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广州政务微博上线一周年了,有弹有赞,赞的是及时发布信息、跟公众密切互动,如@中国广州发布、@广州公安、@广州交警;弹的当然相反:信息发布不及时甚至不发布,跟公众基本没什么互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衡量政务微博好坏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有没有及时发布信息、跟公众有没有密切互动。当然这是公众的标准,政府自身的标准是什么不得而知,媒体报道广州将对政务微博探索分级考核,考核指标是什么?这些指标与公众是否一致?现在也还不知道。
政府为什么要开微博?站在公众的角度来说,政府太应该开微博了:政府掌握了那么多的资源、掌管我们生活那么多的方方面面,有那么多的信息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难道不应该开微博?难道不应该借助微博这个最新的高科技平台及时发布信息?这就是公众对政务微博的期待,也是公众衡量政务微博好坏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
政府又是怎么看的呢?怕是一言难尽、五味杂陈。假如微博没有普及到如此程度、信息的流通没有像今天这样借助互联网浸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政府会主动开微博吗?对此我高度怀疑。事实上政府开微博跟政府做的很多事一样,都是被社会推着走。由于并不是主动积极的自觉自愿行为,所以政务微博才会如此良莠不齐,而且并无统一的行为准则,给人的印象,敷衍有之,应付有之,无奈有之,甚至赶时髦也有之,而大方、得体、自然、充分、自信地展现微博的本来面目和意义的,则少之——前晚@广州公安冲冠一怒骂“混账”,引得网上欢腾一片,结果很快就没了踪迹,其生存环境可见一斑。以这样的环境,又怎能写出像样的微博?又怎能满足得了公众的口味?
事实上,政务微博这种状况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毋庸讳言,当今的中国,公权与民权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想法不对路、话语不对接,只不过从前高墙大院、相互隔绝,两者的脱节错位还体现得不明显。可如今借助互联网,一切阻隔界限都在被打破,两者日欲短兵相接、直接面对,其扞格不入、脱节错位方得日益彰显,政务微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场阈”而已。面对此情此景,除了积极调适、主动应对,哪还能作任何“第二人想”?!
2012年12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