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广州市首次公开“海选”明年的民生实事,不设题目,让市民自己选出最关心、最盼望解决的民生实事,按照有关负责人的说法,“这就好比之前是‘套餐’,现在变成了点菜,更加透明公开民主,可以有效地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能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这真是一件很好的事!广州每年都会公布要办的民生实事,一般是十件。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些实事虽然冠以民生二字,但实在太过于高大上,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这次居然可以让大家“海选”,让市民自己话事,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是会有多少人参与,以及他们都提了些什么样的“民生实事”?之所以好奇,是因为现在大家对政府的这类行为总是半信半疑,不太相信政府会来真的。想想的确也是,民众哪有什么话事权呢?否则就不至于到如今“民主”对我们而言都还是稀罕之物了。至于想知道市民都提了哪些“民生实事”,就是想对比一下最终入选的民生实事跟市民提的是不是一样。所以,如果真要追求“透明公开民主”,就应该将一切都公开。
既然是“海选”,我也立马提一个。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改制、农转居等等一些事项以后,广州遗留下了很多跟社保有关的历史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些退休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很多人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过他们的诉求,甚至还引发过诉讼,我也经常收到这类邮件。这可算是真正的民生实事了,似乎也很符合“合法性、针对性、普惠性、可行性”这些原则,完全有资格列入进去,对这类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的清理普查,彻底解决。
其实所谓民生实事,无非就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保这几项,而这也恰恰涵盖了一个人一生之所必需。将这几样解决好,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至少大家不会像现在这样没有安全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首要的是体制机制,其次就是投入——这两者其实一体两面,体制机制正是为了保障充裕的投入,没有投入,一切都是空谈。
据说广州还准备建立长效的民生实事“海选”机制,专门出台了《市十件民生实事办理工作程序规范(试行)》,从8月上旬一直到12月,都在征集意见:先是公众,再是政府各部门,然后是“两代表一委员”,再后是政府党委的常务会常委会,通过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然后再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后经过人大审议,表决通过后施行。经过这么多轮次的“咀嚼”,最终出台的民生实事想必是非常“民生”的吧?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4年8月8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