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电化学公式中符号n的含义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学生阅读 |
在电化学公式中符号n的含义
氧化还原反应中与电子得失数有关的n,在电化学教学中会以多重面貌来出现。虽然都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但其物理意义似乎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一、反应自由能变与电池电动势关系中的n
在讨论化学反应自由能变与电池电动势间关系时,人们不得不把一些电学概念与热力学概念联系起来,同时把一些纯物理学的规律改造成电化学中的公式。
如,讨论化学能与电能间的关系时,现成的物理学公式就是,
(ΔrG)T.p=Wf.max
其中的(ΔrG)T.p表示,等温、等压条件下,当系统发生变化时,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单位通常是J或kJ);而Wf.max表示的是可逆条件下、系统对外所做的最大非膨胀功(单位也是J或kJ)。
在只有电功,且其仅为非膨胀功的情况下。可以把上式写为如下的式(1)。
(ΔrG)T.p=
其中(ΔrG)T.p的单位仍然是J或kJ。而n为体系所输出电荷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F是法拉第常数(单位是C•mol-1),E是电动势(单位是V)。
当用式(1)来讨论电化学过程时,它面对的是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能有反应进度的不同;况且,即便是同一个化学反应,其方程式写法也可能会有别,导致其得失电子数也不同。
这样,在电化学过程中就必须引入摩尔自由能变的概念。并将其标记为(ΔrGm)T.p,单位是(J•mol-1或kJ•mol-1)。其含义是,对于某个化学反应、当其反应进度为1mol时,该过程中的自由能变。
为此,在物理化学教材中,就要定义出一个新的概念,反应的摩尔自由能变[1],
式(2)中段的n仍为反应中得失电子物质的量(单位为mol),ξ为反应进度(单位也为mol)。右端最终表现形式中的z则是一个纯自然数,是其反应方程式中的转移电子个数。
但是,可能是为了避免引入比较抽象的“反应进度ξ的概念”。在无机化学教材中重新又把式(2)写成了如下的式(3)[2],
(ΔrGm)T.p=
并解释说“n是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数”。
但是,把“反应方程式中”模糊为“反应中”。这容易使学生产生,n是“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数”,是“n
教师一定要强调,这个式子中的n是一个,只“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相关的得失电子个数”。
为此,可用如下两个计算结果的单位(量纲),来进行一下比较。
例1,对于常温下的反应,Zn+2Ag+=Zn2++2Ag。已知,其E°=Φ°(+)-Φ°(-)=0.80-(-0.76)=1.56(V)。试计算该温度下的ΔrGm°(通常也简写为ΔrG°)。
看起来,就是一个简单套用公式(3)的问题。
其中的法拉第常数F,是一摩尔电子所携带的电量,可查得其数值及单位是96485
由此,把公式(3)中的n,当做是“2”、还是“2mol”,所得结果的单位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别。
解1,如果将n理解成“2mol”,则计算为,
ΔrGm°=-nFE°= -2(mol)×96485(J•V-1•mol-1)×1.56(V)= -3.01×105(J)=-301(kJ)。
解2,如果将n理解成“2”这样的一个自然数,则计算为,
ΔrGm°=-nFE°= -2×96485(J•V-1•mol-1)×1.56(V)= -3.01×105(J•mol-1)=-301(kJ•mol-1)。
显然,解2所得结果的单位,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才是反应进度为“1”时的标准自由能变。
在这个计算中,也可以直接取法拉第常数F为96.5kJ•V-1•mol-1。
通过这两个计算结果的量纲应该能够看出,式(3)中的n,只能是一个没有任何单位的纯数。它只能是该反应方程式中,与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的电子转移个数。
二、电极反应式中n
哪怕是很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Zn+2Ag+=Zn2++2Ag”,其电子转移数n=2,也是被隐藏着的。要通过反应前后元素氧化数的变化,才可以把它推算出来。
但,将方程式拆分成两个氧化、还原半反应后。在每个半反应中,n就都成为了电极反应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是半反应式中电子这种微粒“e-”的化学计量数。在讨论半反应的电荷守恒时,必须把这n个“e-”也一并考虑进去,以满足反应前后的电荷数相等。
如,对于上一反应方程式中的氧化过程,Zn-2e-=Zn2+,其中的ny=2。
而还原过程,Ag++e-=Ag,其中的nh=1。
不难看出,在一般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半反应式中,ny与nh可以是不等的。它们与总反应式中电子转移个数n的关系为,n必定是ny与nh的公倍数(一般是最小公倍数)。
总之,总反应式中电子转移个数n,与两个半反应中的ny与nh,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可能完全相同,也有可能完全不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里使用了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得失电子数n”。
如果人们规定,所有电极反应都只准与一个电子的得或失相关。那么,这个得失电子数n,就没有任何立足之地了。
由于,电对的电极电势值与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无关,与其中的“得失电子数n”必然也无关。人们可以直接将通常的电极反应式,改写成如下的一些只有一个电子得或失的电极反应式(可称为最简电极反应式)。改写的方法是,将原电极反应式中所有化学计量数都除以n。
对改写后的最简电极反应式,可举例一些如下:
Ag++e-=Ag,Φ°(Ag+/Ag)=0.80V……(4)
1/2Zn2++e-=1/2Zn,Φ°(Zn2+/Zn)= -0.76V……(5)
1/5ClO3-+6/5H++e-=1/10Cl2+3/5H2O,Φ°(ClO3-/Cl2)=1.47V……(6)
1/2Cl2+e-=Cl-,Φ°(Cl2/Cl-)=1.36V……(7)
……
经过这样改写后的电极反应式,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由它们直接组合(相减)出来的所有化学方程式都不需要再去“配平”,因为两电极反应式间的电子得失数必然相等。
如,上述的最简电极反应式(4)与(5),所组成的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为,Ag++1/2Zn=Ag+1/2Zn2+。其中的电子转移数一定是“1”。也可以把这样的化学方程式,称为“最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上述的最简电极反应式(6)与(7),所组成的能自发进行的最简氧化还原反应为,
1/5ClO3-+6/5H++Cl-=3/5Cl2+3/5H2O……(8)
式(8)中的电子转移数也一定是“1”。
将这样的最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8),改写成有整化学计量数的普通化学方程式,也没有任何的难度可言。只要找出分数化学计量数中的最大分母,用它去扩大所有的化学计量数,就可以了。
如上式(8)中,分数化学计量数中分母的最大值是“5”。那么就用“5”去乘最简方程式中的所用化学计量数。结果就是如下通常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ClO3-+6H++5Cl-=3Cl2+3H2O……(9)
所得到的这个普通反应式(9),其中的电子转移数当然也要相应地乘以5。
总之,在电极反应式中的n,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它只起到了防止在电极反应式、或反应方程式中,出现分数化学计量数的作用。
三、能斯特方程中的n
由于在普通的电极反应式中有n的位置,所以在能斯特方程中也会出现n。
如,对于上述、有5个电子转移的普通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9),“ClO3-+6H++5Cl-=3Cl2+3H2O”,其对应的能斯特方程是,
由式(9)拆分出来的电极反应“Cl2+2e-=2Cl-”,所对应的能斯特方程是,
由式(9)拆分出来的另一电极反应“2ClO3-+12H++10e-=Cl2+6H2O”,对应的能斯特方程则是,
n的数值,在(10)、(11)、(12),这3个能斯特方程中,竟然能各不相同。其原因是什么呢?n在影响、或者说是欲去改变反应中的什么东西呢?
n能够直接影响到、且有实际意义的,只有其后面标有“lg”、对数项中的这些物理量。
从这个角度考虑,不妨把式(10)中的n=5的这个数字“5”,移到对数项中去。得到的是,
这不就是对应于式(8)这个最简氧化还原反应,并由它所写出的能斯特方程吗?
不难看出,对于一个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其能斯特方程中“n”作用,就是把它重新变成一个、只与一个电子转移相关的“最简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数是几都无所谓。在能斯特方程中,它一律要被“换算”为“只转移一个电子”。
不难预料到,对于电极反应“Cl2+2e-=2Cl-”的能斯特方程,其中的“n”作用,也应该是这样的,将普通的电极反应转换为最简电极反应。
把式(11)中的“2”移到对数项中,结果是,
。
很明显,这个结果就是,由上面最简电极反应(7),写出的能斯特方程。
把式(12)去掉“n”的结果是,
这显然就是上面最简电极反应(6)的能斯特方程。
从这几个“去掉n”的过程可以看出,能斯特方程有两个作用。
一是,将可能有多个电子转移的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或电极反应,一律化简成最简氧化还原反应或最简电极反应式。而与其中的电子转移数是多少,不再发生关系。
这也反映出,电池电动势或电极电势,是一个“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二是,只有最简氧化还原反应或最简电极反应式,才真实地描绘出了,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强,对电池电动势或电极电势有着怎样的影响。
也就是说,最简氧化还原反应或最简电极反应式,才是讨论这类过程的核心。
人们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简练”,才引入了“n”的概念,而“模糊”了“最简氧化还原反应”及“最简电极反应式”。
参考文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