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式治水”

(2013-07-05 11:12:23)

  

      这几天城中媒体密集报道了广州的治水,结论似乎只有一个:花了很多的钱,但效果并不如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很不理想,按照某位领导的话说,叫“系统性失败”。作为亲历的市民,我们也算是经历了广州治水的前前后后,差不多可以总结出一个“广州式治水”:花了很多的钱,管了几天的时间;喧嚣过去,又恢复了往日的容颜。

      几天的时间就是亚运会。这提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初治水真的在正儿八经地治,还是只想图个表面,将举世瞩目的亚运会应付过去了事?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后一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而如果以亚运会期间的光鲜为标准的话,也不能不说这样的治水是成功的。

      但这是一种怎样的成功呢?每天一个亿投进去,就是为了那几天的脸面吗?就是为了端出几个像东濠涌、荔枝湾涌这样的城市盆景吗?——而且还不能淋雨!如果这也算是成功的话,那只能算是政绩的成功,相应地则是公众的利益受损:花了钱,但还是要继续忍受每日的黑涌臭水。而那些官员倒好,升迁的升迁,荣退的荣退,留下身后继续苦逼的市民。难怪都说在中国当官是最舒服的了。

      不管怎么说,时光并没有远去,必要的检讨、反思、追责是必须的,否则对未来的任何理想蓝图、远大规划、雄心壮志什么的都是空话、废话——当初是怎么说来着?你还能让人如何相信呢?

       首先就是钱,比如当初雨污分流工程项目资金是145.5亿元,工程快结束时估算资金仅44 .3029亿元,那剩下来的100多亿去了哪里?至今没有交代。100多亿啊!想想你每天板着指头过的日子,这是个什么概念?怎么可能一句“没有交代”就过去了呢?必须要交代清楚!不仅是这,每天一个亿,总共差不多500亿的钱是怎么花的,也必须要清楚明白地交代清楚!

      其次就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了,比如为什么两年花了486亿,但市区仅一条河涌达标?专家说了,根本的原因是治标不治本,本是什么?那就是截污。不截污,河涌治理根本就是个笑话,这原本是个常识啊。当然专家就更懂这个常识了,据媒体报道,就在亚运治水方案公布前22天,国内12名“顶尖专家”齐聚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参与“广州市污水治理思路与对策座谈会”。专家的普遍意见是治水是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要慢慢来。但领导慢不起来,要的是快,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亚运之前)见成效,于是才有了当时的市领导的慷慨激昂:“大家不能再拖了,要一天当5天用!”于是“5+2(五天工作日加周末)、“白加黑”(白天黑夜都在工作)、“夜总会”(夜里总是要开会)、“要疯了”等口头禅开始流传,于是才有了今天的“系统性失败”、有了市民的继续苦逼——更苦逼的是甚至都不知该找谁问责。

       今后怎么办?领导们又开始口吐莲花、描绘宏伟蓝图了,尤其是据说深隧之外还要建浅隧,让人不禁担心治水又演变成了政府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口实。果真如此的话,那我们只好等着下一个“系统性失败”吧。

      有领导说今后不能“运动式治水”,我想他其实说的是“突击式治水”,比如为了类似亚运这样的盛典而突击治水。我觉得治水倒还真应该是“运动式”:治水绝非为了某种短期效应,比如亚运会,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完全不存在治理成功、一劳永逸的情况。只要我们的生活在继续,治水就不会也不应该停歇。理想的情况是污水排放尽量减少、排出的污水都进行截污处理,并且全系统每个环节井然有序、丝丝相扣,一切都良性循环。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态度,治水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绩工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运动”。如果不先端正整个态度,那么我们就难逃先前“广州式治水”的窠臼。

 

 

                               2013年7月5日《南方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