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都区公开了今年的“三公”预算,其中区级会议费预算为2850万元,居各区之首。对此,一直关心“三公”经费公开的广州政协委员韩志鹏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这天价会议费究竟打算怎么花?会议的数量、标准、名称、内容、时间、地点、人数,为何不可以向纳税人报告?”韩委员并且不无调侃地说“花都今年估计要开星际会议,又或者是宇宙性会议,否则,一个区一年会议费预算2850万,很难解释。”
大家或许对2850万元的会议费感到有点抽象,为此韩委员特地算了一笔账:“每年大概250个工作日,那就是平均每天开会要花11.4万元,就算除以整年365天,也要花7.8万元一天,这数据太吓人了吧?”他还强调,根据广州市正拟定的会议费管理办法,会议费每人每天花费不得超过280元,而且其中200元是住宿费,“区里的会议大多都在本地吧?除去住宿费,每人每天也只能花80元,真不明白2850万是怎样得出的。”
花都区有关部门倒是及时作出了回应:“2850万元会议费的预算是由全区155个预算单位及镇街报送的会议费预算数据汇总而成(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各事业单位),主要项目包括区人大、政协会议;由区政府主导的大型活动;各系统行业的培训工作会议,如全区综治维稳工作会议、教育系统每年近万人的培训会议、森林防火工作会议、‘三防’工作会议、全区干部轮训、村居换届选举培训工作会议等等。”
对这个回答,韩委员并不满意,而记者也做了个统计:根据花都区已公布的2014年相关“三公”预算数据发现,共有70个单位在其相关部门预算中单列了会议费预算,合共1225.72万元,与2850万元的全区会议费总数之间有1624.28万元的差距,那么,这多出来的1624.28万元是怎么来的?准备怎么花?没有任何说明。
很显然,花都区有关部门还欠缺一个更清楚明白的解释交待。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至少有两个环节存在问题,一是预算的编制。经过近一两年的喧嚷,广州“三公”经费公开的水平应该说大有提高,但显然还存在相当的提升空间,那就是还是不够细,还没有细到不可化约的程度。这次花都区的会议经费预算就是典型,只是一个笼统的数据,而且全体与部分之和还不对应,违背了基本的数理逻辑。只有将每一次会议的名目、时间、地点、出席人数、费用等等都交待清楚,才算合格,仅有一个笼而统之的数字,很难让人信服,也很难让人不产生种种联想。
之所以如此,跟预算的模板太过于粗糙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尽管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预算模板,但显然还不够细致,就像填一张表,只要求填你家里有几个人,跟要求填你家里有哪几个人,要求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的预算模板在很多方面显然还停留在笼统、粗糙阶段,严格说来还谈不上真正的公开。
这样的预算是怎么通过人大审议的?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环节。最近一两年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力度强化了不少,尤其是从省到市,都实行了人大对部门预算编制的提前介入,通过提前介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花都人大有没有提前介入部门预算的编制?如果有的话,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只能说人大对政府预算的提前介入、审议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出现这种问题怎么解决?首先花都区政府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说明,因为预算已经人大审议通过,获得了法律地位,再去修改已经不可能,否则就真视同儿戏了。除此之外就只能寄望于明年初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今年二月广州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监督预算办法(修订草案)》特别规定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就是看“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市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花都的这个天价会议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必须要接受花都人大的审查:这些钱到底开了哪些会?花了多少钱?那多出来的1624.28万元又是怎么花的?等等。如果不经过这样的审查,人大监督预算什么的就是一句空话了。
总之,这件事暴露出我们“三公”经费公开的很多问题,表明我们在“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方面还有很多未尽完善、亟需改进的地方,同时,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审查也必须要加强。
2014年4月16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