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疗亲 大医精诚

标签:
健康文化 |
学医疗亲 大医精诚
http://s6/mw690/002rrU3Czy6MGEaf9sNc5&690大医精诚" TITLE="学医疗亲
“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气色者,终未尽要妙也。故曰: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见于面部,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每当想到孙思邈对临床各科病症的诊断与鉴别的精辟见解,就会感慨万千,也不由想起他“学医疗亲”的孝心故事。
今年9月30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一套4枚,最后一枚展现的是“学医疗亲”的经典故事。其实早在1962年12月1日我国发行的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邮票一套8枚中就有孙思邈的形象了。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他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可他最初学医的动机却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并赐他“名魁大医”,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中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
千百年来其传奇故事,脍炙人口,颇有趣味,有口皆碑,深入人心。人们以多种多样的神话、轶事、传说、奇迹和故事来讴歌、颂扬、赞美,抒发着对药王孙思邈的情愫和推崇、期望和敬仰。这些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蕴含着一定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无不体现着“中国精神”。
孙思邈,京兆华原也就是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也就是如今大家所熟悉的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
当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农药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四十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皇帝内经》。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某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由于孙思邈到处拜师,刻苦学习,又不断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他在学医过程中,深知百姓缺医少药之苦,便背起药箱,深入民间,不辞劳苦,不计报酬,想方设法给人医治疾患。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孙思邈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科疾患,进行全面总结,终于写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医学名著。
传说孙思邈当初行医出名之后,总觉得自己在某些医术上还不如别人。他为了在医学上有更深的造诣,便改换姓名,到县城一家药铺为一坐堂名医当了抓药的徒弟,准备用心学习他的长处。有一次,一个员外带领女儿前来就诊,说女儿肚子阵阵发疼。经过坐堂医生诊断,认为肚子里有虫作怪,便给开了一剂有毒的打虫药。孙思邈接过药方一看,沉思了片刻说道:“先生,你开的药量少了些,恐怕虫打不下来!”坐堂医生一听,觉得他在员外面前伤了自己的尊严,于是拍着桌子怒道:“我行医几十年,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你懂什么,快去抓药要紧!”由于没有治好,最后还是按照孙思邈的方法治好了。
有一次孙思邈看到人们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就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才得知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一看就让人打开棺材,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后,就赶紧选好穴位扎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至于孙思邈用葱管导尿的事,也是被人们世代传诵着。
孙思邈除了对医药学的贡献以外,还对传统文化有很深地研究,有人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古往今来,在享年百岁以上的高寿老人中,固然有一部分身体素来健康者,但也有一些原来体质并不怎么好,有的甚至羸弱多病,后来因高度重视养生保健而成了长寿老人者。孙思邈很赞赏晋代嵇康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就像一个国家的君主或元首那样重要。故孙思邈很重视思想情志修养,认为无论喜怒哀乐,均须适度,尤其要戒大怒、大忧、大悲、大恐、大惊,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导引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专指气功导引,实际上讲的是体育锻炼。他在《千金方》中写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堪耳”,也就是强调劳逸结合,量力而行。
在他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很多饮食保健方面的论述,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他主张的重视饮食保健、主张饥饱适度、反对暴饮暴食、吃饭定时定量、反对勉强进食、三餐饮食宜温、饥饱不可即睡以及食毕当嗽口数过等等主张,对健康长寿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欣赏邮票的时候,还在为世世代代受人爱戴,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的孙思邈“学医疗亲”的故事而感动,他的名字依然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永远闪耀,始终像一颗璀璨的星辰,一通盖世绝伦的丰碑,平凡而亲切,崇高而伟大。这真是“中华名医孙思邈,为医亲疾习医道,时人常作药王颂,千金方中医术高。”
2014年10月9日夜,星期四,农历九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