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8日,广州市迎春花市节庆活动组委会代表团与广州市文联专职主席携同几名本土书画名家,乘坐武广高铁到湖北推介广州迎春花市,正式向武汉市、湖北省的人民发出“来广州过年,到花城看花”的邀请,没想到却遇冷,武汉市民说广州更好玩的是长隆欢乐世界,更有名的是“吃”,“逛花街看个花,能看出什么呢?”当然也给了一个面子,“把这些都尝过了,有时间再去联游个花市吧。”
这真是一个想当然的馊主意,以为通高铁了,“武汉市、湖北省的人民”会趁便来凑个热闹、看个花市。没错,“武汉市、湖北省的人民”的确很爱凑热闹,但在我这个“湖北省的人民”看来,春节期间专程来广州看个花市,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春节期间,家人团聚无疑是首选;如果外出旅游,怎么可能在这么重要、精心筹划安排的时刻随随便便来广州看个花市?不说去欧美,怎么着也得去个东南亚啊!何况人家武汉人都说了,“一年来湖北做旅游推介的城市就有二三十个,哈尔滨的冰雕、三亚的海听上去都比花市要有意思。”真不知这个主意是谁、又是怎么想出来的,可惜了那么多人的车马费!据说这个组委会还打算继续向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推介广州花市,向香港澳门甚至东南亚一带推介还可以,毕竟那里有更多的同声同气;向哈尔滨?省省吧!
花市应该怎么搞?一句话:过去怎么搞,现在还怎么搞。据说广州花市遭遇尴尬,我不知这尴尬所为何来,如果是指在武汉遇冷,那也是自找的!花市早已成为广州春节重要的一部分,每年从各区的花市选址、花档拍卖、花价预测等等新闻中,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愈来愈浓的年味儿、愈来愈近的新年脚步。到了花市开张的那天,十里长廊,灯火辉煌,人流如海,鲜花如潮,满街喜庆,情侣浓情相依,全家扶老携幼,人人笑颜如花、情浓意浓——这难道还不够?我也完全不相信会出现人流稀疏难以为继的情况,不信你发个消息说取消花市试试?
最近几年时常听闻说要“做大花市”,我不知怎么样才算是“做大”、怎么样才能“做大”。广州人向来恬淡闲适雅致,形成了不徐不疾、轻松自在的独特市井生活,而花市正是这种市井生活的最好写照。现如今你要做大做强,轰轰烈烈?高大气派?或者像杜甫说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果真如此的话,只怕往外推介不成,广州本地的市民都被这样的嘈杂喧闹、泰山压顶吓跑了。
又说要将花市延长到正月十五,当初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说这样属于不敬畏传统。对此我完全同意,对一个多年形成的传统说改变就改变,实在是缺乏敬畏之心、敬重之意,太随意自大了。而且这还会引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花期的问题、城市清洁养护问题、道路交通问题等等。还是广州市民廖姨说得对,“行花街”之所以成为广州过年传统特色,就因为其有特定时限,若每天都有花街,就“不矜贵”了,“倒不如去芳村、陈村花卉市场!”这才是真正的危险,真这样的话,别说申遗,连能否存续、存续多久都令人担忧了!这让人想起了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提出了“天天都是泼水节”的口号,结果引来民俗专家的扼腕痛惜和强烈反对,认为这样下去的话很快就会使泼水节消失掉——当然会消失啦,原本是一个民族隆重、喜庆、吉祥的神圣仪式,结果被你变成了赚钱的一场演出、工具,一早就被你毁灭了!
但愿广州的花市不要这样,还是延续过去的传统做法为好,为广州的市民街坊服务。至于向外推介遇冷,我觉得这也完全正常:广州的本土历史民俗文化本来就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甚少属于全民的共同文化记忆,对于外地人基本上没有“未去之时心生向往,已去之后不期而遇”的美好文化心理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一味地推介引客了:你来,我无任欢迎;你不来,我照样自得其乐——这难道不正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人文气质?
2014年1月9日《南方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