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山语录》注译(二十八)(注译人:万安飞)

(2020-06-26 22:12:53)
标签:

象山语录

万安飞

陆九渊

0六

吾家合族而食[1],每轮差子弟[2]掌库[3]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4]”。

【注释】

[1]合族:聚集全族的人。《礼记·大传》: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孔颖达疏:合族以食者,言旁治昆弟之时,合会族人以食之,礼又次序族人以昭穆之事。《孔丛子·独治》:先王制礼,虽国君有合族之道,宗人掌其列。

[2]子弟: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3]库:泛指贮物的屋舍。《礼记·檀弓》:“管库之士。”注:“物所藏。”《荀子·富国》:“百姓虚而府库满。”

[4]“执事敬”: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这里孔子对的解释,是以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译文】

我家是聚合同族的人举行进食的礼节然后在一起同吃,每轮三年安排一个晚辈掌管家政。恰巧轮到我担任掌管之职,在这三年间,我的学问大有长进,这才是《论语》里所说的办事严肃谨慎”。

 

   0七

 徐仲诚请教[1],使思《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一章,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3]”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者。”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说了也。”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4]。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良久曰:“句句是要语。”梭山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此是要语。”答曰:“未知学,博学个甚磨?审问个甚磨?明辨个甚磨?笃行个甚磨?”

【注释】

[1]徐仲诚:名不详。里居、官阶皆不可考。《宋元学案》卷五十七列为梭山门人,卷七十七列为陆九渊门人,称其尝请教于陆九渊。《陆子学谱》卷十四列为陆九渊门人,言“疑亦金溪人。早事先生于槐堂。又及事梭山先生,则非远方学者矣。”

[2]“万物皆备”:语出《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各种事物、品德和道理都蕴涵在我的天性之中,自我反省一下,如果自己的德行符合这些真理,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了。尽力按(推已及人)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快捷的了。

[3]镜中观花:镜子里头看花。指虽看得见,却得不到或摸不着。这里镜与花的关系,正如心与万物的关系(对置)。九渊后让徐只管“内”(而不是外),这合于其“先立其大(心)”的心学立场。对应来看,显然“明镜”是内,“花”是外。这和陆子心学的基本教义是相同的:向内求理(“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要“发明本心”。故,九渊的“明镜”亦可作“心”来讲。与禅门“明镜”两相对照,则陆子的“明镜”有其侧重一端的含义:一是陆子的“明镜”直指“本心”,引申而出的是要人向内求理(“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而不是在身外求理。因此,陆子的本心包含万物之理,是一颗“实心”,与禅门所说的“虚心”是大不同!若是“虚心”,便是因心之“一心澄明”,无所著而能映照万物。陆子之意重心显不在于此。陆子又尝说“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是有心,心皆具是理”、“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故陆子之“心”是一颗“实心”无疑。二是陆子之“心”比朱子之“心”能量更大。王煦在其《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一文中解读《陆九渊集》当中此“镜中观花”句说:这智慧正如象山所言:“我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的底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这是象山以其证验后的本体“本心”为核心之展现。在象山处,吾心自己跟自己“对置”。如同“镜中观花”,“明镜”(“吾心”)变异为“花”(“万物”)通过“明镜”(“吾心”)而显现出来。

[4]要语重要的话。宋·叶适《宗记序》:佛学由可至能自为宗,其説蔓肆数千万言,永嘉鲍埜删择要语,定著百篇。

[5]“博学之”五句: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译文】

徐仲诚向先生请教学问方面的问题,先生让他去思考一下《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一章节,有什么收获。徐仲诚在槐堂思考了一个月。一天,先生问他:“徐仲诚啊,你现在对《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一章节思考得如何?”徐仲诚回答说:“好像镜子里头看花一样。”先生回答说:“我看你也是这样。”先生又看了看周边的学生感叹地说:“徐仲诚真的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啊。”先生又对徐仲诚说:“人要向内求理,而不是在身外求理。”接着先生又微笑地说:“徐仲诚啊,你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过了一段时间,徐仲诚向先生请教《礼记·中庸》哪些语句是最重要的?先生回答说:“我同你说内心,你却只管说身外的事。”过了好一会才回答说:“每一句话都是非常重要的话。”梭山回答说:“《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是最重要的语句。”先生回答说:“不知道学问是什么的人,他去广泛涉猎学习什么?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什么?学会周全地思考什么?形成清晰的判断力判断什么?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什么实践什么?

0八

有学者终日听话,忽请问曰[1]:“如何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答曰:“吾友是泛然问[3],老夫却不是泛然答。老夫凡今所与吾友说,皆是理也。‘穷理’是穷这个理,‘尽性’是尽这个性,‘至命’是至这个命。”

【注释】

[1]终日:整天。从早到晚《易·乾》:君子终日乾乾请问:敬辞。用于请求对方解答问题。《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语出《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意是: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道家养生家以性命指人的生命。而内丹学又予性命以独特解释。即性指人心的本性,又有元性、真性、元神、真心、本来一灵等别名;命指物质形体方面的气、元气。

[3]吾友:同伴或我的朋友等。泛然:随便,漫不经心貌。晋·葛洪《抱朴子·诘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

[4]老夫:年老男子的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郑玄注:老夫,老人称也。

【译文】

有一个学生整天从早到晚都一直在听先生讲课。有一天他突然向先生请教:“怎样才能做到《易经·说卦》里说的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呢?”先生回答说:“我的朋友,你只是随便地问一下,老夫我却不是随便回答大家的提问。老夫我今天和你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个理。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就是穷极这个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就是彻底洞明这个性,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就是达到这个目标。

0九

称叹赵子新美质[1],谓:“人莫不有夸示己能之心[2],子新为人称扬[3],反生羞愧;人莫不有好进之心,子新恬淡[4],虽推之不前;人皆恶人言己之短,子新惟恐人不以其失为告。群居终日[5],默然端坐[6],阴有以律夫气习之浇薄者多矣[7],可谓人中之一瑞[8],但不能进学可忧耳[9]!”或云:“年亦未壮。”答云:“莫道未也,二十岁来。”一日,子新至,语之曰:‘“莫堆堆地[10],须发扬[11]。车前不能令人轩[12],车后不能令人轾[13],何不发扬?”

【注释】

[1]赵子新:名不详。籍贯、官阶不可考。《宋元学案》卷七十七列为陆九渊门人。言“亦象山之徒也。”《陆子学谱》卷十五列为陆九渊门人。云“少年从学,先生甚称之。”美质:美好的素质。《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

[2]夸示:向人夸耀,犹夸大吹嘘。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惟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海内,夸示夷狄

[3]称扬称许赞扬。《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4]恬淡:不追求名利《宋史·隐逸传·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5]群居终日比喻整天成群地聚在一起。语出《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6]端坐安坐;正坐。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今苟以己无惨怛寃痛,故端坐相仍。汪继培笺:端坐,犹言安坐也。

[7]暗中,暗地里《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气习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叶适《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浇薄指社会风气浮薄。《后汉书·朱穆传》: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篤。此指自己轻浮的气质。

[8]瑞: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引为祥瑞。《韻會》“天以人君有德符,將錫之以歷年,錫之以五福,先出此,以與之爲信也。《春秋·左傳杜序》:“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唐書·百官志》:“禮部郎中員外郎掌圖書祥瑞,景星慶云爲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猿赤兔爲上瑞,其名物二十八。蒼鳥赤雁爲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連理爲下瑞,其名物十二。”此处比喻杰出的人才。

[9]进学:科举时,童生应岁试,录取入府县学肄业,称进学。进学的童生称秀才。汉·王符 《潜夫论·赞学》: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 

[10]堆堆久坐不移貌。唐·王建《新嫁娘词》之一:邻家人不识,牀上坐堆堆。·翟灏《通俗编·状貌》:其本字当作敦。《诗》:敦彼独宿。敦,音堆。注云:不移貌。’……《素问》:土形人则敦敦然,兀兀然。皆即唐宋所云堆堆。

[11]发扬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12] [13]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语出《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輊如轩。朱熹集传:輊,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輊,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 

【译文】

先生称赞生赵子新美好的素质说:每个人都有向人夸耀自己本领的想法,但是子新听到别人称赞表扬自己时,反而惴惴不安心生羞愧。每个都有博取功名利禄的心思,可是子新却生性淡名利,即使帮忙推荐他也不去做官。每个人都讨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和不足子新却生怕别不把自己的过失告诉自己日常生活中,子新整天与同学们呆在一起,整天出声端正正坐在那里思考,暗自约束自己那些轻浮的气质,这样做已经好长的一段时间了可以说是芸众生的一块美玉有进入县学深造实在是让忧心。人说:子新年纪还不大。先生回答说:要说年纪不大,也有二十多岁了。一天,子新来看望先生,先生对他说:不要天天像一堆土一样坐在那里不动。做发向上。你现在这样的样子,在车子前面不能让车前高,走在车后不能让车后高,你为什么不奋而有所作为呢?

 

二一0

广中一学者陈去华[1],省发伟特[2]。某因问:“‘吾与点也[3]’一段,寻常如何理会[4]?”屡问之,去华终以为理会不得。一日,又问之,去华又谓理会未得。某云:“且以去华所见言之,莫也未至全然晓不得。”去华遂谓:“据某所见,三子只是事上着到,曾点却在这里着到。”某洁之曰:“向道理会不得,今又却理会得。”去华顿有省,自叙听话一月,前十日听得所言皆同,后十日所言大异,又后十日与前所言皆同,因有十诗。别后谓人曰:“某方是一学者在。待归后,率南方之士,师北方之学。”盖广中蒙钦夫之教[5],故以此为北方耳。

【注释】

[1]广中:指岭南的广信地区。广信地区上古时叫苍梧,秦统一岭南后始叫广信,广信以东为广东,广信以西为广西,所以广信亦叫广中(宋时又叫广南中路)。《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因说四方声音多讹,曰:"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

[2]省发:领会。宋·朱熹《答何叔京书》:熹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伟特:卓异出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翰有宏材伟特之度,能诗,有《玉关集》。·李东阳《潘公墓志铭》:公丰仪伟特,性宽厚,不屑屑为苛细。

[3]“吾与点也”:此句来自《论语·先进第十一》的第二十五节:夫子一日让身边弟子各言所志,唯曾点的“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深契夫子心意,故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有赞同、称赞之意。原文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的门徒曾皙,曾参父亲。

[4]寻常经常平时。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理会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

[5]钦夫: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张主张并进,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他说:然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这种学思并进的思想显然与陆九渊只思不学是绝然相反的。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本来固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由于外物的蔽坏。本心被加上了重重物累,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只在去掉这些负担就令一身轻松,本心大明。

【译文】

从广信地区来的陈去华聪明敏捷领悟快,才能卓异出众先生一次问《论》里‘吾与点也’这一节你平时是如何理解的?问了他好多次,陈去华始终认为自己没有理解透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天,先生又问他,陈去华又说没有什么体会。先生说:如果姑且以的见识来看,不至于全然完全不得这其中的意去华于是才说:根据我所理解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所说的在具体的事务中到理,曾皙是在他自己的本心上体会到理。先生诘问以前说自己没有心得体会,现在怎么又说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去华了顿时有所醒悟,自叙自己听课一个月来,前十天觉得先生所说与别人说的没有什么不同地方,中间十天觉得先生讲的内容与别人说的有好大的不同再后来的十天又觉得先生与以前说的内容都一样,并因此作了十首。陈华离后对别人说:家乡只有我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习。等回去广信后要带领南方的学者来这里学习北方的学问。原来,广信那个地方受的是张栻教化,所以把堂这个地方叫北方。

二一一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1]?”学者曰:“守规矩[2]”欢然问曰[3]:“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4],上蔡《论语》[5],范氏《唐鉴》[6]”忽呵之曰;“陋说[7]!”良久复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8]。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9]”一章,毕,乃言曰: “《乾·文言[10]》云‘大哉乾元[11]’,《坤·文言》云‘至哉坤元[12]’,圣人赞《易》,却只是个‘简易[13]’字道了。”遍目学者曰: “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14]”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注释】

[1]观书为读书、看书之意。

[2]规矩:礼法;法度。《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3]欢然:喜悦的样子。陶渊明《读山海经》: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4]胡氏《春秋》:指程颐门人胡安国所著的《春秋胡氏傳》。胡安国字康侯,谥号文定,宋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湖湘学派的奠基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创办碧泉、文定书院讲学,在南岳完成了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春秋传》。

[5]上蔡《论语》:指谢良佐所著的《论语说》。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蔡州上蔡(今河南)人,北宋官员、学者。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上蔡语录》。

[6]范氏《唐鉴》:指范祖禹所著的《唐鉴》。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八年进士及第后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被召入书局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负责唐代部分的长编工作,先在汴京书局,后随司马光居洛阳修书,期间观唐史有感而另作《唐鉴》一书。

[7]知识浅薄《荀子·修身》少见曰陋。

[8]唯唯应而不置可否貌。宋·徐铉稽神录·林昌业》:忽有一男子,年可三十,髭髯甚长,来诣林,林问何人,但微笑,唯唯不对。

[9]述说,发表详细内容《孟子·公孙丑下》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乾》知太始”四句:语出《周易·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韩康伯注解为:“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孔颖达疏解为:“‘乾知大始’者,以乾是太阳之气,万物皆始在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坤作成物’者,坤是地阴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无形,未有营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营为,故云‘作’也。‘乾以易知’者,‘易’谓‘易略’,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坤以简能’者,‘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故曰‘坤以简能’也。若于物艰难,则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于事繁劳,则不可能也,必简省而后可能也。”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天道主管一切生机原始契机,地道发挥作用而使万物生成。天道凭借变化来主管一切,地道凭借简易而成就事物。

[10]于是;就。《文言》:《易传》篇名亦称《文言传》。《十翼》中的一篇。专门对乾、坤两卦所作的解释。创作于战国时期。旧说为孔子所作。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解《易》之作最早是《易传》,共7种10篇:《》上下篇、《》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彖》与《象》中的大传(解说卦辞部分),主要是宣扬儒家政治、伦理、修养等观点的。《象》中的小传(解说爻辞部分),强调爻位说,是为尊奉君位而作的。

[11]“大哉乾元”: 原文应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是《彖》《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元”进行的解释。大,蓬勃盛大。乾元,是指乾元之气。资,资源。始,创始化生。统,统贯。天,即天道。概括起来的含义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这种强劲有力,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是统贯于整个天道运行过程之中的。

[12]“至哉坤元”:原文应为:“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这是《彖》《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元”进行的解释。意即把万物精华聚集在一起,更深的涵义为孕育新生命,创造新价值。极,最。元根本,根源。

[13]简易:即指易简。指筮法的简明易辫。商代无八卦,商人有卜而无筮。灼龟兆象及以前的占辞,即繁难,又不易排识,不易记忆。周时创立操筮法以替代或补助卜法。筮得卦爻兆等于龟卜之兆纹,卦爻辞等于龟卜之像辞。筮法解决了龟卜的困难。卦爻仿龟兆,而数有一定,每卦爻下,又有一定之辞,较之龟卜,实为筒易。《系辞上》认为乾卦通过变化来显示智慧,坤卦通过简单来显示能力。把握变化和简单,就把握了天地万物之道。所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古人以此研究天地、万物、社会、生命和健康。《易传·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经》:“‘有三易,简易,不易,变易。

[14]“道在迩”两句:语出《孟子·离娄》:“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尔:通“迩”,近。

【译文】

临川有一个学生刚来到先生。先生问他:“你平时是如何读书的呢?”这位学生回答说:“我是按照规矩来读书的。”先生高兴地问道:“你是怎么按照规矩来读书的呢?”这位学生回答说:“按照大家平常的规矩,照着注经来看书的。比如程颐《易传》、胡安国《春秋传》、谢良佐《论语说》、范祖禹《唐鉴》是宋学的代表作,我就是根据注经来读书的。”先生听着听着,突然呵斥他说:“你真的是知识浅薄啊。”过了一会儿先生问这个学生:“你知道什么叫规吗?”紧接着又问他:“你又知道什么叫矩吗?”这位学生只是不停地应答却说不出所以然来。第二天,这个学生又来了,当时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述说讲解《周易·系辞》里的“《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章,先生讲述完之后,于是就说:“《乾·文言》里说,伟大啊,创造万物的苍天!《坤·文言》里说,至美啊,养育万物的大地!孔子解说《周》,只是用了易简’二个字就够了。”说到这里,先生逐个看了一下在座的学生说:“虽然只是两个字就可以说清楚,可是却不是说《周》难以理解知晓。”先生接着又说:“因此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先生又看了看那个学生说:“这才是读书的规矩啊,你昨天说的规矩算哪门子规矩。”  这件事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陆九渊摆落传注、崇尚易简的治学态度。对于汉唐传注,陆九渊少可多否,无需多言。但程颐《易传》、胡安国《春秋传》、谢良佐《论语说》、范祖禹《唐鉴》是宋学的代表作,陆九渊也不认同。这与他反对注经的态度是一致的。陆氏认为为学、治经应当以明本心为目的,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所谓明心,其实是一种内省的方法,通过直觉去体悟心中先天存在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人,而非其它。因此,陆氏提倡一种易简功夫,主张先立乎其大者日用处开端。所谓易简功夫就是发明本心,或者说存心养心求放心。如何发明本心?陆九渊认为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即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达到对道、对理的体认。他认为这才是为学的根本: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者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大可久者,不出简易而已

 

二一二

一学者听言后,更七夜不寝[1]。或问曰:“如此莫是助长否[2]?”答曰:“非也。彼盖乍有所闻,一旦悼平昔之非[3],正与血气争寨作主[4]”又顾谓学者:“天下之理但患不知其非[5],既知其非,便即不为,‘君子以向晦人宴息’也[6]

【注释】

[1]更:经过,经历《新唐书·房琯传》其佐李揖、 刘秩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

[2]助长:帮助生长;促使增长。《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3]悼:悲痛;哀伤平昔往昔,往常。 

[4]血气血液和气息。指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5]但:只。患:担心、怕。

[6]“君子以向晦人宴息”: 语出《周易··象》: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人宴息”大意是:大泽中响着雷声(泽随雷动),象征“随从”;君子因此随着作息规律在向晚时入室休息。 随卦下卦震为雷,上卦兑为泽,合在一起就表达“泽中有雷”。《伊川易传》:“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为‘随’之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即“向晚”;宴,安也,“宴息”即“休息”之义。君子通过观察随卦之象,悟知凡事“随时”的道理,故而早出晚入,于向晚按时休息。《伊川易传》:“君子昼则自强不息,及向昏晦,则入居于内,宴息以安其身。起居随时,适其宜也。”

【译文】

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先生讲课后,七天七夜一直在思考而睡不着觉。有人因此问称先生:“这样思考是不是有助于他成,是不是能促使他知识的增长”先生回答说:“不是。这是因为他开始听说大道,一旦想起自己以前犯下的过错和不正确的看法,他的本心正在与自己的私欲争夺地盘争做主人,所以内心挣扎激烈,需要时间来思考。”先生回过头来,又对学生们说:“天底下的道理只担心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既然知道自己不对的地方,肯定会不会去做了。《周易··象》有句话说得好‘至夜晚则进入内室安息’”。

 

二一三

或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既有所立矣,缘何未到四十尚有惑在?” 曰:“志于学矣,不为富贵贫贱患难动心[2],不为异端邪说摇夺[3],是下工夫;至三十,然后能立;既立矣,然天下学术之异同[4],人心趋向之差别,其声讹相似[5],似是而非之处,到这里多少疑在?是又下工夫十年,然后能不惑矣;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6],故曰‘五十而知天命’。”

【注释】

[1]“吾十有五”诸句及此段最后的“五十而知天命”:均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连接整数和零数。立:有所成就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礼法。

[2]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贫贱:贫苦微贱。患难谓艰险困苦的处境。《墨子·贵义》: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於前,数百於后。

[3]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朱子语类·论语》:若异端邪说释老之学。摇夺:因外力影响而动摇改变决心。明·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聪明盖世刚健笃生,卓然不为千圣所摇夺者,未可遽以与我共学此也。

[4]学术观点;主张;学说。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士大夫以嗜欲杀身,以财利杀子孙,以政事杀人,以学术杀天下后世。

[5]口信;消息;传说《汉书·赵广汉传》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讹:谣言。《汉书·成帝纪》:“讹言大水至。”

[6]浑然完整不可分割貌。

【译文】

有一个学生问称先生:“孔子说过‘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于做学问,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自己在学问上就有所建树。’孔子既然在三十岁时就有所建树了,为什么他又说自己到四十岁时还有疑惑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先生回答说:“一个人只要是有志于做学问,不因为生活是否富贵,地位是否贫苦微贱,道路是否艰难险阻而动摇决心,不因为异端邪说改变决心。这是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因此到了三十岁时就可以达到有所建树的地步。达到有所建树的地步的时候,可是天底下的各种各样的主张学说有不同之处,人心所趋向的也有许多差别。消息和谣言又十分相似,学问似是而非的地方也好多。到了三十岁有多少疑惑没有解开?所以又下了十年的功夫进行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然后才能达到没有疑惑的地步。在这个基础上,再下十年的功夫进行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然后才可以达到所有通晓的道理完全成为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说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