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14-09-25 16:35:14)

                  

      最近一段时间,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委员会组织代表接连调研了广州市近现代的一些历史文物,还去参观学习了外地的一些经验做法,感觉广州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广州的近现代历史在广州的整个历史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广州之成为今日之广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这段历史。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肇端于鸦片战争,在此之前,广州地处边陲、偏居一隅,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完全是个边缘角色。但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地理想象,中国不再是“天下”,而是“诸国同时并域”中的其中一国。与此同时,广州也一下子从天高皇帝远的偏远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与世界最为接近的潮头,从此广州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并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每一个历史节点上都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广州的近现代历史也成为广州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今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最近这些年,广州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由于时过境迁,特别是城市的飞速扩张和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根据我们的调研,我认为这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权不明。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历史文化资源的产权纠葛不清,广州往往不拥有其产权,这给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可谓广州近现代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历史文物,但由于它在海军军营里面,导致多年来一直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开发、利用,极大地窒碍了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说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陵园位于白云山马头岗,面积100多亩,由公墓、纪功亭、纪念塔3部分组成,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1945105始建,194797日落成。但现在公墓几乎不存,仅有的墓门置身于服装市场,居然被改造成了一个军队家属院的大门;纪念亭在一个菜市场里面,纪念塔又是置身军营,与一家酒店的后墙贴面相连,不仅外人不得而入,甚至连市里有关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进去一趟都不容易。这些都给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其次是分布散乱,不成系统。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当初可能都是独立建成,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有的消失了,仅存的也都被高楼大厦、马路等等分割得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城市的石屎森林当中。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新一军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原先是一个整体,现在被广园路分开,而且里面早就塞满了各式建筑,陵园的整体格局早已荡然无存。

第三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其独特性,往往与海外华人和台湾各界有极强的关联性,人们往往各持立场,有些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如何协调也是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在这方面可能需要更高层级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就是跟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一样,广州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同样遇到了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日益艰巨。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我认为首要的一点是加强立法保障。广州现在已经制定颁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例规章,这些既是我们进行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尚方宝剑”,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

在具体做法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全市一盘棋,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拆东墙补西墙。可以考虑将全市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按照时序,分成鸦片战争系列、洋务运动系列、维新运动系列、辛亥革命系列、国共合作系列、新民主主义革命系列来进行统筹规划、系统保护。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条理、有步骤,不使有任何遗漏。同时,使人们——包括从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和广州市民、外来参观人员——对广州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既有利于保护,也有利于宣传、推广。

另外就是跟军队积极沟通,解决多年来困扰广州的一大难题。这方面其他地方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旅顺当地的驻军专门成立了涉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机构,全力与地方政府对接,以便更好地保护、利用军营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点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强音》2014年第八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