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间再无红线女,红氍毹上有来人

(2013-12-10 09:13:42)

 

      8号晚上临睡前躺在床上刷微博,突然看到红线女刚刚去世,吃了一惊。其实我对粤剧并不了解,也从没见过红线女,但对广州这座城市而言,她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强了,强到几乎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所以突闻她去世,还是倍感愕然,忍不住在一个朋友的微信里留了一段话:“她是广州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她走了,广州的文化也缺失了。”

      红线女先生品德高尚,尤其对粤剧艺术忠贞不渝,甚至“生死相许”,成就非凡,她的去世定会引起全社会的哀痛,对她的缅怀相信也会次第开展。同时,她的去世恐怕也会引发我们对另外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类似粤剧这样的传统艺术瑰宝将如何传承、发扬下去?

      最近一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很接触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课题。毋庸讳言,由于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越来越失去其丰厚的土壤,按照南海文化馆郑艳芬女士在一篇论文中的描述,“现代艺术的多元性植入,使传统戏曲一下子陷入困境,偌大戏院常常空荡荡只有寥寥可数观众,且白发银髯掌声无力,此情此景令人心酸。”据郑女士分析,按照其生存状态,中国传统戏曲大约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京剧,被当做“国粹”,衣食无忧。而包括粤剧在内的20多种地方戏曲则属于第二类,共同特点是都是省级大剧种,受到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重视,也有一定数量的观众“家底”,虽无生存之虞,却半饥半饱,演出有限,维持尚且艰难,更遑论发扬光大、重现红氍毹上的绝代风华了。兼且最近很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很多文艺院团纷纷“断奶”走向市场,使这类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艰难。

      我以为我们首先可能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类似粤剧这样的传统文化要想重现昔日辉煌的确不太可能了,道理非常简单:“俗尚计日而更”,今时今日,怕是“计秒而更”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实在太快、太大了。这些年广东省、广州市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粤剧进校园的活动,我想这类活动更大的意义恐怕在于对孩子们知识的传递、性情的陶冶,而要做到艺术的传承,恐怕不切实际。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要让这些传统文化自生自灭呢?当然不是。美国学者列文森在他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了一个“博物馆化”的概念,说1949年以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博物馆化”了,“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儒学是什么情形先不去管它,我认为类似粤剧这样的传统文化正应该“博物馆化”:由政府出资将其好好保存起来,并一直传承下去,而不应该由其自生自灭,也不应该任由这些梨园中人在市场上艰辛求活——毕竟市场越来越小了。对这类民族瑰宝,政府就应该出钱出人出力将其好好保存下去,原因无他,就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中国,政府尤其需要在这方面展现自己的道义责任和文化担当!

      上个月中旬我参加了一次“羊城论坛”,主题就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几位传统艺术家现场表演了一下,说实话我非常感动,尤其是木偶表演,艺术家和他手中的妙龄木偶随着舒缓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翩翩起舞、深情凝眸、柔情万种,令人动容。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宝贝,这样的好东西我们怎么可以让它失传、消逝?!否则我们就真是无颜面对祖先和子孙后代了。

      现在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远去,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但愿那是回响,而不是绝唱!

 

 

                                     2013年12月10日《南方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