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山语录》注译(三十二)(注译人:万安飞)

(2020-06-26 22:19:20)
标签:

万安飞

陆九渊

象山语录

 

《象山语录》注译(三十二)(注译人:万安飞)

二三七

古今人物,同处直截是同,异处直截是异。然论异处极多,同处却约[1]“作德”便心逸日休”,“作伪”便心劳日拙[2]”,“作善”便“降之百祥”,“作不善”便“降之百殃[3]”。孟子言:“道二,仁与不仁而已[3]”同处甚约。

【注释】

[1]约;省减;简约。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

[2]“作德”两:语出《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思做善事,就会心气和平,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行欺诈,就会费尽心机,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

[3]“作善”两:语出《尚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意思做善事,上天就赐给他许多吉祥;做恶事,上天就降给他许多灾祸。指福和祸都由自己招来。

[4]“道二”两:语孟子·离娄上》: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朱熹《孟子集注》:法尧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仁矣;不法尧舜,则慢君贼民而不仁矣。二端之外,更无他道。出乎此,则入乎彼矣,可不谨哉?意思是做人的道路只有两条,就是讲仁德和不讲仁德罢了。

【译文】

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相比较,相同的地方就是相同不同地方就是不相同相比而论,同的地方很,相同的地方却很。《尚书》做善事,就会心气和平,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行欺诈,就会费尽心机,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说:做善事,上天就赐给他许多吉祥;做恶事,上天就降给他许多灾祸。福和祸都由自己招来的。孔子说:做人的道路只有两条,就是讲仁德和不讲仁德罢了。这些观点相同的地方很

 

二三八

人莫先于自知[1],不在大纲上[2],须是细腻求[3]

【注释】

[1]自知:认识自己;自己明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天。所以君子会遵循这正常的事,而小人则遵循异端。《荀子·荣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2]大纲:总纲,要点,特指总领学术的重点所在。《汉书·叙传下》:略存大纲,以统旧文。

[3]细腻:细密;精细。《朱子语类》卷七八: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 汉文麤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是六朝时文字。

【译文】

个人最重要先了解自己的本心便促进自己的学术,了解自己的本心不是在学术的总纲要点面花功夫,必须在学术的细密精细方面去寻找。

 

二三九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出一言,做一事,便道全是,岂有此理?古人惟贵知过则改,见善则迁[1]。今各自执己是,被人点破[2],便愕然[3],所以不如古人。

【注释】

[1]见善则迁:改恶从善。改过向善。《易经》君子见善则迁之,见过则改之。王弼注:迁善改过,益莫大焉。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迁还指分享、传播、发扬。分享做的好的方面,改正做的不好的。

[2]点破:道破,点穿。

[3]愕然:惊讶貌。《史记·黥布列传》: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 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

【译文】

学习的人不能有所长进,只是因为太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了。因心有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心态,往往是他自为自己所说的每,做的每件事是对的怎么有这样的道理呢?古人都知道过就改,见学改过向善是可贵的品质。在的都自为是,但一旦被人说破便惊讶不知所措。所以在一点,代人往往不如古人。

 

二四0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1]。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

【注释】

[1]欲:理与欲是古代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欲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欲望。理是必然的规律与准则,在与欲相对时,主要指道德原则和规范;理与欲的对立,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一书: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意谓人为物欲所诱惑,不能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就是灭掉天理而穷极嗜欲。处指本心相违背的私心、恶念。

【译文】

个人如果作为自己本心的主宰那么个人将会随着私心念的消退自己的才艺会得到进步。如果才艺作为自己本心的主宰那么个人会随着私心念的旺盛而使得自己的道消亡,才艺也会因此有进步。

 

二四一

仁自夫子发之[1]

【注释】

[1]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 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译文】

,是从孔子开始才发扬光大的。

 

二四二

不可自暴[1]、自弃[2]、自屈[3]

【注释】

[1] [2]自暴、自弃:谓自甘堕落,不求进取。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意思“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破坏礼义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3]自屈:委屈自己、谓用尽自己的力量。语出汉·扬雄《法言·重黎》: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意思是汉刘邦能够使大家各献良策,这些良策使得大家各尽其力。而善于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会用尽个人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译文】

个人,要在学问上有所进步,不能自甘堕落,不求进取不能用尽自己的力量屈服。

 

二四三

志小[1]不可以语大人[2]事。

【注释】

[1]志小:语出北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大意是:人的志向小,便容易得到满足,容易满足,也就没有继续奋进的理由了。此话是在鼓励人要树雄心,立大志,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高远的目标,便很容易满足堕落,这样,到老了,也就不免老大徒伤悲了。

[2]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扬雄《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译文】

向小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志趣高远的人做的事。

 

二四四

千古圣贤,只是办一件事[1],无两件事。

【注释】

[1]一件事:《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九渊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以说千古圣贤做的只是一件事:找到道德价值的真正渊源——人心本体。

【译文】

   千百年来,圣贤们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寻找道德价值的真正渊源人心本体除了这件事外,再没有第二件事。

 

二四

“言必信[1],行必果,硁硁[2],小人哉。”宜自考察[3]

【注释】

[1]“言必行”诸句: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路》第20章,子贡孔子关于“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士’”的问答对话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硁硁kng kng):形容浅陋固执。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昔夷齐不食周粟,鲍焦死於桥上,彼之硜硜,何足师表哉! 

[3]考察:观察研究;审察。《新唐书·李石传》:古之圣贤,必观书以考察往行,然后成治功。 

【译文】

孔子说:说了就要去做,做就要做出结果,这与那些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固执浅薄的小人没啥区别。因此为人要自考察,辨明是非。

 

二四六

退步[1]思量[2],不要骛外[3]

【注释】

[1]退步:退让。《朱子语类》卷一二五:老子之学只要退步柔伏,不与你争。 

[2]思量:考虑忖度。唐·杜荀鹤《秋日寄吟友》诗:闲坐细思量,惟吟不可忘。

[3]骛:追求;强求。也作脱脱《宋史》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译文】

学要谦虚,多思考,要追求表的东西。

 

二四七

 “共工方鸠僝[1]”与“如川之方至[2]”,此“方”字不可作“且”字看。

【注释】

[1]“共工方鸠僝”:语出《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 夔兜曰:!共工方鸿潺功。帝曰:!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意思尧帝说:谁善于处理政务呢?欢兜说:呵呵,共工在广泛聚集人力,已经具有成效了。尧帝说:哼!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谦,其实对老天也轻慢不敬。共工:尧帝的臣,四凶之一。方:通,普遍的意思。鸠:通,聚集的意思。僝:马融说:具也。呈现的意思。

 [2]“如川之方至”: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川之方至”指河水涨潮。意思是“上天的恩情像潮水般涌来,一切增多真幸运。”

【译文】

《尚书·尧典》里“共工方鸠僝”与《诗经·小雅》里“如川之方至”,这两句话里都不能作来解释。

 

二四八

尧之知共工[1]、丹朱[2],不是于形迹间见之[3],直是见他心术[4]

【注释】

[1]共工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2]丹朱生卒年不详,姓伊祁、名源明,字监明;号丹朱。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

[3]形迹人的神色、行为流露的迹象·司马光《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谅祚必叛无疑也。

[4]心术:内心。《礼记·乐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译文】

尧之所知道了解共工丹朱为人,不是从他们的神色、行为流露的迹象现,是了解们的内心本心。

 

二四九

吕正字《馆职策》[1],直是失了眼目[2],只是术。然孟子亦激作,却不离正道[3]

【注释】

[1]吕正字:指吕祖谦。1171年(乾道七年)四月“父吕大器自吉州奉祠归婺。七月初六日,如龙游迎接父亲,初八日,侍父归婺。与宰相书,请祠侍亲,不许。二十四日,以通历任四考,改左宣教郎,召试馆职,写有《馆职策》。九月十六日,除秘书省正字,兼职如故。”(见徐儒宗著《婺学之宗:吕祖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第320页)《四库提要·东莱集提要》综论道:“祖谦虽与朱子为友,而朱子尝病其学太杂。其文词闳肆辨博,凌厉无前,朱子亦病其不能守约。又尝谓:‘伯恭是宽厚底人,不知如何做得文字却似轻儇底人。如《省试义》,大段闹装;《馆职策》亦说得漫不分晓,后面全无紧要。’”

[2]眼目:喻义理关键之处。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六》:盖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何焯《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文》:《黄梦升墓誌铭》:尤以文章意气自豪,通篇以此四字为眼目。 

[3]正道: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礼记·燕义》: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

【译文】

吕祖谦召试馆职时写的《馆职策》,真的是一点眼光也没有。通篇都只卖弄文字技巧。然后孟子也有激奋之作。却字也不准则

 

二五0

扬子云好论“中”[1],实不知“中”。

【注释】

[1]扬子云:扬雄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撰《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

【译文】

扬雄喜欢其实他并不懂得“中”。

 

二五一

《大雅》是纲[1],《小雅》是目[2],《尚书》[3]纲目皆具[4]

【注释】

[1]《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2]《小雅》:《小雅》为诗经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3]《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就是上古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文体尽于六种文体,典、谟、训、诰、誓、命

[4]纲目:大纲和细目。汉·郑玄《诗谱序》: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纲:鱼网上的大绳。目:网上的眼。

【译文】

《大雅》是大纲,《小雅》是细目,而《尚书》则大纲和细目具备。

二五二

 观《书》到《文侯之命》[1],道已湮没[2],《春秋》所以作[3]

【注释】

[1]《文侯之命》:《尚书·周书》的一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在在郑伯、晋侯、卫侯的保护下,逃到东都洛邑,是为周平王。是平王给晋侯的一封感谢信。

[2]湮没:灭亡。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其人困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3]《春秋》:孟子·离娄》说:》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

《尚书》读到《文侯之命》这文章时,我们就知道,道这里已经灭亡所以孔子才作了《春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