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广州两会终于结束了,在这次两会上,广州人大原副主任陶子基说“一群人大代表比不上一个韩志鹏委员”,引发了许多议论。其实,关于广州人大的今不如昔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人们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也几乎无一例外地举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王则楚为代表的广州人大现象来做对比。
可惜我没能躬逢其盛,没有赶上那时的好时光。虽然人大的确还有相当多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以我的个人体验,我的确感到人大的存在感正在日益增强。说实话在做人大代表以前,我从来不关心两会,甚至还暗自抱怨两会的新闻占据了太多版面,影响了其他资讯的获得。直到做了人大代表,才开始关注两会。当然,从逻辑上,我这个经验并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我也很希望有机构做个调查,看公众对人大、政协到底有多关注。
人大的存在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对人大的期盼越来越强烈,二是人大也在积极地回应公众的期盼。远的不说了,就说这次,两会之前,有关白云山隧道工程的争拗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好多人指望两会特别是人大可以主持公道,甚至力主修建隧道的也期望在两会上获得人大代表的支持,并且各自都做了一些部署。好在在人大开幕的前一天晚上,市建委突然说缓建,才使这个很可能会成为两会焦点的话题戛然而止。
而人大对公众期盼的回应也不少,就说同德围吧,陶主任说一群人大代表比不上韩委员说的正是同德围的综合整治,其实人大在同德围的综合整治上也是做了不少工作的,前两年搞过一次规模很大的专题询问,询问之前多次实地调研(我也参与了两次),应该说,这些对促进同德围问题的解决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这次两会,据我所知代表们对政府有关部门至少发起了3场询问,针对的问题主要有汽车检测、五类车治理、公交补贴等。这些问题都十分切近民生、公众广为关切,相信代表们的询问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人大的不足也显而易见,这不足更多的是人大作为民意机构与民意机构应该发挥的作用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但这就不仅仅只限广州一地了,而涉及到全国、涉及到宪法的真正落实。而近现代以来一直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的广州也在勉力前行,做了一些很有开拓性的努力,比如创造性地制定代表相约调研制度、确定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人大等,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大代表也一直在呼吁完善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程序,等等。
总之,中国社会正在转型,转型的完成有赖社会各方的合力。就人大而言,作为直接受托于公众的民意机构,公众对人大无疑有更大的期盼、更高的要求,除了积极回应,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2013年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