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社以“每年数十亿元档案保管费去哪了”为题对现在的档案收费作了报道,根据报道,每年这么多的档案保管费,为何要收?花在何处?统统是一笔糊涂账。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同样也是蒙查查。
看完这个报道,我首先想到的还不仅仅是档案保管费的混乱,而是我们的这个人事档案制度非改不可了!
说实话我对人事档案什么的一直没什么好感,一提起它,想到的总是组织、审查、机密等等这些吓人的字,再就是为了档案而跑断的腿、磨破的嘴,以及充满屈辱的赔笑脸。多年前我们单位的一位领导跟我说他特地调阅了我的档案,我至今想起来仍耿耿于怀:里面是我迄今为止的全部印记,而且还有父母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资料,我自己看不到,反而他随随便便想“调阅”就“调阅”了,真有被人完全掌控玩弄于股掌的感觉,超不爽。
据说中国现今的人事档案制度肇始于延安时期的干部审查制度。那时候很多人投奔延安,因为担心鱼龙混杂,于是对每个干部进行审查,主要是审查他的过去经历、思想觉悟、品质能力、社会关系等等,看他是否“纯洁”。审查结果要写成组织鉴定,与个人交代材料等一起,共同构成干部人事档案的最初基本内容,慢慢地就形成了中国的人事档案制度,并沿用至今。根据这样的制度设计,人事档案代表单位组织和上级领导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暗中跟踪监督,如影随形,相伴终身。政治忠诚与道德纯洁是其最初设定的主要考量目标,家庭出身、个人经历、政治立场态度、组织审查结论,以及其他凡是组织认为可以反映说明某个人的行为操守、工作能力、荣辱浮沉的材料,都可以收藏登录,保存在案。很多时候,它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里面充满很多辛酸甚至悲惨的故事。
可以说,时至今日,这样的人事档案制度已经失去了其继续存在的法理基础,原因无他: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社会关系充满各种各样的人身依附,而每个人身份的界定则依赖于档案、户籍和单位——这三者可谓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社会关系网上的无数节点,将每个人牢牢地捆绑在那些节点上,充满人身管控,使人毫无尊严可言。而今天的中国正在转型为权利社会,每个人都是完全自主、自足的权利主体,他可以自由迁徙,完全不必依附于任何人或组织——除非他自己愿意,而那也是基于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而不是被逼或你别无选择之下的被迫。在这样一种自由流动、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普遍的社会交往的背景下,人事档案早已显得不合时宜了,日益增多的“死档”、“弃档”就是典型。
这次新华社的报道,我认为只是揭开了这种不合理的人事档案制度的冰山一角,冰山之下远不止档案管理费收费混乱这么简单。很希望这可以成为一个契机,撬动这种不合理的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还每个公民以自由和尊严。好在1980年4月16日起施行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第十九条第五款说“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算是给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些合法依据。
2014年8月13日《南方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