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14-09-25 16:35:14)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说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陵园位于白云山马头岗,面积100多亩,由公墓、纪功亭、纪念塔3部分组成,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但现在公墓几乎不存,仅有的墓门置身于服装市场,居然被改造成了一个军队家属院的大门;纪念亭在一个菜市场里面,纪念塔又是置身军营,与一家酒店的后墙贴面相连,不仅外人不得而入,甚至连市里有关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进去一趟都不容易。这些都给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其次是分布散乱,不成系统。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当初可能都是独立建成,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有的消失了,仅存的也都被高楼大厦、马路等等分割得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城市的石屎森林当中。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新一军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原先是一个整体,现在被广园路分开,而且里面早就塞满了各式建筑,陵园的整体格局早已荡然无存。
第三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其独特性,往往与海外华人和台湾各界有极强的关联性,人们往往各持立场,有些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如何协调也是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在这方面可能需要更高层级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就是跟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一样,广州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同样遇到了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大拆大建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日益艰巨。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我认为首要的一点是加强立法保障。广州现在已经制定颁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例规章,这些既是我们进行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尚方宝剑”,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
在具体做法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全市一盘棋,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拆东墙补西墙。可以考虑将全市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按照时序,分成鸦片战争系列、洋务运动系列、维新运动系列、辛亥革命系列、国共合作系列、新民主主义革命系列来进行统筹规划、系统保护。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条理、有步骤,不使有任何遗漏。同时,使人们——包括从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和广州市民、外来参观人员——对广州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既有利于保护,也有利于宣传、推广。
另外就是跟军队积极沟通,解决多年来困扰广州的一大难题。这方面其他地方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旅顺当地的驻军专门成立了涉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机构,全力与地方政府对接,以便更好地保护、利用军营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点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强音》2014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