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传说的地名考述

(2011-10-19 00:39:26)
标签:

爱国

班固

楚文化

屈原

屈原文化

赵逵夫关

西北神话传说

地名考述

文化

分类: 楚辞研究与楚辞新疆民族语言翻

《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传说的地名考述

赵逵夫
新疆屈原文化研究会整理




内容提要 文章对《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中的地名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 《离骚》;神话传说;西北地名
屈原的《离骚》中写到不少神话传说中的地名,其方位大都在西北一带,属于甘肃的更多。最突出的便是昆仑,及与之有关的山、水、景致和神话故事。著名的楚辞学家姜亮夫先生认为楚人是发祥于西北高原的,后来逐渐南迁。楚人传说中最早的发祥地丹阳在河南省的西南部丹、浙二水之间。陕西省东南部的丹水上游一带,也有同楚人相关的山水名,似楚人由青海、甘肃一带经陕南、豫西到湖北,其迁徙的踪迹可约略看出。关于楚人同昆仑山的关系,姜亮夫先生说:
 
为什么屈原在作品中说要到昆仑呢?后人多以神话来解释。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屈原作品中不少地方写到西方,值得我们注意。屈原对四方的态度不一样:东方,因为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好感;对西方、南方的感情最深厚。从楚国的历史看。向南方开拓是楚国的国策,所以到南方是要找一个安家的地方,而西方则是追念祖先,寄托感情的地方,因为楚国的发祥地在西方……高阳氏来自西方,即今之新疆、青海、甘肃一带,也就是从昆仑山来的。我们说汉族发源于西方的昆仑,这说法是对的,也只有昆仑才当得起高阳氏的发祥之地。
 
姜先生这个话是1979年在教育部委托办的楚辞进修班上讲的,见于他的《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今天,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之下,西北各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甘肃省提出要把甘肃建成一个文化大省。在公元前30世纪至公元前20世纪中华大地迅速向文明社会迈进的英雄时代,先民们在西北大地,在今甘肃一带的大地上曾演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戏剧,留下了一些动人心魄的神话传说,描绘出瑰异奇丽的神仙境界、理想图景。我曾写过一篇《形天神话渊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并收人西北师大文学院编《西北史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揭示了炎黄争战在甘肃大地上留下的传说和氏族发祥于甘肃南部的史实。今将考释《离骚》中有关西北神话地名的文字辑为一组,供从事西北、尤其是甘肃文化资源开发的同志以为参考。
 
一、昆仑考
 
《离骚》云:“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王逸注引产生于西汉时的《河图·括地象》云:“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这不但指出了战国时所传神话  中昆仑的方位,也说出了神话中昆仑景观形成的自然现象方面的原因。那所谓“琼玉之树”,正是由积年冰雪的山顶上的冰柱奇观演变而来(如青海南部靠近西藏有地名“玉树”,正是冰雪高寒之处)。《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以下又依次述开明西、北、东、南之奇景与神灵,又《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鸟焉,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如果说前引一段主要描述了神话中昆仑山的景致,其中具体写到开明兽,关于“百神”只是笼统提了一句,则这一段中则提到了“帝”。这个帝,即黄帝。史前时代在部族的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本就是发祥于西北的,所以作为这种历史曲折反映的神话,其中的黄帝也居于西北。《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可见昆仑山上的帝正是黄帝。
又《离骚》中说:“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王逸注:“县圃,神山,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悬圃,维绝乃通天。’言己朝发帝舜之居,乃至悬圃之上,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则“县圃”即“悬圃”,因上有琼玉之树,而甚高,如悬在空中,故曰“悬圃”。《淮南子·地形训》述昆仑云:“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倾宫、璇室、悬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天问》云:“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其北辟启,何气通焉?”也全是问神话传说中有关昆仑山的问题,大体在上面所引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离骚》中说的“灵琐”,闻一多说“琐”为“蔽”之声误。“灵蔽”即上文所说之悬圃(见闻一多《楚辞校补》)。《淮南子·地形》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则将昆仑山高处又分为三层,其说近神仙家言,其所谓“太帝”,也是指经过神仙家装扮的黄帝。《离骚》下文中又云:“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阆风”即《淮南子》所说“凉风”,“阆”、“凉”音近。
《离骚》中昆仑虽为神话中地名,但也反映了古人一定的地理观念和上古史的传说,是古人朦胧记忆的实录。《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至湟水所出,东至允吾人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又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后汉书·明帝纪》:明帝十七年十一月窦固等“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注:“昆仑,山名,因以为塞,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固名之。周穆王见西母于此山,有石室、王母台。”朱熹《楚辞辨证》引《博雅》与《后汉书》注云:“二书之语,似得其实。”则朱熹亦以祁连山为古之昆仑。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四以河源昆仑为大昆仑,以酒泉西南者为小昆仑。并云:“《十六国春秋》后魏昭成帝建国十年,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按:马岌《上言宜立西王母祠》见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五四)。则神话中昆仑山原型,乃今之祁连山。河西走廊自上古为东西方民族交流的通道,文化比较发达。祁连山在河西走廊以南,很多神话传说与它有关,是自然的。李斯《谏逐客书》中说的“昆冈之玉”,应即祁连玉。《海内十洲记·风麟洲》:“周穆王时,西国献昆仑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今酒泉产夜光杯,即用祁连玉。则昆仑最早乃是指今之祁连山,随着人们地理认识范围的扩展,则变为指今之昆仑山。原来的昆仑山,则因秦汉之际匈奴赶走月氏占领了那一片地方,故用匈奴语称之为“祁连”(意为“天山”)。这样看来,《离骚》这首抒情诗的杰作也保留了中华民族一部分最早的群体记忆。
 
二、流沙、不周、西海考
 
《离骚》云:“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王逸注:“沙流如水也。《尚书》曰:余波入于流沙。”《山海经·海内西经》:“流沙出于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郭璞注:“今西海居延泽。《尚书》所谓有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也。”居延泽西汉时属张掖郡(今属内蒙)。所谓“形如月生五日”当指敦煌月牙泉边之鸣沙山。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虽非写西北之流沙,而描述流沙景况足以揭示传说真象。神话中流沙,当由今甘肃西部敦煌鸣沙山一带景况传说而成。有关流沙周围的其他传说,可参《山海经·海内经》与《海内经》有关条。
《离骚》云:“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郭璞注:“《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训》作‘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匝也。”又《西次山经》:“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不周之粟。”就战国时神话传说中不周山之原型言之,当指祁连山西端今甘肃省敦煌县以南当金山口两面之山(阿尔金山主峰与党河南山)。敦煌以南的三危山、鸣沙山亦皆进入神话传说,这同中原一些氏族的西迁及上古时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关。
中国史前传说中颛顼与共工争为帝,共工氏触之造成大塌地陷般大灾难的不周山,本在今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以南之地,洛阳附近。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以为“共”即今河南省辉县,共工居于共。共工氏用了堵塞峡口的办法,使峡内水位升高,以养殖鱼类,靠水而吃水。故《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语:“共工氏以水记,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云:“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所谓“乘天势以隘制天下”,指以不周山所聚之水对下游造成危胁,借此同处于其下游的颛顼氏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共工氏后来决开不周山的堤坝造成了颛顼氏的灾难。故《国语·周语下》载太子晋言共工氏“雍防百川,堕高堙卑,以害天下。”《山海经·中山经》云:“其(按指长石之山)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不周山应距之不远,随着人们地理观念的扩大和中原一些氏族的西迁,不周山的位置由中原移至西北。
《离骚》中诗人说自己当取道不周山,在不周山处左转而至西海,因而传语随行众车抄小路先至西海等待。西海,神话中西北的湖名。至今西北沙漠中称湖泊为“海子”。朱珔《文选集释》曰:“《日知录》云:‘今甘州有居延海,西宁有青海,宁知汉人所见之海非此类耶?余谓《史记索隐》引《太康地记》云: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故《地理志》羌谷水亦北至武威人海,不谓大海也。据《大荒西经》,屡言西海,曰‘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曰‘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至其后文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正与此处上文由昆仑行流沙、遵赤水合。”今甘肃西部当金山口以南有苏干海湖,其西有地名冷湖(湖已不存),再南在青海境内如西台吉乃尔湖、东台吉乃尔湖、达布逊诺尔湖等,向东直至青海湖,湖泊不断。神话传说,盖由此起。
 
三、白水即黄河说
 
《离骚》云:“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王注:“《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山,饮之不死。”洪兴祖引《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尔雅·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郭璞注:“发源处高激峻湊,故水色白也。”“潜流地中,汩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郝懿行《尔雅义疏》据《后汉书》注引《河图》文(按:与洪兴祖所引同)云:“然则白水即河水。故《左传》晋文投璧于河,而曰:‘有如白水。’《晋语》即作‘有如河水’。是其证也。”并据《尔雅》之文云:“是河水之黄,在并所渠以后。”戴震亦云:“白水,谓河源。”河之上游水流澄清,称之为“白水”,合情合理。《尔雅》与郭璞之注并是。朱珔《文选集释》以《淮南子·地形》中“疏圃之池,浸之黄水”的“黄水”为黄河,是以为黄河从发源即色黄,引证虽多,而愈治愈纷,不可据也。
 
四、有娀考
 
《离骚》借写寻求同心的美女表现对知音的追求。其中写诗人寻遍四方,一无所获。他从天上到了人间,“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按:有娀(song),传说中的古代部族名。《淮南子·地形》:“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健疵。”《淮南子》成书楚都寿春,故其中记述神话传说多与《楚辞》相合。此南方神话。《史记·殷本纪》云:“桀败于有娀之虚。”《正义》引《括地志》以为在唐代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坂口。又引《张掖记》“黑水出县界鸣山。有娀氏女简狄浴于幺(玄)丘之水,即黑水也”,而以为非是。前人总是将神话同历史混为一谈。就屈赋言之,有娀佚女简狄浴于墨水的神话,在张掖一带。瑶台,美玉装饰的台。古之有地位者宫室皆修于台上,一可以防洪水猛兽的侵袭,二可以防盗、兵与民变。如《山海经·海内北经》有帝喾台、帝尧台、帝舜台。今存武威之雷台、皇娘娘台其形制即如此。偃蹇为屈曲婉转之意。古之台据宫室布局有呈方形者,有婉转延伸者。此言台曲折延伸。佚女即美女。《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返。”《帝系》记喾四妃曰:“此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史记·殷本记》承其说,以为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即是问此传说。
 
五、后羿考
 
《离骚》云:“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左传·襄公四年》云:“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杜预注:“禹孙太康,淫放失国,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亦微弱。仲康卒,子相立,羿遂代相,号曰有穷。”《尚书·胤征》之《孔传》云:“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看来,在太康之时,羿即趁机掌握了夏朝实际权力,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造成太康失国。此后继立的仲康、相也都是傀儡,最后后羿干脆废相自立。
羿本为有穷氏部落的首领,自尧舜至夏初,非止一人。然而出名者只两人。《天问》、《山海经》中对其事迹有反映,但已带上了神话的色彩。神话是历史的曲折反映,我们可以透过神话的外衣,去认识历史的真象。《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所谓“下地之百艰”,从神话传说的方面说,便是指“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㺄、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帝俊即舜(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卜辞中的古代社会》)。所以说,后羿氏族(有穷氏)在帝舜之时是有过很大贡献的。
帝舜将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传给禹,禹不按照部落联盟民主选举的程序传给益,却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禹会诸侯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而斩之,即已体现了杀一儆百的专制手段。《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史记·燕召公世家》载鹿毛寿之语说,禹虽授益以职,而以启的人为吏,及老,“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表面上传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夏初各氏族部落对此种转变不能接受,启之伐甘,实际上是对反对力量的一种镇压。太康之时有穷氏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人们便认为是帝俊(舜)的神灵所遗。《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神话,正反映了这种事实。至汉代,刘氏为了神化自己的家族统治,让人考证刘氏是帝尧之后(见《汉书·高帝纪赞》),对古史和神话传说的改造,自然也遵循着这条原则。故《淮南子》记载有关后羿射日的神话,改背景为“逮至尧之时”,变帝俊为帝尧,突出尧在历史上的影响,因而与《山海经》相矛盾(事实上刘安未见到甲骨文,也弄不清“帝俊”究竟指谁;而且在《天问》中也只作“帝”,更易于被移换为尧)。至于《说文·弓部》“ ,帝喾射官”,则既为大一统国家形成之后的附会之言,又与西汉认唐尧为刘氏祖之所自出者不同,应为东汉人的附会,可以不论。
按《左传·襄公四年》云:后羿代夏以后“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因而被寒浞篡其国。《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略同。看来羿是步了夏启和太康的后尘,代他而立的寒浞又步了他的后尘,故屈原讲述这一段历史,为自己主张君王“俨而祗敬”、“论道莫差”、“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的思想进行辩解。
 
六、穷石考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淮南子》言弱水出于穷石,入于流沙也。洧盘,水名。《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言宓妃体好清洁,暮即舍穷石之室,朝沐洧盘之水……”。洪兴祖曰:“郭璞注《山海经》云:弱水出自穷石。穷石今之西部删丹,盖其别流之源。《淮南子》云:穷石,山名,在张掖。《左传》曰:后羿自鉏迁于穷石。”二家之说俱是。今人或以有穷后异为东方夷人,归次穷石即归于羿,故以穷石在东方。《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山,一名穷石山。”《史记正义》曰:“合黎山在张掖县西北二百里。”朱珔《文选集释》曰:“盖此穷石,乃《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所云合黎山,一名穷石山者也。”又按《地理通释》云:“弱水出土谷浑界穷石山,自删丹县西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是穷石与合黎相近,而非即合黎。洪氏《图志》云:穷石山在今甘州山丹县西南,一名兰门山也。”朱珔以《山海经》、《括地志》所言穷石,非《左传》所言后羿国之穷石,后羿国之穷石在河南穷谷。按:《左传》所言乃是古史,《离骚》所言者乃是神话。《离骚》写求女皆在昆仑一带,当神话中西方各地,故此穷石以在删丹(今甘肃山丹)为近理。
 
七、崦嵫山考
 
《离骚》云:“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洪兴祖《补注》:“《山海经》曰: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又曰:西曰弇嵫之山。《淮南子》云: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渊之汜。”按《山海经·西山经》“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毕沅曰:“字当作‘ 兹’。《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 山’。郭云: 兹山。当即此也。”《太平御览》引《淮南子》曰:“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泉之地。”“崦嵫落尝山,细柳西方之野。”今本《淮南子·冥览》云:“日入落棠。”高诱注:“落棠,山名,日所入也。”姜亮夫《楚辞通故》云:“则尝当为棠之误。落棠殆崦嵫之异名矣。”鸟鼠山在今甘肃省渭源县。崦嵫山据其他文献所载,不在其西南,而在其东南;距离也稍远,但俱在今甘肃境内。
今西和县以北汉代有西县。“西”字甲骨文像乌在巢中。乌,古代神话中乃是日象。《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即以乌为日象。后异射日,亦下垂为乌(《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西汉帛画,亦日中有乌)。“西”正表示日入之处,其中包含着古老的传说神话。甲骨文中已有“西”字,则以日为乌的神话,至迟产生在商代以前。崦嵫之山,正当今西和县以北。《十道志》云:“昧谷在秦州西南,亦谓之兑山,亦曰崦嵫。”新编《辞源》说:“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古代神话说是日入之处。”新编《辞源》又说:“兑山,嶓冢山,在今甘肃成县东北。《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郑玄注:‘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以为即嶓冢山,其地望大体相合。
姜亮夫先生《楚辞通故》云:“《山海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郭注:‘今在武都氐道县南。’郝懿行《笺疏》云:‘案在今甘肃秦州西南六十里’。按《禹贡》‘嶓冢既艺’,又云:‘导嶓冢至于荆山。’《汉书·地理志》嶓冢山在‘陇西郡’西县,西汉所出(则今甘肃省西和县东北之山也)。然《禹贡》又言‘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则为东汉水所出。盖嶓冢由甘肃西和县,婉蜒而东,至陕西凤县北,折而南,至略阳县东,尚名嶓冢,为东汉水所出,更折而东,遂为江汉间诸山脉也。”姜先生考嶓冢山极为精详,唯未指出崦嵫山本嶓冢山,在古天水西南,属西县之山名。
原载:《社科纵横》2003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