“入学难”是个年年讲的话题,而且具有时间性,一到某个时间节点这个话题就会产生、被拿出来讨论。其实所谓入学难,我认为准确的说法是“入优质学校难”,或者更进一步再准确点,“入家长心目中的优质学校难”。如果不考虑这些,或许入学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哪些是家长心目中的优质学校呢?无非还是从前那些省一级的名校。虽然这些年广州早已不搞什么省一级市一级学校了(高中还有),但惯性还在、影响还在,要家长一下子摈弃这样的名校意识也绝非易事。
有关部门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其中之一是名校兼并周边的学校,比如我的小孩上的那所小学就已不复存在了,连同另外几所学校一起被附近的一所省一级小学兼并,挂上了那所小学的牌子,师资也互相流动。记得当时还引发过一些讨论,比如认为毁灭了一所学校的传统、打破了某种文化传承,等等。但在普遍的上优质学校的社会心理定势下面,这些议论没有任何作用。
现在似乎更进了一步,开始实行学区化办学。所谓学区化办学,我的理解是各个区选定一些龙头中学,然后分别以这些龙头中学为核心划定一个个的学区。具体做法各区或有不同,但大体的思路却是一致的。不管是名校兼并还是所谓学区化办学,其实目的都是为了消弭学校之间的差异,实现教育均衡,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提供优质学位,这样家长就不会老是盯着那些传统名校,实现真正的就近入学。
但这些始终还是“末”的功夫,“本”还是在于大力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前不久广州公布了今年的重点项目,其中“社会事业重点项目”中就有“保障学校建设”一项。如果我们建学校能够像建地铁、机场那样一掷千金,或许入学难的问题就可以真正解决了。
2015年4月9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