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广州小部分出租车上曾经试验性安装了前后摄像头,因后摄像头正对准车内乘客,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日前有记者获悉这部分试验性摄像头疑因涉及隐私问题已被全部拆除,短期内广州不会在出租车上开展大面积安装摄像头的工程,个别司机自行安装的除外。
的士里面装摄像头毫无疑问会侵犯乘客的隐私,我认为这几乎无需讨论。有人说的士属于公共交通工具,而根据《广东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公共交通工具都应当安装摄像头。但我想的士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巴士、地铁之类,它其实是有相当的私密性在里面的,甚至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因此并不完全适用于《广东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假如严格做好后台数据信息管理、不让视像资料泄露行不行呢?道理上说说可以,但以今时今日我们的信用水准,谁会放心啊?反正我是不放心的,而且感觉时刻被监视,很不爽。
的士司机倒是很欢迎,说安装摄像头后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在面对某些乘客的无理取闹时可以更加理直气壮,也可以震慑一些想要打劫出租车的犯罪分子。但我想不能让无辜的市民为粗野乘客或潜在的犯罪分子买单,毕竟那是少数,你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作为而绑架多数人的权利。
的士装摄像头,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日益为人关注,记得早些年伦敦装“天眼”就引来很多人的惊恐,有好事者甚至统计出伦敦奥运期间每个人出现在监控视频中的频率是77次,近来引发全球关注的网络监控更让人惶惶不可终日。
客观地说,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类似街头、长途巴士、公交车这样的公共空间安装监控视频是必需的,但必须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他人的权利边界——不可侵犯他人的权利。这个度如何把握呢?一时半会难以说清,只能比喻:在大巴上装摄像头可以,在的士上就不行。当今尤其需要警惕以公共安全的名义强化这方面的监控,毕竟现阶段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权利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否则我们就不要奢谈什么文明了。
广州幸好将这些“试验性摄像头”全部拆除了,并表示“不会在出租车上开展大面积安装摄像头的工程”,但却留了两个令人担忧的尾巴,一是“短期内”——那么长期呢?难道以后还打算这么干?二是“个别司机自行安装的除外”,我很担心一些司机被“自行安装”,毕竟相对于公司及其背后的公权力,他们几乎处于绝对的弱势,根本谈不上什么自由选择权。
2014年6月6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