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2r1Tyxzy7dJvIGt43bf&690
扬州八怪金农的《夜宴图》
金农 (1687-1764年),扬州八怪之一。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尝署款曰金吉金,梵典金为苏伐罗,故镌一印曰苏伐罗吉苏伐罗。又有印曰金牛。
乾隆元年(1736)荐举鸿博。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鉴赏,工书,楷隶本之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而自创一格,在隶、楷之间。印章摆脱文、何,浸淫秦、汉,偶亦用此两碑法。喜为诗歌、铭赞、杂文,出语不同流俗。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金农书法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生平好游,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一。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著冬心题画、冬心画记及冬心诗钞论画杂诗二十四首。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
【阅读】 看花都是白头人,老来丹青最精神
荷衣蕙带
“扬州八怪”具体是哪几个人,有很多种说法,综合起来差不多有十几个人。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有几个人始终都在,金农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称为“画佛”,是扬州八怪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诗名早彰,书法面貌众多,尤其是自创的漆书将点划破圆为方,独出心裁。他自称50岁后才学画,却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一个有徒弟并列于八怪的画家。
杭州的三月,春水初涨,花木葱茏,金农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有几处房舍、几十亩地的殷实人家。金农的父亲对儿子没有寄予厚望,只希望金农能识字、会珠算,平平安安长大、继承祖业就好。所以,最初金农只是在家里跟着父亲和哥哥学一些《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教育。但是,金农自幼就记忆力惊人,且好学爱问,没多久,父亲就觉得教不了他了。在金农的不断要求下,家人将他送去吴山书院读书。
有了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金农学得更用功了,很快就和书院中几个优秀学子结成了好友。平时,他们常常在一起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兴致好时,也一起吟诗联句,求学的日子过得紧张也惬意。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19岁的金农到萧山拜访了一位著名的经学家。83岁的经学家看到金农的诗作时,激赏不已:我年纪这么大了,忽然看到少年你的诗作,“能不癫狂耶”!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而自己却年事已高,只能稍作指点,没有精力长期教导,为了让金农有更好的发展,他便把金农推荐给了苏州的学者、书法家何焯。
何家自元末就开始教授子弟,在全国的知名度都很高,何焯虽然正在家中守孝,但他是武英殿纂修兼皇八子的侍读,金农能在这里学习并不容易。何焯起初对金农很冷淡,但在看过了金农带来的诗稿、时文后,也不禁因得到这样一个好苗子而大喜过望。
在何焯的启发下,金农开始研习当时被大多数人不看好的北碑,领略到了北碑不衫不履的洒落自然。何焯对当时流行的董其昌的字深表不屑,认为一味模仿毫无个性,只会令书法艺术原地踏步。有了这样一位锐意进取的老师,才造就了金农日后书法方面的成就。
两年后,何焯的守孝期满,重返京城复职,金农也就结束了学业,回到杭州,并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出身于大户人家的黄慧姑为妻。黄慧姑是个知书达理的贤淑女子,她非常敬重丈夫的学识涵养,夫妻两人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蜜和乐。一年之后,他们的女儿就出生了。
当时杭州文坛喜谈诗论文,并不重视谋取功名,金农的父母原本也无意让儿子入仕,金农自然乐意做个闲人。如此几年之后,竟传来了清正廉洁的何焯入狱、何府被抄家的消息。虽然没过多久,何焯便被确定是遭到诬陷,被放了出来,又回到了武英殿任职,但是这件事情对金农还是深有影响,他对科考之途更没有了兴趣,而是天天忙于诗文。很快,他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眼看女儿渐渐长大,家中开销日渐增多,金农动了外出谋生的心思。恰好,一位旧时在吴山书院结交的好友寄来一封信,说自己在扬州盐商家里坐馆,收入丰厚,希望金农也能来扬州发展。收到信后不久,金农就动身去了扬州。
初到扬州,在好友的安排下,金农结识了一些当地文友,还对扬州的书画市场进行了一番考察,揣摩了一下当时流行的风格和题材——扬州文风鼎盛,无论是书还是画,都盛行文人气质的作品,尤其是创新的、有个性的作品更受欢迎。
回到杭州,金农回想起当年老师何焯说过的那些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字,决定不再只一味地研习别人的字体,而要通过变革,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参详汉碑的代表作,把隶书写得更加厚重刚毅,楷书则加以章草,就如当年老师说的不衫不履,求的就是洒落自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他的字有了金石味,提高到了高古生拙的新境界。
康熙五十九年冬天,在朋友的邀请下,金农再次来到扬州。扬州人爱书画,过年必换,这时正是销售的旺季。金农的字很受追捧,一直忙到临近年关也没有空闲,他就留在扬州过年。金农在扬州过的第一个年很热闹,没有客居他乡的寂寞,从初一开始就不断被宴请。
更让金农欣喜的是,二月的春风虽然料峭,也挡不住梅花的绽放和扬州人的诗情。万石园中,千花万蕊在高低错落的奇石间竞相绽放,清香漫溢到每一个角落。按惯例,每年二月初五,当地一位诗人都会在自家的万石园中举行诗会,这一年,金农也接到了请帖。
因为是新春的第一场诗会,无论是主办者还是扬州的文士都很重视。为了活跃气氛,主办者制定了一个规则:众人的第一首诗若能在一炷香内写好,奖励100两纹银……若两炷香烧完仍未完成的,要罚20两纹银。
大家抽好了限韵就开始燃香,那时的香不长,能在一炷香内作好写出来已经不易。
“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已开齐。偏是东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令众人没有想到,金农在半炷香内竟然已经写好,并且是这样一首令一众名士都敬服不已的佳作。等大家的诗都写好,主办者特意奖励了金农150两纹银。金农的诗名从此在扬州无人不知。
在扬州,金农还结识了许多文友,包括日后同列扬州八怪的几位画家。虽然那时他还没有开始绘画,但是因为朋友中多画家,他也开始对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雍正三年(1725年),金农接到了康熙帝师、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之子陈壮履的信。原来,他在杭州的一位老同学推荐他去陈家坐馆,而陈壮履正是来高薪请他到泽州(今山西晋城)坐馆的。他知道这一去要数年的时间,于是,辞别家人后,他先到了扬州,在扬州和朋友小聚辞行,又到了北京,和那位老同学在京中访友、游玩了一段时间,才去山西。
陈壮履的午亭山庄(今称“皇城相府”)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堡,和精巧的江南园林截然不同。就算是见多识广的金农,初见时也被眼见的景象惊到了。在这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陈廷敬的遗稿,那些诗文的底稿散乱讹舛,需要校勘补缺,不是学识渊博的人不能胜任。这正合金农的特长。
金农与陈壮履相处得很愉快,闲暇时,他们常常一起吟诗喝酒。其间,也常有向金农讨要书法的人设宴邀请,午亭山庄因为金农的到来,变得比以往热闹了许多。
校勘工作繁杂,一直到雍正七年,金农才基本完成了诗文的整理工作。虽然陈壮履一再挽留,金农却不想长期留在山西,他想念妻子和朋友们了。为了答谢金农,陈壮履在他临行之前特意安排他在山西各地游玩了一遍,当然,这也是为了方便他辞别山西的新朋友。
古人出门不易,金农在回家途中,顺便也寻访了龙门石窟等名胜。回到杭州后,他在家住了很长时间,和吴山书院的同窗等人常常聚在一起谈诗论文。
一年后,扬州的两位盐商又来信相邀。在家待了很久的金农也很想念扬州的旧友们,就在冬天再次来到扬州。在盐商的小玲珑山馆里,金农结识了郑板桥等人,他在杭州的旧友陈撰也来到了扬州——金农已经开始涉猎文人画,只是还没有正式开始售画。
如此在杭州、扬州之间往来了数年,金农快五十岁了,距离他出版第一本诗集已经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了。这些年里,他到过许多地方,写了几千首诗。经过数次整理删减,他的《冬心先生集》和《冬心斋砚铭》于雍正十二年付梓出版,算是一段人生的总结。
乾隆二年(1737年),金农又回到了杭州,因为出书,也因为上京,家中急需要银子。他在家里没有住多久,又去了扬州。也是这一年,他开始正式鬻画。
金农的绘画起点很高,所谓的“高”不是指技法,而是指画的人文意境。他的画自出心裁,古淡拙趣,这些和他的生平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与许多画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开始绘画时已经读过了万卷书,也行过了万里路,所以他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他的画题材也广泛,不蹈前人窠臼而能别出新意。所谓的“大巧若拙”正适合来形容他的漆书和绘画。
乾隆十八年的春天,金农的发妻黄慧姑离世,他的女儿也早已嫁人,在杭州没有了什么牵挂的的金农开始在扬州长期寓居。也许是为排遣心中的思念,自妻子去世后,他就开始参禅,画起了佛像,他的诗也渐渐有了禅意。
乾隆二十二年,两淮盐运使在虹桥举办修禊,众人兴致很高,共得诗数千首,编了三百多卷,是扬州盛况空前的一次雅集。趁着余兴未消,一个月后,大家又在虹桥畔的小洪园举办了一次芍药诗会。已经70岁高龄的金农又一次独占鳌头,率先写出一首好诗:“看花都是白头人,爱惜风光爱惜身……枝头红影初离雨,肩底狂香欲拂尘。知道使君诗第一,明珠清玉比精神。”两淮盐运使大喜,在座众人也都搁笔前来欣赏,纷纷赞叹。
也是这一年,金农收了一个好徒弟,就是日后扬州八怪的殿军罗聘。罗聘夫妻都是丹青高手,常常邀约金农于家中小聚。金农有别号“我是如来最小弟”“心出家庵饭粥僧”,而罗聘也有别号“花之寺僧”,同样喜爱佛学的师徒两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感情却非常深厚。一直到金农77岁重病,罗聘始终服侍在他左右。金农去世后,罗聘四处收集金农的遗稿,帮老师刊刻出版,流传后世。
金农生命中最后几年是在西方寺中度过的。在晨钟暮鼓的简静中,他安详地画佛、抄佛经。他曾说,“秋声中唯竹声最妙,雨声苦,落叶生愁,松声寒,野鸟声喧”……秋日里,“妙、苦、愁、寒、喧”之声一一具备,就像金农的一生——他曾写过少年里最清越的秋声,中年里清苦味的秋声,晚年里白了人头的秋声,如今,他就安眠在这秋声之中。
http://s6/bmiddle/002r1Tyxzy7dJxEXPF305&690
浪漫的金农
金农(1687-1764),清代著名画家。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久居扬州。平生未曾做安。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
http://s4/mw690/002r1Tyxzy7dJxrHjlp73&690
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不就。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据金农自述;“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吴西林同时,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农的博学多才。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终无所遇。年方五十,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功底,终成一代名家。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http://s12/mw690/002r1Tyxzy7dJwR1mcj5b&690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在一幅《墨竹图》中,他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http://s10/mw690/002r1Tyxzy7dJx8rGg9d9&690
金农墨竹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
http://s13/mw690/002r1Tyxzy7dJxlodcg5c&690
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http://s5/mw690/002r1Tyxzy7dJy0jVXu34&690
金农 梅花册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http://s6/mw690/002r1Tyxzy7dJy6j0Jn45&690
金农 野花小草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一个就是当时寓居扬州的郑板桥,两人喜欢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他俩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个性脾气特别相投,常常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金农中年游历达十五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哪来旅行费用呢?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招募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金农充当“团长”,团里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甬东朱龙擅雕凿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吴门庄闺郎会弹奏乐器,兰陵陈彭擅长画墨竹,每到一地全团便开展活动,以此筹措旅资。这种方式在“扬州八怪”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http://s5/mw690/002r1Tyxzy7dJzOSbc0e4&690
金农 梅花 立轴
金农具有的完全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一个不修边幅的书画家风度,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气质。其次,金农晚年穷困潦倒,尽管不能排除社会原因,但也有属于自身的缘由。金农的收入也颇可观了,结果老来却弄得四壁皆空,无钱入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http://s12/mw690/002r1Tyxzy7dJzuBHHZ6b&690
金农 相马图 立轴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风骚者。金农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一样,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从传世书迹来看,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歧出,行书健劲潇洒,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
“漆书”这个词的来源,“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二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评自己书法时说:“臣书刷字。”可知“漆书”是指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五百斤油”。“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所用毛笔,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那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http://s6/mw690/002r1Tyxzy7dJzvx9rf05&690
金农 梅花 扇面
由于金农的身世,他以卖字卖画为业,难免把商业习气带入艺术领域。许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显有应酬之嫌,甚至有“师藉门生卖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图成幅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的情况,并由此引发出“金农无画论”之争。这些情况虽给金农书画的鉴赏、论评带来一定疑难,然而绝不能由此否认他的作品风格是顺应了当时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抒发个性,冲击时弊,力倡新思维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http://s11/mw690/002r1Tyxzy7dJAgL4Dg5a&690
此画从款题中可知是金农将元人辛贡、王冕所创的粉、白梅法,集写于一画之中的杰作。全幅花枝繁密,生机勃发。以大笔淡墨画干,浓墨点苔,枝条疏密有致。勾花点蕊,以粉朱、铅白点染花瓣,清丽透逸,有暗香浮动,韵清神幽之感,款署“七十三翁杭郡金农记”。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http://s5/mw690/002r1Tyxzy7dJAKuowk64&690【名称】清金农 兰花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30.5厘米,横3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