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广州市白云区赶在限期的最后一日挂出2012年“三公”决算。与此前晒账的番禺、增城和花都相比,白云区2012年因公出国(境)费总额最高,达到453万元,73个单位中超过四成有因公出国(境)的支出。出国(境)干什么?答案一律很笼统,无非是“参加市、区组织的商贸考察”、“境外业务培训及考察”、“考察空港经济建设、文明社区建设和人口管理等方面”,等等。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不久番禺晒“三公”时区财局一位官员的话:“饭可以不吃,国可以不出,车还是要开的。”白云区的情况则是“国还是要出的”,呵呵。当然,公务出国(境)或许是免不了的吧,但像这样公开还是嫌粗糙了点,应该再进一步具体到什么人、去了什么地方、每天的行程如何安排、有什么成效,等等。
现在广州从市到区、街镇都在公开“三公”,这肯定是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当然问题也一箩筐,媒体也做过很多报道。白云区这样的粗糙绝非孤例,我敢说几乎每一个公开“三公”经费的几乎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除了进一步细化、统一口径避免混乱以外,晒“三公”经费或许还应该加上一条,那就是当初的预算是多少、决算比预算多(或者少)了多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额,等等。这样就更加一目了然了。现在看到的都是决算数据,看不到预算,很难有个对比什么的,也难以留下印象。如果有了预算的数据作对比,相信人们会更有印象,也可以通过差额的大小看看当初的预算做得是否合理、预算是否具有权威性,等等。
提到预算的权威性,就不能不说说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预算是否可以随意修改?比如我注意到白云区政府办的“三公”经费都有所下降,给出的理由大同小异:“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出国出境费用支出”、“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车辆维护运行支出”、“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支出”。“厉行勤俭节约”肯定是没错的,但“厉行”不是体现在平常少花钱,而是少做预算,这才是真正的、源头上的“厉行”。做了预算随意更改,尽管是基于“厉行勤俭节约”这样看似正当的目的,但预算的权威性何在呢?要知道预算经过人大批准,可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哦,哪能随便就更改了?!这绝非法治社会的法治政府所当为、所应为。
这次白云区晒“三公”还遇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一些党群部门拒绝认领全区性会议的花销,比如人大、政协,“每年我们都要统筹开大会,各部门都参加,这笔账要算到我们头上,好像我们部门是‘吃饭部门’,这怎么向社会交待?”最终,白云区两会等全区性会议的公务接待费,按“区统一安排”来统计到全区三公总数,并没有归入某个单位的账上。我相信这个问题同样绝非白云区仅有,广州市和其他各个区(市)应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市财政局也很有必要继续统一口径,看这部分的费用怎么挂靠、怎么公开。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很技术性、很简单,那就是看预算做在谁头上,比如每年的人代会,所需花费肯定是放在人大,那就由人大做预算,最后的决算也由人大来公开。其他部门也都一样。一切按预算执行,也就不存在什么“吃饭部门”了。
总之,公开“三公”经费不是目的,目的是管好纳税人的钱袋,使纳税人的钱都花在明处、花在实处。而要做到这一点,晒“三公”经费的决算固然重要,把好预算这一关其实更重要!
2013年11月6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