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媒体都在报道广州市人大起新屋的事,最吸引我的还不是新屋建在什么地方、有多高,而是这座斥资近亿元的大楼的名称:“人大代表之家”。说实话这个名称让我感到很温暖,因为好久没有这种“家”的感觉了。跟着有了一些联想和期盼。去年四月份我访问过纽约两位市议员的办公室,其中一间就在纽约市政厅,每位议员在那里都有一间办公室(访问的另外一间是另一个议员在其选区的办公室)。“人大代表之家”?难道准备给每个代表安排一间办公室?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前两年全国人大已经明文不主张设代表工作室,以致深圳一间设了好几年的代表工作室都撤销了。
报道说“代表之家”将解决广州市代表会议用房严重不足、停车场地极度缺乏、使用功能非常滞后等问题,满足人大履职多方面的需求。根据我的经验,今年以来到人大开会的次数的确多了许多,有时候甚至发现在同时开好几个会。这两年广州人大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介入越来越广、越来越深,相信会议用房不足的问题的确存在,而且可能会日益突出,新建一座大楼应该是有必要的。
“代表之家”共七层,功能非常多,包括多功能室、会议室、贵宾接待室、旁听室、拟任命人员等候区、新闻媒体区等,甚至还有一间史展室。相信这些功能设置经过了周密的考虑,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不过我还是有点遗憾:怎么没有设一间代表选民见面室呢?代表和选民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没选民哪来代表?也许有人说代表和选民见面不一定要在这里,可以在别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并没有这一环,可否趁此机会补足这个缺陷?可能还有人说了,那么多选民都来见面,秩序如何维护?当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我想,只要精心筹划、周密组织,比如以专题的形式让代表和选民共处一室展开研讨,这些技术性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
“代表之家”投资近亿,也引来一些关注。这里需要条分缕析一下。“代表之家”实现代建制管理,由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代建工作,也就是说,虽然使用权是人大,但建设却是由政府负责。因此,人大对“代表之家”项目的监督,跟对其他重大市政项目的监督并没有什么区别,人大要监督的,是包括“代表之家”在内的所有重大市政公共建设项目,而不能因为是“代表之家”就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监督。
但因为是“代表之家”,也给人大创新监督、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市政公共建设项目总让人感觉花钱大手大脚,没个谱,最典型的就是这两天媒体报道的天价天桥,动辄千万,舆论一质疑,马上就砍掉了,让纳税人感觉太随意,不放心。人大可否以“代表之家”项目为样本,从一开始就介入,将每一笔预算都详尽地了解清楚,并加以审议、论证并告知公众呢?
果真如此的话,那“代表之家”可以说从开建就已经在发挥作用啦。
2012年6月2日《南方都市报》,有删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