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制定的《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下发一个多月就迎来首次启动的“大考”,结果问题多多:公车停驶靠自觉、城管执法引发冲突、半夜决定启动应急,短信覆盖面太小……是执行有问题?还是应急预案的制定本身有问题?
客观地说,我觉得出现这些问题其实很正常,毕竟是第一次,毕竟牵涉面又这么广,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属不可避免。
或许正因为如此,必要的检讨、反思、总结就不可缺少,甚至还显得十分迫切。检讨反思其实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而是全面梳理、总结预案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有的可能是执行方面的问题,比如最为公众关心的公车停驶20%,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是什么原因?今后将采取何种措施?等等。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似乎各个单位都积极响应,但如何验证?如何知道他们在很好地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表明预案在执行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再就是预案本身有没有值得修改完善的地方?这其实跟预案的执行是一体两面的事。如果预案不合理,那么执行起来自然就不得力;反之,如果预案很合理,执行起来就会顺畅得多。
其实这类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本身就很有难度,当初发布的时候舆论就提出过种种疑虑,尤其是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比如有人曾说空气的污染有一个长期集聚的过程,等到要启动预案的时候,污染往往已经到了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时候启动预案还有什么意义吗?结果这次果然如此,套用南都的新闻标题,“预案夜来急,晕头转向时,灰霾已从良。”很简洁,也很形象。惟愿今后在空气污染的预判方面多下点功夫,提高预判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投入。
预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反思总结,我认为社会也应该要反思。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社会成员视规则如无物,非要有人强力威逼才会不情不愿地守点规矩,一旦放松,立即就乱了套。这次启动应急预案也是这样,明明规定预案一启动相关的很多活动就应立即停止,可偏偏有人还要烧烤、工地还要施工……难道非要像梁实秋先生在他的《排队》中说的那样必须要有一根鞭子人们才会守规矩排队?如果我们不喜欢污浊的空气、渴望空气清新的话,那么就要一起来努力。怎么努力呢?很简单,严格遵守类似《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这样的规章就好了。千万别心存让别人去遵守、就我一个人“偷个鸡”的念想,要知道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是有千万人也这样想的;千万人都这样想的时候,不就是一盘散沙吗?难道我们非要一直这样下去吗?
2014年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