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个字成为广州城中热点,那就是“锥”,这个字组成的几个词——水泥锥、立锥之地、锥心,勾勒出这个热点话题的全部内容。
其实,正如建委工作人员所说,这些水泥锥早就有了。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些锥的时候,我们都很诧异,纷纷猜测作何用,很快大家就达成一致:防止流浪人员在里面睡觉。唯一不同的只是当时是私下说说,而现在居然成了公共话题。这只说明了一点:10过去了,资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人文诉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这是好事。
不允许流浪人员在高架桥底聚集、睡觉,我认为是应该的,目的倒不是如建委工作人员说的为了城市市容,而是为了他们的安全——如果流浪人员在车流如织的高架桥底睡觉,出事几乎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
但我又不同意市民说的“桥底不安全,立锥也是爱”——尽管我完全体会她的善意。原因很简单:政府有关部门立锥原本就不是出于对流浪人员安全的考虑,而是为了城市市容。正因为考虑的不是流浪人员,所以才有如此粗暴、丑陋的存在。如果说这也是爱,只怕玷污了爱这个充满无限柔美温馨的词。
所幸广州现在已经不再建这些锥了,代之以绿化植物,尽管目的仍然是“防止流浪汉露宿影响市容卫生”——就是不去考虑流浪人员的安全!桥底不让住,流浪人员就不露宿了?就不影响市容卫生了?这里面的逻辑是不值一驳的。在这点上,我同意韩志鹏委员有关流浪人员生存权利和乞讨自由的价值立场,但我还是认为不能让他们“自由”地住桥底,因为那太危险,只是绝不应以这种粗暴丑陋、完全不考虑流浪人员人格尊严的方式。
这件事让我再次想到一个词:以人为本。最近很多年,这个词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官方话语系统包括各级领导的讲话中。如果剔除掉其中的皇权恩赐色彩,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词。但是,我们失望地发现,套用朱熹的话,“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说的总是那么好听,却从来不落实?就如这次的锥事件,即便已经被人追问到鼻子底下,都还舍不得说一句流浪人员的安全问题——连顺势而为的姿态都舍不得做出,反而念兹在兹的永远是城市市容!
在你们的心目中,人,人的生命、人格、尊严,到底摆在什么地方?
2012-7-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