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4 味经书屋

(2017-08-25 14:49:31)
  http://s16/mw690/002r1Tyxzy7dIqErgGH7f&690味经书屋" TITLE="154 味经书屋" />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书法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http://s4/mw690/002r1Tyxzy7dJtNiKuTd3&690味经书屋" TITLE="154 味经书屋" />
                                      
                                                    刘墉的书法欣赏(转帖)

       刘墉的书法,貌丰骨劲,笔短意长,墨浓势厚,具有雍容端庄的风骨,并且结体严谨、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的艺术风格,典型"墨猪"风貌。
       书体玉润丰圆,章法规整疏朗,墨色深厚浓重,笔划粗细随意,结体严谨而又舒展,既符合古法而又有新意,书风学智永乃至魏晋而又有创新,不愧为刘氏草书佳作。刘墉书法的结体严谨而又舒展,绝少连带飘动、流畅华美的形态,而是每个字自成回合,劲气内敛,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恰到好处,最后达到以稚拙求生动,以端严求变化的高水平。
       刘墉的书法,如按时代划分,还有早、中、晚年的变化:
       早年,约20岁左右,书法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类钞》所云:“文清(刘墉)书法……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艺舟双楫》说:“文清少习香光”。代表作有刘墉《行书扇面》,此书纸本,款“庚申六月三日,天香深处书。刘墉。”“庚申”为1740年,时刘墉22岁,书风学赵、董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中年,约30岁以后,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独具一格。故《艺舟双楫》、《清稗类钞》说他“壮迁坡老”(苏东坡),“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代表作有故宫藏刘墉57岁(1775年)作《送蔡明远叙》轴。
       晚年,约70岁以后,书法北朝碑版,正如《书林藻鉴》引《艺舟双楫》所云:“文清(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又说“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或过华亭者”。代表作品有作于1797年刘墉79岁时的《行书轴》。此书纸本,墨迹,款署“嘉庆丁巳二月,刘墉”。钤“御赐海岱高门第”、“刘墉印信”等印,该书体丰肥骨劲,结体严谨而又舒展,为刘墉79岁时精作。
       刘墉的款题 
       书画作品中,作者本人的署款和题记是借以表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它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后人可以将款题进行拼配,真书画配假款层出不穷。代笔书画往往又是书画假款真,故使书画中款题的鉴定作用降低。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牢记作者的不同款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刘墉的书法也是如此。谈到刘墉的名款,见于记载的有“刘墉”、“石庵”、“日观峰道人”、“石盒”、“木庵”、“青原”、“香岩”、“东武”、“溟华”等。见于传世作品中的有“刘墉”、“石盦”、“石庵弟墉”、“石庵刘墉”、“石庵居士”、“晚香堂刘墉”、“弟墉顿首”、“日观峰道人书”、“刘墉志”、“石庵书旧句”、“十一兄墉”、“臣刘墉敬书”等。这些署款,不仅是刘书鉴定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研究刘墉书法和生平的重要史料,比如“十一兄墉”,说明刘墉兄妹多,他排行第十一。又如“臣刘墉敬书”,说明他是宫廷书家。
       刘墉的印章
       刘墉的印章数量,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50多方,有的还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刀法、大小、朱白文不同的印章。如仔细分,又有名号、斋名、御赐等不同之印。
        1.名号印:有“刘墉”、“刘墉印”、“镏墉之印”、“石庵”、“刘庵之印”、“青原”、“东武”、“石盦”、“日观峰道人”、“刘墉印信”、“香岩”等。
        2.斋名印:有“老桂山旁”、“云明馆”、“仙舫”、“清爰堂”、“梅花书屋”等。

收藏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人物评价

《清史稿》:“墉工书,有名于时。”
《湖南通志》:“(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

书法欣赏
http://s2/mw690/002r1Tyxzy7dIrFKQg1f1&690味经书屋" TITLE="154 味经书屋" />
                                                      浓墨宰相刘墉

附录  味经书院与崇实书院 


    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清末陕西五大著名书院中,除省会西安所在的“关中书院”外,其余“弘道”、“味经”、“崇实”、“正谊”4个书院均在泾阳、三原二县(现为咸阳市辖)。其中弘道书院创办历史之久,味经书院科举中式之多,崇实书院讲授西学之早,正谊书院之专讲闽洛义理之学等,均闻名全省,享誉西北。

    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陕甘学政许振祎奏请,于泾阳县城内东北隅(现为姚家巷),创建了有名的“陕甘味经书院”。据《咸阳市教育志》载:该书院以讲堂为中心,其前两侧各有号房八排,并有“时敏斋”、“日新斋”。光绪十一年(1885年)扩建东院,增建了藏书楼、清白池、刊书处和售书处。加以先有学政吴大澂(澄)筹银万两以增膏火,记有学政慕容干筹银三千,生息资助。书院房舍宽敞,经费充足,一时程盛。该书院有别于其它书院的三个特征为:

    一不专课时文(八古文),而以实学为主

    二其它书院除阅课外师生不常见面,味经书院教师则日豋讲堂,亲自授课严于管束。

    三其它书院由官府掌管,味经书院则责成绅士经理,权不归官。

    书院历任山长为史兆熊、赵宜煊、李垚、安维峻、柏景伟、刘光蕡、杨蕙等。刘光蕡号古愚,世称古愚先生。古愚先生自光绪十三年(1887)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连续主讲味经书院达十二年之久,他在任山长期间,不仅教授“朱子语类”、“温公通鉴”、“五礼通考”、“四书五经”及“大学衍义”等传统经史、理学,并刊刻《梅氏筹算》、《平三角举要》等多种算学及科技类书籍,令诸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他建筑了“通儒台”、制晷仪,令诸生观测天象;他鼓励学生参与由陕西布政使陶模主持的地图测绘。他与味经书院创建“求友斋”,致力于讲求西方新学,同时创建“时务斋”,专意研讨国内外大事。由于刘光蕡是力主维新的爱国教育家,逐使味经书院一改传统书院的陈腐之气,成了近代少有的讲时务、重西学、开新风的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刘光蕡因被视为“康党”,辞去味经书院讲席。味经书院逐渐失去特色。

    味经书院创办伊始,就明文规定禁食鸦片,禁赌博,禁群饮,禁骗诱,赊贷及闲游,同时对学习功课均有严格要求。光绪二十一年(1895),刘光蕡亲自为书院“时务斋”制定了“历耻、习勤、求实、观时、广识、乐群”的六条学规,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味经书院以教学质量之高和培育人才之多文明陕甘。据《味经书院志》载,从建立书院至光绪十九年(1893)的21年间,书院在科举制度下登第“进士”的有18人,为“举人”的72人,(不含已晋升进士者),其他登科为“副贡”、“优贡”者22人。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的李岳瑞、陈涛、杨惠、张鹏一、邢瑞生、雷延寿等人,都是味经书院学生或刘光蕡的及门弟子。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在西北军事政治和科教文化上起了重要作用的于右任、朱光照、茹卓亭、李子逸、王授金、冯孝伯、杨西堂、杨松轩、郭希仁、李仪祉等都曾是味经书院的学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废科举、兴学堂”中,三原弘道书院改为“弘道大学堂”,陕西学政沈卫将陕甘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及味经书院刊书处经费归于弘道大学堂,味经书院逐停办。
http://s7/mw690/002r1Tyxzy7dJucAoqG76&690味经书屋" TITLE="154 味经书屋" />

    网上百度味经书院:位于泾阳县城姚家巷中学内。讲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前檐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明间斗拱为如意形,外曳瓜拱,正心瓜拱刻三幅云朵。据史载,该书院为陕西学政许振祎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奏建。邑绅吴建勋捐址。宽12丈、长51丈。其时于讲堂前左右有门,左门悬匾上书“小雅扶轮”,右门悬匾上书“小山承盖”。门之东西两侧舍房三十三间,前带廊。舍房前有二门房,三架三间。舍房两则有斋房,东斋房上书“日新”,西斋房上书“时敏”,斋房各十六间。前大门房,五架三间。光绪十五年(1889),监院周斯亿于堂东侧增建藏书楼,三架三间,左、右各建庑房三间,前又修清白池。东侧建通儒台,并置石碣,刘古愚撰文刻碣上。照壁左、右建牌坊。东牌坊上书“英俊之域”,西牌坊上书“礼乐所流”。 

http://s6/mw690/002r1Tyxzy7dJtLWhjn35&690味经书屋" TITLE="154 味经书屋"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