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峪高跷会

(2016-06-15 15:44:02)
标签:

大峪高跷会

同光年间

娘娘庙

朝顶进香

分类: 故乡札记

大峪高跷会

载门头沟<<文博探索>>2016. 第二期

1966年以前,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我的故乡大峪,都走会。少林高跷太平鼓,大秃和尚逗柳翠,还有小车会。这三天是大峪村的盛大节日,是山村的狂欢。大峪村万人空巷,村里的后生们会把岳母泰山姑姨舅襟接到家里看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看会, 蔚是壮观。民谚云“有闺女,给大峪,又买盐,又看戏” 。这是因为大峪中街有家我们沟里唯一的官办盐店,外村的人们看完会,就手捎带点儿盐回家。故此落下了这句谚语儿。我看的最多是高跷会,因为我的先父是高跷会的,饰丑鼓。我稍大点,都是我替父亲扛着高跷,父亲拿着绷腿上会的。
     大峪的高跷会始创于清同光年间,距今己有一百多年了。是京西较早的花会。盛于清民,衰于文革。其发起人有郭玉福、陈五福、李长水等人。其中五福公是我的六世祖。大峪高跷会的全称叫“京都顺天府宛平县大峪村万福太平秧歌童子圣会” 。在农耕社会,农闲时人们无所事事.花会应运而生.小伙子们在少林会里练练拳脚,在高跷会里踩踩高跷,唱唱秧歌调,也 是一件乐事。据说入会的人似乎基于某种信仰。我曾与高跷会的刘有庆刘德元老先生聊过,得到他们的认同。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刘士吉的胞兄在高跷会饰樵 夫。一年走会的第二天,有人给他报丧,他的一位挚友病逝。于是,他向会里请求,第三天他不再扮身子而去参加葬礼。会头没有应允。刘某含泪走完了的第三天的 会,卸妆时说::“我这是最后一回(走会),明年甭找我了。”然后,也没吃面就赶忙参加葬礼去了。后来,没等到来年走会,刘某就死了。这是巧合。但老一辈 的会众们,都对高跷会有一种神秘的敬畏。

京西有不少村子都有秧歌会,龙泉务、三家店、高井等村都有,但略有不同。龙泉务是地秧歌,不踩跷。三家店、高井的秧歌会虽也踩跷,但较矮。大峪的高跷会尊唐明皇为祖师,奉碧霞元君,因此其会址在村中的娘娘庙。地址在大峪后街与前街的交汇处。只是殿内供奉的神塑在1949年以后都被毁掉了。1949年以后,这里为大峪乡政府,大峪街道办事处,大峪大队队部的驻地。现无存。高跷会走会的始点和终点,都在这里,直至1980年 代。高跷会有不少人是一家世代在会,这被称为子弟班。但不能称为世家。按史太公体例,非帝王家是不能称为世家的。现在冒出了什么相声世家,中医世家之类, 是滥用。我们家,我的爷爷,父亲,叔父都在秧歌会。再往上,我不清楚。所以我们家没有人参加少林会。但不能叫世家。只能称子弟班。子弟班在大峪很普遍,比 如金永信金富森父子、刘世吉刘奎海父子、刘奎山刘秋元父子、谭永禄谭克昌父子等等。也有的是因年幼时体弱多病,许到会里的。我的姨表舅金长在就因此,姨姥 姥把他许到高跷会而饰俊锣的。高家园和坡头也有不少人在会,如高焕明、高焕银、张怀文、张志水等人,但大峪高跷会走会有个规矩,非特邀不出村,只在村里的 三条大街走。并且不和少林会碰面。因此出会后左拐走前街绕中街再到后街西头,然后收会。少林会自后街老爷庙(大峪后街老门牌3号,新门牌5号,1955年为门头沟中医院。但直到1966年仍为少林会出会地。医院有几间房做为少林会的兵器库房,至1968年。)出会走后街奔前街再到中街,然后收会。太平鼓随少林走,小车会在高跷后边。坡头高家园和大峪是一个行政村,且有不少人在会。坡头高家园的人们要想看会,只能到村里来。但自我记事以来,少林高跷一块走,只有一次,不是1962年就是1963年,大峪的花会受邀到门头沟煤矿走了一次。那时国民经济略有好转,但人们并没有从大挨饿完全走出来。走会的人们,门矿管了一顿饭,八菜一汤,成笸箩的大馒头。

高 跷会共有十二个角色,分别是头陀,公子,樵夫,郎中,二羔,老坐子,渔翁,渔婆,两个敲锣的,两个打鼓的。头陀扮象似带发僧,手执双棒,脸谱如京剧的净 角。走会时,他是指挥,三棒走,两棒演,一棒换曲牌。他的一段唱词,可以说是对角色的一个介绍“陀头和尚勇来耍公子的飘,老坐子挤眉弄眼玩得高,渔翁老儿 行事稳,打柴的樵夫下了山腰。卖药的先生胎里坏,渔婆大姐把头包。打锣的姐姐风流卖,打鼓的哥哥乐逍遥。二羔挎着荆筐把妈找,到家好跟妈妈撒娇”据老人 说,这十二个角色是十二个妖怪。被收服后.玉帝让他们每年正月到民间赎罪,于是他们上元时节载歌载舞.取悦于民,赎罪于己, 故此便有了走会的习俗。高跷会十二个角色,也有AB角或更多。比如饰公子的有张怀文、张富友、谭克昌等,饰樵夫的有刘有庆、刘玉田等,饰头佗的有刘奎山、金富森等,饰俊鼓的有张富全、史永银等。每个角色并非固定,比如刘玉田、刘有庆也曾饰渔婆,金富森饰卖药先生的时候多。大峪村前几年出了一本村志类的书<<古韵新风>>,书中将大峪村的高跷会分为五代,我的先父陈士江和先叔父陈士学先被列为第二代,跟着先父又被列为第四代。金富森列第三代头佗,第四代卖药先生。史永银被列为笫二代俊鼓,金长在被列为第三代二羔,刘奎山被为第四代头佗。其实这老几位年龄相若,本是一代人的。我的父亲从1940年代初走会一直走到1966年,和这老几位都一起走会。1980年代,恢复走会,恐新生代鼓点不齐,父亲和几位老人徒步打鼓敲锣。可见,高跷会一直是在以老带新。如此分代,似可商榷。
    走会这天,真是热闹。会中的演职人员一大早便集聚在娘娘庙,12个角色要先化妆, 演员先在脸上抹好凡士林,由本村的史姓老人充当化妆师。脸谱是固定的。头佗的脸谱近似京剧的大花脸,公子似小生,二羔似哪吒,渔翁.郎中像老生打扮等等,家父是丑鼓角色,我清楚的记得,他的脸谱是以鼻为身的一只飞翔中的仙鹤。刘奎山所饰头佗,扮相好,潇洒,俊俏。虽说是浓重的油彩满脸画,可是极有仙风道骨。1980年后,他的公子秋元也饰头佗,酷似乃父,但似少了点韵味。画完妆, 绑上跷, 会里的人称为扮上了身子。从这时起,扮了身子的艺人们就要进入角色,不许抽烟,不许吃东西了。出会之前,还要热身。饰郎中的金富申踩着高跷劈竖叉,饰公子的张怀文的鹞子翻身, 苏秦背剑。饰魁头的刘奎山从两三层的八仙桌上翻上翻下, 都要先练一练。有的走会时看不到。据说不少技艺是朝顶进香时还有此表演。惊彩,娴熟,令人叫绝.现在有此技艺的人可能不多了。

出会了。会头打着三角形的会旗走在前头。十二个角色也从娘娘庙鱼贯而出。因门楼较小,也不高,这些角们要哈着腰才能通过。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早有会众搀 扶,以防跌倒。角们都到街上了。后边跟着挑着大食盒的几个人。食盒上绑着绒球,拴着铃铛,走起来哗铃哗铃的。这些食盒是装点心用的。还有的会众手持甩子, 走会途中去 演员行头上的浮尘。在早,大峪有不少商号,走会时,都会在商号门前撂场。商家也不吝啬,会在门前摆上大笸箩的点心,款待会众。但有规矩,现场不许观众会众 吃,高跷会只许小二羔一人拿,而且要装入道具篮里。这个篮很小,最多只能装四块点心。二羔每走一圈拿四块。这样,撂场的时间就会长一点。小二羔把点心装入 食盒,收会了,会众们分而食之。也有的殷实人家,会在门口摆上茶桌,放上茶水之类,让会众们润润嗓子。走完了一天会,回到娘娘庙,早有人烧好了一锅水,打 好了素卤,会众们在一起吃一顿大条面。但不许喝酒,也不炒菜。自统购统销以后,就不吃了。

儿时我看到的高跷,服装华丽,扮相俊俏,脸谱精美,舞蹈婀娜,歌声高亢。美极了!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张怀文----我叫他二五叔,二五子是他的乳名----扮 的公子,红衣红裤,海蓝的大氅上飘着天鹅,手里舞动着一把大红的折扇,是那么潇洒,走会时,从这个场到一个场的途中,还不时与老坐子做着打情骂俏的表演, 俏皮,令人忍俊。张怀文还有个绝活,鹞子翻身,在撂场时总有表演。只见他一条褪踩跷,另一条褪高高抬起,上身尽量后仰做翻身动作,每次做时都似乎要摔倒, 但终没有摔倒,十分惊险。每次看时,我心里都不免咯噔一下,可又特别爱看。公子的唱段多,每场必唱,只因彼时年幼,唱的什么?不甚了了。倒是富森大哥饰的 郎中,唱词多,我记忆最深的是讽刺好吃懒作的一段“我家有个馋老婆,东家串,西家挪,看到人家吃饽饽,口水流了两锅。回家就去捏饽饽,大饺子吃了三百六, 小饺子吃了一百零八个,......”妙趣横生,百听不厌。景叔饰老坐子,现场抓哏,“妈妈的二羔.......”“妈妈叫二羔干嘛呀?”“动物园的大门没关好吧?”“妈妈,这话怎讲啊?”“小猴子都上树了”。原来,有顽童上树看会,景叔看到了,现挂,得了一片彩,孩子们也从树上下来了。
     我的先父,走了二十多年会,饰丑鼓。从上世纪40年代直到文革前。1980年代恢复走会他还打鼓,但己不能走跷了。他唱词不多,只有和樵夫渔翁的一段对唱。但他对会里的唱段烂熟于心。1980年代,在北京市群众文化馆工作的,我的乡党,曹乃文先生曾找我的父亲和伙伴们去录唱段。曹先生与我父亲年龄相若。1930年代未大学毕业,热心抢救民间文化遗产。高跷会的同仁大多年近古稀,又是乡党,都很热心。我那时在市里上班。回家时看到老父亲顶着凛冽的寒风去录音,心疼地劝父亲不要去了,父亲只是摇摇头。
      最让我难忘的,1989年先父病逝。我回家奔丧。从远处传来了久违高跷会的锣鼓。是父亲们的老伙伴吊唁来了。他们是史永银、刘有庆、刘玉田、金富森、杜槐等,他们在先父灵前敲打锣鼓,鞠躬默哀并给奠仪。我跪在灵前陪祭。会里饰樵夫的刘有庆二大爷,拉起我的手说:“ 小子,起来吧。别太难过喽。我们和你爸爸,玩了一辈子。”说着,呜咽了,眼里含着泪花。我至今难忘,甚至手上还有二大爷手的余温。可惜,他们中不少也做古了。大峪村也没了。高跷会前些年在杜槐等老先生的努力下,刚有点眉目,走会的地界也不好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