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广州重拳整治“庸懒散奢”,纪委纠风部门还先后成立暗访组,针对政府部门的懒政惰政展开调查,增城一派出所副所长还因此被免职。有趣的是,新快报记者近日也进行了暗访,分别暗访了从化、花都、天河等区市的政务服务的窗口单位。大部分办事群众对窗口服务态度、效率表示满意,甚至加班加点为群众解决问题,但也有个别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出现早退、对主管业务模糊等现象。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化有些部门离下班还有半个钟人就跑掉了,而花都公安办证厅更离谱,电子钟快了11分钟,上班按标准时间来,而下班则按这个快了11分钟的电子钟时间走,真是离谱!
说实话,对大部分办事群众对窗口服务态度、效率表示满意这一条,我感到十分欣慰,胆子也大了不少,不用老是担心害怕去看那些办事人员的脸色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能不去就不去的。出现这样的良好局面,我更愿意归之于社会的整体进步:民智已开,兼且网络发达,官员们受到的约束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个别”的不良现象才显得如此突兀:你有什么理由还有半个钟就提前跑路呢?有什么理由迟到早退呢?你可知有市民千辛万苦远道而来,结果却是这样!公布的投诉电话,却总也无人接听;市民的举报什么时候处理居然“要看领导什么时间能去看了”——你这不是活扯淡么!
也别说什么公仆啊服务啊这些虚头巴脑的话了,你拿了这份工作,就表明你跟你的单位订了一份合约,而合约上相信是决不允许那些“个别”现象存在的——何况你拿的钱还是纳税人给的。
整治“庸懒散奢”肯定是对的,但靠什么来整治呢?我以为除了法治,根本就不会有第二条有效的途径。法治就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那些制度其实就是一份合约,你拿了钱,就表明你接受并与单位订立了这样的合约,就必须遵守,否则只好解除合约了。果真做到这一点的话,看谁还敢“庸懒散奢”?
纪委特别是记者暗访当然不能说没用,但毕竟随意随机性都相当大,绝难全覆盖,不说挂一漏万,怕是连统计学的意义都谈不上。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是前来办事的公众,他们的感受最直接、他们的接触最广泛、他们的眼睛最雪亮——还有什么样的暗访比得上他们的意见呢?所以,建立完善的公众投诉、反馈机制,比什么都管用。比如,如果一个月被投诉多少次就要撤职、降职、调离或开除,估计“庸懒散奢”很快就不见踪影了。
说来说去,权力的态度反映的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权利生态:你居高临下、冷口冷面,只能说明你的权力凌驾于公众的权利之上;反之,如果你谦恭友善、尽心尽责,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公权力是真正地因为权利、基于权利、为了权利——所谓法治的目的不就是这么?
2013年5月31日《新快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