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 呼(14)
(2014-03-26 07:40:33)
标签:
称呼子女儒家过继三字经 |
分类: 九龙山小茶馆 |
大多数的人,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都有子女。人类的繁衍,始自子女。有子才有孙,子子孙孙至无穷尽,才有家有国,才有人类的兴旺。中国人希望儿女双全,为求的是子孙满堂,享天伦之乐。
每个人,都有或为人子或为人女的经历。子女分亲子女,义子女,继子女,养子女,亲子女又有嫡庶之别。徒弟的本意是为人徒亦徒亦弟。但中国的传统是师徒如父子,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一般都认为自己是徒子。兄弟的子女称侄子侄女,有一句俗语儿,侄在门前站,不算绝户汉。所以个人习惯说子侄。女儿的配偶是姑爷,亦称半子。但终究不是儿子。老人说,宁看儿子的屁股,不看姑爷的脸。这是旧思想作祟。现在则不同了,有的姑爷比儿子还孝顺。
称呼自己的儿子,有叫儿子的,有叫宝贝儿的,有叫小子的,还有叫羔子的。跟他人则谦称犬子,称别人的儿子则尊称令郎,公子,少爷。斋堂人小子,听起来似雪子,是方言的缘故。称呼自己女儿,叫闰女,姑娘,丫头。称别人的女儿则是令爱,女公子。也有地方叫妮子,小囡。还有一种亲家儿子,冀东一带则直呼亲儿,听起来是庆儿。儿女要是惹老人生气了,老人会说这个小没良心儿的。其中饱含着爱。
昔日,一夫多妻,因此有了嫡子,庶子之分。可以说,彼时人的地位,是在人未降生时就确定了,甚至是自己母亲出嫁时就确定了,当然因草莽英雄而成世的不在此例。嫡子庶子在家中的位置,所继承的财产不同,到了皇家还有传嫡不传长的说法。但也不尽然,统治中国48年的慈禧,就是母以子贵才掌朝纲的。
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过去,人们没有儿子以为是不光彩的事。即使有闺女没儿子也被称为绝后。即使在今天,不少地方还是不见儿子不收兵。男孩叫个大胖小子,大点叫大小伙子,成人了叫大老爷们。女孩则叫小丫头,小丫头片子,小姑娘,小媳妇,老了叫小老太太。常听说,一户人家得了个儿子,叫生了一个大胖小子--那怕只有三斤。生了女儿,叫又是一个小丫头片子,其实七斤八斤,比那大胖小子俩都沉。自已家人说,就连街坊四邻也这么说。给孩子办满月,生女孩则一定满月,生男孩则要早一天。男孩称为弄璋之喜,而女孩则是弄瓦了。后来实行一对夫妇一个孩,我的一位同事得一孙女,最初人们问他得了孙子还是孙女,他说了一句“哎,实在不行了,男女都一样。”看不出高兴。可见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没有儿子怎么办呢?老年间的头一个办法是过继--从自己的亲侄子过继一个。如给叔叔过继,再称呼叔叔时则改称爸爸,婶子叫妈。如给大爷过继,则称呼不变。但有一条,娶来的媳妇则称呼爹妈。没有亲侄子,叔伯侄子也行。再没有堂叔伯,本家都行。也有内侄过继的。有的人家人丁不旺,老哥俩就一个独苗,怎么办?也有办法,老哥俩每人给这个孩子娶一房媳妇,这叫一门两不绝。还有一个途径叫抱养,现在叫领养,过去说得雅,叫外请。以上实际上都是养子。还有一种情况,家里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女儿的丈夫入赘,门头沟叫招拐。过去入赘是要立字据的。字据上要写明“小子无能,更名改姓”
义子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孩不好养活。昔日,医疗条件差,婴幼儿死亡率高。一个家中有几个孩子夭折,就说孩子立不住,不好养活。于是就要认个干爹。能当干爹也有条件,家中无子女的被认为命硬,可以认;家中孩子多的被认为能立住孩子,也可以认。但命相克则不能认等等。另一种自己的儿女与他人结金兰之好,那儿女的盟兄弟或盟姐妹也是义子女了。这两种情况,现在不多见了。也有个别情况,是干爹主动认干儿子的。京剧名家马长礼最初拜谭富英为师,后裘盛戎从中作伐,想让长礼再拜马连良。马老板听说长礼是谭老板的徒弟,死活不收。又看马长礼功底不错,说;“你拜富英了,就别拜我了。我收你为义子吧”这就是有名的谭门马子的故事。
随母改嫁或母丧父亲续弦,前夫或前妻所遗子女,称为继子女。当然也有离婚后再婚的情形。这种父子母子关系处得好的很多,出名的是进了廿四孝的闵子谦。还有评剧<<卷席筒>>讲的也是这类故事。<<三字经>>里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